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康熙年间,科举进入“盛世”,7490人投考,一时间网罗天下鸿儒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18 阅读数:人阅读

 

清入关的第二年即顺治二年,当战事尚在激烈进行之时,就举行首次乡试,以后每三年一科,逢子、卯、午、酉年举行。被录取者称为“举人”。接着,乡试的第二年,得中举人者准予赴京师考进士,时称“会试”。考中者称“贡士”,最后进入最高级阶段的考试——殿试,皇帝亲临考场,亲阅考卷,确定名次,不再淘汰。

殿试共分为三甲,即一甲取三名,一甲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均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他们都被授予翰林院各职,以后,视各人才能及表现,再予升迁,或调任他职。

乡试分省进行,都在同一年秋八月同时开考,又称为秋闱。康熙二年乡试为癸卯科,开考前数月不等,由朝廷直接任命正副考官,着手准备考试事宜。有关情况见下表,以观乡试全貌。

从《清圣祖实录》卷九中辑出,可资参考。考试内容,也作了预先规定。就在通令各省乡试时,礼部遵旨,议决:从甲辰科开始,乡、会试停止八股文,改用策论、表、判。乡、会两试,头场策五篇;二场用四书本经题,作论各一篇、表一篇、判五道。后经两科考试,到了康熙七年因遭多数人反对,便又恢复了八股文体,原考试两场也恢复为三场制。

八月,全国各省同时举行乡试。由中央统一按比例分配名额,择优录取。《清实录》载本年九月八旗乡试取中举人:满洲21人、蒙古17人,汉军最多,取中姚启圣等118人,送至吏部录用,任以官职。

继乡试之后,各省中式举人汇集京师,举行会试,取中者再参加殿试。康熙三年三月二十二日,在太和殿前,策试天下贡士沈珩等。所谓策试,是由圣祖提出有关治国安民的现实问题,作为考题,责成参加殿试贡士们给予对策性的回答,各抒所见,详切敷陈,朕将亲览焉。

两天后,即三月二十四日,圣祖接见全体应考的殿试贡士,逐一唱名,公布结果,严我斯等199人被分别赐给进士及第进士出身等荣宠之名。四月,授予一甲进士严我斯为内秘书院修撰、李元振为内弘文院编修、秦弘为内国史院编修。不久,又任命进士严曾榘等15人为庶吉士,教习满书。闰六月,在礼部还有等待安排职务的候选推官、进士、举人共268人;还有候选知县、进士、举人,及旗下举人、贡监荫生1533人。因空缺职务少,而人多,这些人才逐一任命,尚待时日。

除以上文职儒生乡试、会试、殿试,同时还举行武乡试、会试、殿试。在各省乡试之后,即于当年九月二十一日举行武会试。至十月,圣祖赐殿试武举人吴三畏等100人为武进士及第、进士出身等功名。

一场文武人才的考选,持续半年多才结束。每三年大考一次。全国投考的人数,逐年增加,京师考场称贡院号舍,也逐年扩建。到康熙五十二年,已进入盛世,贡院号舍达7400余间,而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考举人共7490余人,朝廷不得不酌量添造。可以看出全国知识界对参与国家各级政权的高涨的热情。人才便通过科举的渠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央及地方,保持了官吏队伍的新陈代谢。新生力量接续进人国家各级政权,带来了政治的活力。

科举取士,惟才是取,不计年龄长幼。世祖曾说:国家取士以才不以年。自秀才参加各级考试,既有英俊青年,也有年过半百之人,甚至还有白发老人,同场考试。有个叫尹之逵的儒生,广东东莞人,于顺治十四年中举,以后屡考不中,直到康熙五十六年,年已八十,始中进士。

主试官严思位赠诗祝贺:六十年前攀桂客,天留硕果到今时…”传为科场佳话。我们今天看来,此公功名利禄心未免过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此公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毕竟实现了他的人生目标,其奋斗不已的精神,不能不令人叹服。

康熙十七年正月,圣祖又创设博学鸿儒科。此为科举取士之一种。原创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称作博学宏词,宋亦沿袭此制。从其名称,可知被录取者必是博学之硕儒,才冠当世。它是在进士之上的最高级的科目,要求极高,录取极难。唐宋两代,登入此科者,未有几人。元明时,仍以进士科为主。

清初,一仍明制,在康熙十七年以前,还没开博学宏词科。康熙九年,圣祖曾发出呼吁,颁诏全国,敦请隐居而不出仕的大儒应诏,为清朝效力。命中央及地方官各举所知,向朝廷推荐。结果,应诏者寥寥。事实是,隐逸之士、博学大儒囿于固有的传统观念,心怀故国,不愿同一个异民族的政权合作。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一批仁人志士,虽腹有经天纬地之才,亦不为清朝所用。

雄才大略的圣祖深知人才难得,得之为清朝所用,大有利于治国。更重要的是,笼络住这些有影响的人物,也就争取了汉人之心,博得他们对清政权的拥护。所以,他以延榄这些人为对象,特设博学鸿儒科。他把唐时所定宏词改为鸿儒,意义与内涵都不同。前者强调辞章方面的才能,而后者则给予本人以鸿儒的美誉,表示他对鸿儒的渴求和尊崇。

圣祖在开设博学鸿儒科的诏书中要求吏部: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其余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督抚,代为题荐。务令虚公延访,期得真才,以副朕求贤右文之意。尔部即通行传谕。

圣祖提出的被荐举对象,极其广泛,几无限制。这些人包括:现任的官员、未出仕的人、平民百姓、被罢退之士,只要绩学能文,均准荐举。诏令一下,大学士李霨等推荐原任副使道曹溶等人,共77人。各省接到此令,都遵旨积极物色本地名儒,向朝廷推荐。

康熙十八年二月,膺荐人员,已经到部报到。据载,直隶荐举15人,江南67人,浙江49人,山东13人,山西12人,河南5人,湖广6人,陕西9人,江西3人,福建3人,贵州1人。像湖南、广东、四川、云南、广西等省,正在同吴三桂叛军作战,未能推荐,已得上述部分省份荐举183人。

三月初一日,内外诸臣荐举的博学鸿儒183人齐集体仁阁。圣祖接见完毕,马上举行考试。试题共二道:一是装肌玉衡赋,一是御制省耕诗。考试结束,将试卷进呈圣祖亲阅,再交由阅卷官大学士李衡等4人共阅,提出录取人选,最后由圣祖饮定,决定彭孙透、汤城、朱舞尊等20人为一等;李来泰、毛奇龄、施闰章等30人为二等,共50人被录取。

取中之多,合唐宋两朝所不及!因为圣祖本意是广招人才,取其大才而不计其微陋之疵。取中50人,尚有三分之二的人未被录取。圣祖也做了妥善处理:现任在职官员仍归原任,候补者因无空缺,故称仍令候补,未仕者俱著回籍,对其中年老者,如浙江钱塘人王嗣槐等七人,俱赐以内阁中书衔,以示恩荣与此同时,圣祖亲临太和殿,隆重举行殿试,唱名状元,赐一甲一等归允肃等151人分别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一时之间,天下人才荟萃,可谓盛况空前。难怪人们感叹:康熙年间,人文最盛。如朱彝尊、潘耒、冯勗、严绳孙、李笃、法若真、田雯、高层云、戴王纶诸人,皆为海内知名之士。这些名士,或征于博学鸿儒,或赴殿试,皆中榜首,成为一代名臣。乾隆时进士阮葵生遍阅内阁大库档案,当看到康熙己未博学鸿儒科选考详情,不禁盛赞:康熙己未,鸿博之征,一时人才搜罗殆尽。盖国家定鼎数十年,德意培养,文教昌明,如宝山初开,琳琅尽献,骑教盛矣。

举报/反馈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