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从囤药到抛售,疫情下的“囤货居奇”,给了我们哪些教训?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24 阅读数:人阅读

 

如今的疫情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第1波峰值的出现,我们作为制造业大国,为何退烧药不能迅速供应?

这一波的疫情暴露出了哪些问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以后还会不会出现?

近日发生了两个现象,一是1月3日我们的A股迎来了开门红。

但在元旦假期,公布了我们12月PMI只有47%,而且还出现券商配股280亿,很多消息都是利空的。

所以这个开门红更像是“战略红”,开盘的第1天,要从资本市场给予人们树立对经济的信心。

第2个现象就是,因为我们的疫情高峰来的太快,那些之前疯狂囤药的企业和个人,又开始疯狂的抛售。

据百度指数统计,12月21日全国达峰的城市就达到了64.9%,12月24日更是达到了90.7%。

也就是说,元旦前后全国的疫情高峰基本结束,从12月7日全面放开,到12月24日大部分城市达峰。

18天的时间,一瓶小儿退烧的美林,从13元被炒到了最高4000元,但赚到钱的又有多少呢?

如果参考国外的数据,我们的疫情达到峰值应该在2至3个月,这样他们囤积的货可以慢慢出手,创造利益最大化。

而现在该阳的都阳了,该烧的都烧了,做不做抗原已经不重要了,人们对药品的需求也大幅下降。

这些人开始赔本销售,这次的“囤货居奇”,似乎是失败了。

但我们不要幸灾乐祸,因为这次多头的专业能力真的很高,要不是感染的速度来得这么快,后果很难想象。

1、囤货居奇是工商资本的玩法,是一种通过囤积商品,等待高价时候出售,以谋取暴利的投机行为。

这种做法大多有资本介入,调动所有能支配的资金,大量购买商品,在一定时期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由此才能够拿到定价权,赚取暴利。

如之前的囤盐、囤菜、囤口罩,都是类似的操作,只是这次涉及到了救人命的药上。

参与的人员可以分为3类,一是自己购买,处于紧张的情绪下,给家人准备,无形中会多买一些。

二是些小商人,他们看到的是药品有断货、涨价的机会,能够从中间赚差价,所以开始大量囤货。

这类中间环节的参与者非常多,而且操作非常灵活。

有人在“新10条”刚出来时,就开始在大城市购买莲花清瘟和布洛芬等药品。

随着囤药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开始把囤药的机会伸向了偏远的城市和农村,派骑手去采购、邮寄。

这就是为了利益,完全不顾及是否挤占他人的药品资源、求生机会,正因如此,他们几乎控制了销售渠道。

通过人为制造的“稀缺”,很多时候并不是没有药,只是买不到“便宜”的药。

2、“囤药”不只限国内,他们甚至把海外的药也抢光了。

近日美国的两家大型连锁企业西贝斯和沃尔格林发布消息,儿童退烧药已经缺货。

其分布在英国、瑞士、以色列、法国和西班牙等地的网店,都出现了阿莫西林的严重短缺。

现在美正在遭受“三重感染”,儿科病床的使用率接近80%,不得不限制儿童非处方药的购买。

另外,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以及港澳台,都出现了退烧药、抗原试剂盒的紧缺。

很多华人出于恐慌,在当地购药,邮寄回国。

因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布洛芬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占到了全球1/3,全球前三大布洛芬原料生产厂家,有2家是中国企业。

但在制作布洛芬的上游原料,需要用到异丁基苯这种物质,其全球95%的产量为印度的两家公司控制。

也就是说原料的原料来自印度,小小的布洛芬背后有着全球化的身影。

就在我们产量不足时,印度对我们抛出了橄榄枝,希望我们进口他们的布洛芬,但在当下“脱钩”、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卡脖子”。

好在这个原料并不复杂,我们也能自行生产,但由于印度这两家公司的研发和生产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规模和成本优势。

而我们短时间内很难替代,所以按照常规订单,大多的药企并没有制定预防性的扩大产能和储备。

这说明了全球化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也有着其弊端,由此引发了各国的药品短缺。

但买药容易,寄药就难了,如今国内需求快速回落,一些炒作者只能砸在手上了。

3、第3类参与者就是资本的力量。

这次的“囤药”之所以有炒作空间,正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药品生产全球化的“脆弱点”。

如德国2/3的退烧药都来自中国和印度,而美国40%的原料又都来自中国。

如果中国的产能优先保证国内,对于全球就会造成短期的药品供给不足,这正是资本抓住的时间差。

与常规的囤积居奇不同,他们的玩法是利用市场散播消息,制造紧张氛围,然后在二级市场获利套现。

当老百姓收到消息,发现大家都在买时,担心自己没有药,囤药就成了自觉行为。

而涨价、断货意味着商品的需求量增加,相对应药企的股票市值就会上涨。

即使出现涨停,仍有大量资金涌入,接下来就靠情绪的因素带动。

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跟风囤药的老百姓和商人,很多与资本市场追高的中小投资者是一拨人。

因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会给他们制造了一种幻象,囤药能够缓解焦虑和恐惧,而买这些公司的股票可以吃到一波红利。

但实际上,很多人在囤药和炒股上,实际被割了两次“韭菜”。

看看那些药企对于研发的投入就清楚了,因为人们吃进去的药数量毕竟有限。

而药企要实现利润的无限增长,就需要横向拓展,需要更多的概念,如莲花清瘟无纺布等等。

可见这次囤药的参与者非常专业,从市场供需、定价权、操作渠道、再加上背后的资本,几乎面面俱到。

如果疫情没有这么快的达峰,或许这些人会收割的更多,想想都后怕,明知是“阳谋”,也只能无奈面对。

但背后的逻辑仍是我们的物资短缺和分配不平衡。

在去年上半年的防控时,呼吁人们不要囤粮食,结果有人出现“饿肚子”。

放开后呼吁不要囤药,结果发了烧根本没得吃,只能靠免疫力“硬扛”。

这就是炒作的核心,是多头的韧性,即使采取监管罚款,也只是针对末端的网点,而且他们还有很多“曲线赚钱”的套路,令人防不胜防。

1次达峰,让我们看懂人性,看懂资本的贪婪,在面对资源紧张时,我们只能无奈。

我国的人口规模大,一小撮人的情绪恐慌,就会带动结构性的物资短缺。

这种操作在股市、楼市、玉石、古董等资产时,人们不觉得有什么。

但到了药品、食品,这些就是关系生存、健康了,预防的方法就是提前储备一些关键品,作个缓冲。

4、“囤货居其”给予我们的启示

如今防控放开,房企融资给予了“三支箭”,扩大内需的战略规划也进入到了实施阶段,就连年前的高层会议都在强调经济。

如果放在以前,任何一个重磅政策都能带动A股上涨几百个点,现在的涨幅却是平平,成交量也7800亿元,需要”开门红“来提振信心。

说明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对经济的发展仍然没有信心,这几年的工资性收入出现下滑。

在消费上,这几年人们也都以食品为主,大幅缩减教育、医疗和居住方面的支出,使得大多企业难以找到盈利增长点。

而接下来群体免疫的构建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存在反复感染的风险,现在暂时无法下定论。

所以才会选择”热点“,稳定可见的“囤货居奇”,但从今年的货币环境看,势必会继续坚持宽松的政策。

如果出现超发过多,又没有合适的去处,很容易形成局部价格的上涨。

刚炒作完的莲花清瘟、布洛芬、血氧仪,现在又开始了蒙脱石散、纸尿裤,其背后存在故意渲染的逻辑,需要自行甄别。

试想之所以出现腹泻,一定是病毒造成的,止住了泻,病毒就没了吗?这只是治标不治本,逻辑上讲不通。

却仍然有人大肆炒作,背后多数是利益的驱使和“囤积居奇”模式的复制。

当看到20%利润时,资本就会活跃起来,产生50%时会甘愿冒险,当达到100%利润时,就会不顾规则。

而达到300%时,资本更是不惜一切代价,铤而走险,根本不在乎是否引发金融危机,这很可能成为今年触发2023的“黑天鹅”,需要警惕!

举报/反馈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