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德意志帝国时期,波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23 阅读数:人阅读

 

文|木木

编辑|观星

德意志帝国时期是德国工业化的高峰期,也是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帝国仅用了60年左右的时间就已经实现了城市化,到1900年,城市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54.4%。

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波鸿亦是如此,德意志帝国时期波鸿城市发展总体较快,发展过程中与帝国其他城市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之处。

城市发展呈现出了与人口流动密切相关、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社会结构两极化明显的特点。

究其根源,主要是农业革命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国内政治的统一和制度的变化、科学技术的革新和教育的推动以及波鸿自身矿物能源丰富。

一、城市发展进程与人口流动密切相关

城市发展往往与人口流动、工业发展、经济发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又相互推进。

纵观德意志帝国时期波鸿的发展过程,主要呈现出与人口流动密切相关、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社会结构两极化明显三个特点。

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口流动是波鸿城市发展最突出的表现,也是波鸿城市发展的一大特点。在波鸿发展的过程中,人口流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的兴起,波鸿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在这一时期,波鸿人口的增长率远远大于该城市的自然增长率,与其他城市相比也相对较高。向外流出的人口远低于流入人口。

同时还在不断的吸引外国劳工,是一座充满吸引力和活力的城市。

波鸿工业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务工,这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人口结构和社会阶层的变化。

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城市表现出一片繁荣的时期,波鸿人口的流入也较多,甚至还伴随着少量的国外劳工的流入。

而在经济不景气、经济危机时,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则相对较弱,还伴随着少量的流出。

1871和1907年都是波鸿经济状况较好的年份,在1871年,有33.1%的劳动者来自波鸿,0.8%的人是从国外流入的。

到了1907年,虽然来自波鸿的劳动者所占比上升到了36.5%,但是从国外流入的人口上升到了1.5%。

而在19世纪8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波鸿经济整体呈现萧条,在这一年,来自波鸿本地的劳工占比达41.5%,国外劳工仅占0.6%。

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方面,移民的到来带来了诸如社会选举、阶级矛盾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波鸿政府被迫对现有的政治体系进行调整,逐渐完善。

社会方面,外来人口的迁入导致人口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城市人口的数量逐渐超过了农村人口,外来劳工的数量增多也使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的进一步完善。

此外,外来劳工有着他们自身的文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促进了波鸿文化体系的多元化。

波鸿的发展为劳工们创造了多样的就业岗位,提供了新的环境和新机遇,而劳动人口的流入不仅填补了波鸿劳动力的缺口,更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等的完善。

他们是这座城市最活跃的群体,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是这座城市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波鸿的发展与人口流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二、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城市发展速度与其自身类型是密切相关的。德意志帝国时期有两大类城市发展非常迅速,一类是专向型城市,即以单一的矿产或纺织等发展起来的城市。

如鲁尔区生产煤炭、钢铁的重工业城市。另一类是多功能、商业型或服务型城市,19世纪80年代以后这类城市快速的发展了起来,如布雷斯劳。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波鸿就是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德意志帝国时期波鸿的重工业主要包括:煤炭产业、钢铁产业和金属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四大类。

作为鲁尔区的工业重镇,波鸿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这里最开始是依靠采矿业兴起的,随后产业集聚的形成使这里出现了许多的钢铁工厂、金属加工厂和机械制造厂。

德意志帝国时期,在波鸿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1882年在波鸿12914位劳动人口中,有10286人从事工业生产,占到了劳动人口总数的79.6%。

1895年波鸿有18318位劳动人口,其中从事工业生产的有12904名,占劳动人口总数的70.4%。到了1907年,在45993名波鸿劳动人口中,每一千人就有750人在工业领域就职。

作为波鸿的主导产业,采矿业和钢铁制造业更是提供了相当多的岗位。波鸿的重工业就如波鸿经济的晴雨表。

在波鸿的四大产业中,有一类萧条就可能引发整个城市的经济危机,尤其是采矿业和钢铁制造业。

由于这两个行业为劳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那么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也意味着更多的人会面临失业。

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大萧条都是从重工业领域开始的。事实上,波鸿的重工业还影响了城市交通路线的规划。

火车、铁路是这座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城市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为了方便运输、降低成本,波鸿几乎所有的工厂附近都有着便捷的铁路干线。

而这一条条的干线最终连成了波鸿的交通网路,即使在20世纪对交通重新规划的时候,工厂位置也是波鸿构建交通体系最主要的考虑之一。

总之,波鸿的重工业为移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了人口的流入。

让他们逐渐变成了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而这些人口又不断为波鸿奉献,最终共同促进了城市的新建设、新发展。

三、社会结构两极分化明显

在波鸿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大资本家、大的工厂主和大商人数量较少,矿工、非熟练工人人数众多,这就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波鸿的精英群体越来越具有排他性。在这些精英群体中,有些是从工匠或店主的儿子变成了小规模的工业资本家(尤其是在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业)。

有的是从政治体制中走出来的资本家。但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波鸿,几乎没有白手起家的故事,没有一个工业领袖是从工人阶级或劳动穷苦人民的队伍中吸收来的。

在波鸿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两极分化表现在方方面面:在住房问题上,底层劳工们必须多人挤在一间小房子中,同时要想享受工厂的低价租金,还必须一直服务于同一家公司。

不能随意的更换职业。而这些大资本家、大商人不仅享受着豪华别墅还有私人医生。

在教育问题上,家庭受经济状况的影响,底层劳工的子女一般是去到学徒制学校,数年以后从事与他们的父母相同的工作或进行较小的社会流动。

而大资本家、大商人的子女不仅享受了高等教育,在社会流动方面与底层劳工也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流动几乎都是在脑力劳动行业。

在政治上,大资本家和大商人会联合起来压制外来劳工,在他们的观念里:拥有工业是这座城市的胜利,他们没有义务承担失业、伤残和年老的前雇员的救济费用。

而劳工们认为,企业家必须对工人们的失业、疾病等风险投保。然而在政治选举中,劳工们很少能够进入选民的行列。

直到1888年,由工匠、店主和小商人组成的第二等级的选民才开始进入市政选举。德意志帝国时期波鸿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

首先是农业革命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次是国内政治的统一和制度的变化。再次是科学技术的革新和教育的推动。最后是波鸿自身矿物能源丰富。

农业革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也为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向工业城市转移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施泰因和哈登贝格先后在普鲁士进行了农业方面的改革,在改革中农村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都得到了革新。

一方面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农民无需服役,可以自由的离开庄园。另一方面改革允许了土地的私有。

随后,改良版的三圃制代替了传统的三圃制,到了50、60年代,轮种制又取代了三圃制。轮种制的推行使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与此同时,蒸汽拖拉机、收割机开始广泛用于农业,这进一步节省了人力,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了可能。

与此同时,波鸿工业的发展也需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些农村劳动力的涌入正好填补了城市工业的缺口。

火车、汽车的出现也缩短了城市到农村的路程,便利的交通为剩余人口的转移提供了便捷。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