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亚美尼亚第一夫人带着模特上战场,小小的纳卡藏着几代人的血和泪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15 阅读数:人阅读

 

据法新社10月27日的报道显示,亚美尼亚总理夫人安娜·哈科比扬在自己的脸书上写道:包括我在内的一支由13名女性组成的特遣小分队将开始军事训练"。

难道亚美尼亚的局势已经恶化到如此程度了,就连现年41岁的第一夫人安娜·哈科比也必须参战吗?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我们对战争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一些影视作品上,在这些影视作品中,英雄们抛头颅洒热血,或是带着荣耀迎接胜利,或是以自己的生命告诉敌人我们的国家是不可侵犯的。

当然这只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感受。

对于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一场战斗的结束,绝非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可以体现的。

或许刚刚还在一起作战的战友,在下一秒就会成为一句冰冷的尸体,看着炮火肆虐的战场,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那种绝望恐怕很少有人能够体会。

网上有句话说的好:“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的确现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虽然我们也曾抱怨过工资太低、物价、房价太高,但是我们毕竟能够安稳地活着。

而在这世界上的某些角落,战火依然没有平息,对于那里的人而言,最大的愿望可能是活过今天,因为他们完全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记得有人曾说过:“你所嫌弃的,可能是别人拼命想要得到的。你以为失败的人生,也许是别人努力活着的结果。”

现今的亚美尼亚正是这样一种情况,我们所嫌弃的一切,或许正是饱受战火摧残的亚美尼亚人民所渴望的。

正如电影《我们曾是战士》中描绘的那样,战争中的死亡与疼痛会让人们迅速清醒过来,更多的人在质疑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战。

自己是战士的同时,也是父亲、丈夫和儿子的身份,作战前的壮志凌云的口号,最后可能只变成一句为身边的人而战。

通过电影的一角,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在污泥和血水中挣扎生存的人们,他们渴望和平不希望战争。

回到现实中来,当我们在安心地读书和工作时,世界的某个地方或许正有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不断地逝去。

战争前的亚美尼亚,一片祥和,热情好客的亚美尼亚人在自己的这块土地上辛勤地劳作着,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与阿塞拜疆一个月时间的战争,使得亚美尼亚的士兵已经造成5000人左右的伤亡,要知道这个国家的国防军只有不到5万人。

战争的进行意味着会有大量资金的消耗,作为外高加索三国中最穷的亚美尼亚,经济自独立之后一直发展缓慢,人均GDP还不到中国的一半。

而在战争环境下,亚美尼亚的生产无疑会遭到一定的破坏,甚至无论战争的胜利与否,都会有难民的存在。

另据外媒的报道,亚总理帕什尼扬年仅20岁的儿子已经奔赴战场,如今看来亚美尼亚总理家已经有两人走上了战场。

通常在战争中由于体力和作战能力的差距,女性通常会沦为最为悲惨的群体,但是这并不妨碍她们在战争中展现自己英勇的一面。

由于第一夫人带头走上战场,目前亚美尼亚已经成立了妇女招兵机构,现在已经有100多名妇女参与报名。

如果从战争的绝对力量角度而言,这一百多名女性的参战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但是女性的参战对于亚美尼亚军队士气的鼓舞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甚至在这100多名报名参军的妇女中,还有模特的存在,但是在国家遇到危险之际,她们毅然决然地拿上钢枪走上了战场。

当然我们仅以这样的勇气来判断这场战争的正义一方究竟是谁,无疑是有失偏颇的。

其实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领土争端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根源的。

因为一些已经发生的事和一些抽象的观念,一方对另一方发动了战争,想方设法地想把另外一方消灭,这或许是人类社会才会有的现象。

虽然同属于外高加索地区的国家,但是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在宗教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亚美尼亚信仰的是东正教,阿塞拜疆则是穆斯林国家,所以说两个国家的冲突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而在这其中夹杂着宗教和政治的因素。

上一次两国发生大规模冲突还要追溯到1988年,当时在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发起了一场公投,而这场公投的主题就是将纳卡地区纳入亚美尼亚的版图。

知道情况的阿塞拜疆立即争锋相对,两个国家的战争在毫无征兆的情况爆发了。

这场战争一共持续了6年,在这期间共造成3万人的死亡,100多万的人流离失所成为难民。

这场在1994年结束的战争,并没有使双方的仇恨消失,相反两国在一些外部因素的干预下关系愈发紧张。

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在纳卡地区或许只是利益的争夺,但是对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普通民众和士兵来说,带给他们的只有无尽的灾难。

因为像这种程度的战争总会有人死去,而每多死去就代表着多一份仇恨,而这份仇恨还会随着时间而世世代代地传递下去。

之前澎湃新闻分别采访过26岁的亚美尼亚女孩塔特维克和28岁的阿塞拜疆青年阿纳尔,两者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战争的一种厌恶。

更为巧合的是两人曾经在欧盟国家立陶宛学习政治学,作为同学的两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之后,发现彼此身上存在着诸多的共同点,所以成为了好朋友。

但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后,两人本觉得国家的冲突不应该影响私交,但是当两人的亲朋好友牵涉其中时,友谊只能暂时画上句号。

或许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两个国家更为合适:人人都想要和平,但是贯穿几代人的仇恨就摆在那里,再加上战争已经进行到这种地步,远远不是一句和解能够解决的。

或许像塔特维克和阿纳尔这两个年轻人的友谊,只是这场冲突下的一个缩影,有着太多的无奈和悲哀。

若是在和平的环境下,两人会成为最好的朋友,但是事到如今我们只能感叹一句,生不逢时。

毕竟战争带给普通民众只有无尽的伤害!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