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海上·青年·影像作品邀请展”开幕 | 身处“影像”时代的我们,究竟期待一个什么样的艺术未来?
身处“影像”时代的我们,
究竟期待一个什么样的艺术未来?
“继成功举办“海上漂移”展览和“海上·70”“海上·80”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之后。“海上”系列再次推出专题展览“2018 海上·青年·影像作品邀请展”。昨日,展览在上海城市创艺空间顺利开幕。这也是上海首次单纯定位青年影像作品的综合性展览。
”通过推荐、遴选的方式,展览呈现了工作、生活于上海的16位国内外影像艺术家的13件作品,其中包括影像装置、数字video、交互、VR等。
“海上”系列展览,涵盖的艺术范围广,形式多样。一次次的展出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惊喜。随着艺术观念和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架上艺术显然已不能满足艺术家对当下的复杂经验与个性表达,而影像艺术则在描绘特定环境、烘托现场气氛、叙述复杂情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次展览所界定的“影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静态“摄影”,简言之就是把被摄对象的光学图像变成可供复制和传播的数字视频,以此表达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与思考。
艺术家朱圣巍的作品《530剧场: 16人和16部动画》通过对同龄年代的16人进行头像采集,后期叠加在16部动画作品进行样本采集后进行制作。这些动画作品都曾经在电视经典530剧场频道播放,构成一代人的儿时记忆。视频通过人物与动画片之间的前后叠加,表现两者间的年代关系。试图以中国千禧一代的共同认知的符号去表达,直观的对成长,年代,网络和碎片化信息等话题进行讨论。
《530剧场: 16人和16部动画》/影像/朱圣巍
而艺术家荣晓佳这些年则关注在作品的“混沌与不确定性”,他将自己的创作之路比做
是仿佛拿到了一个不熟悉的乐器,为了表达情感反复练习以便能够熟练掌握。通过这些年在技术上的探索,接下去的作品不会单纯满足于视觉呈现而是会倾向于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对社会的关注与作品形式更好的融合。
极光3/影像装置/荣晓佳
此次展览是对于青年影像艺术的一次初步探讨,引发了艺术界的关注与思考。使得上海青年艺术家在影像艺术领域的艺术实践与学术定位方面有了更长足的发展。开幕式后,不少专家在研讨会上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胡介鸣
艺术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新”是代表了一种活力,如果没有一种新或者对新没有期盼,那我们人类是不会前进的。我们把这个新媒体的“新”看成是一种期望,一种力量。这个展览应该是一个开端,我觉得希望后面有持续性的发展。好的作品,只有形式是不够的。真正在起作用是它远期在形式的背后的内涵,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现在作品还是有提升空间。
《HOW WE BUILD A SHIP》/声音影像装置/严吉
周长江
画家、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时代发展非常快,艺术现象的发展是和科技发展是同步的,每个时代发展都是由技术引起的革命,再引起艺术的革命,艺术的手段都是和技术紧密相连的。我相信“影像”这样一个形态,随着它的科技成分越来越高,手段越来越多将会带来很主流的方式。青年美协在这样的情况下非常及时的给青年人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我觉得非常好。”
《无声之流 》/影像/庄嘉靖
李晓峰
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我们怎么样面对影像,其实中国现在讲讲可能有三代人。影像技术不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舶来的东西。那么在我们基因当中,与影像相遇的究竟是什么?如今影像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时候,它成为最难识别的一种艺术。在这点上做影像的艺术家们面对的挑战,不亚于一切其他艺术类别的挑战。但是它的机会也很大。希望以影像为语言,为手段的艺术能够在有更大挑战和机遇情景下把它梳理更加充分,呈现得更加突出。
《时光之尘-记忆的洞穴》/影像装置/沈凌昊
江梅
策展人、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室主任
不管是什么艺术,中心词还是在艺术上的。我希望能够看到有辨识度的,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艺术作品,这个辨识度体现在什么方面,肯定是艺术家个人内心的,真实的经验。他们对自己生活,包括对现实、对自身所面对的一个文化处境、社会情景有什么样超越一般人的敏感度,能够捕捉到,超越一般人的经验。如果这个东西能够在作品当中体现出来的话,我觉得通过非常好的一个技术支撑,技术的手段展现出来。那可能这是最后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个东西在艺术中是永恒的。
《裟婆世界》/影像/谢曹闽
马琳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
国际上这样新媒体作品的,其中一种发展动向,可以对我们上海青年艺术家有一点帮助。如何在新媒体的作品中,平衡艺术性跟技术性,我觉得是很重要的问题。不能说单纯为了强调技术性,没有科技的东西就不是作品了。也不能过分的,就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睛,制造出很多的娱乐性,会从而削弱作品本身的深度,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
《星迹》/影像/孙尧
丁设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青年美术摄影家协会主席
这个展览是大概半年前我们考虑继海上70、80后组织又一次以海上影像作品的展。为什么考虑做影像作品展呢?在展览中大家都看到了,影像艺术作品占据了很大咱们的空间和视觉。所以说未来上海青年艺术家在影像领域探索和研究是一个新的话题。上海未来青年影像的发展和现状是怎么样?它作为媒介已经非常重要,也是国际化交流,包括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传播的一个非常好的手段,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兴起,这些东西非常重要,所以我们青年摄影家协会考虑做这么一个事情。感谢我们城市创意空间给我们提供机会和平台进行展示。今天的海上青年影像,是基于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各位专家、学者来给我们号脉,把一把未来的方向,往哪个方向走,也是对我们的青年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HOW WE BUILD A SHIP》/声音影像装置/严吉
就新媒体艺术本身而言,可以说它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的代表演艺术等。艺术家们通过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去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这样摸索中的新的可能性、创造出的新的视觉体验,是创作中的难能可贵之处。
90年代初新媒体艺术刚刚在中国萌芽,以胡介鸣代表的少数中国艺术家开始进行尝试。需要技术支撑的新媒体艺术在当时的环境下艰难摸索,最终做出了被时代所记住的作品。小时候梦想做科学家的胡介鸣最爱看《十万个为什么》,迷恋做实验,一句“为什么”问过自己千万遍。不想却成了艺术家。冥冥之中自有注定,没有“为什么”又何来“新”?没有科学精神又何来一件件驻足于时间、时空、历史、记忆的作品?这也是正是青年艺术家们需要继续思考和探求的。
如果把不断更“新”的新媒体艺术比做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婴儿的话,那么我们更加期待能够看到更具实验性的、更“匪夷所思”的,甚至更“莫名其妙”的探索。有时,不按常理的出牌可能是真正的灵光所在。
展览时间:2018年5月8日至5月30日(周一馆休)
开幕时间:2018年5月8日(周二)14:00
展览地点:城市创艺空间(上海市兰溪路138号1楼)
文丨王秋童
微信编辑丨Jessie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