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粉佳人」搬砖还刷墙,房地产的黑科技来了
广东广州,增城的星禧项目内。
一群聪颖又敏捷的红粉机器人聚在一起,正在这个建筑面积14.6万平米的项目默契地配合着工作。
她们在进行的是传统建筑行业里繁琐重复的工作。混凝土浇筑、地面整平抹光、外墙及室内喷涂测量、墙面打磨、清扫等。
有所不同的是,传统的“盖楼”是门手艺活,需要大量人力、重复劳动且强度大、风险高,同时还面临着用工荒和老龄化。这群有着呆萌大眼睛、身上配备了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和防撞条等多传感器的机器人,只需工作人员在平板上发出指令,这群红粉佳人便可自主出发,搭乘智能施工升降机到指定的地点做打工人。
这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首个商业应用的项目。
创立于2018年7月的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作为碧桂园全资子公司致力于研发建筑机器人推进行业变革转型,无论研发、生产还是应用,繁重、重复、危险的工作均由机器人来完成。
“和以前比起来,现在确实轻松了很多。”在星禧的施工现场,一名工作人员说道。
当然,这更符合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的期望:
“过去是工人在地盘走来走去,未来是机器人在地盘走来走去,我们像生产汽车一样在工地生产我们的房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愿从事建筑相关工作,仅2020年就比上一年度减少了517万人。
一边是行业劳动力下挫,另一边,是世界上数字化、自动化程度最低的行业之一。智能机器人,被视作建筑业的未来,也是房企的革新转型必选。
1
2004年,万科在上海假日风景推出了蚂蚁工房,刚需买房的年轻人不用很大压力,就可以上车,50平米的蚂蚁工房租金大概3000元,足以覆盖房贷。
2015年,地产界首席产品经理宋卫平用杭州的桃李春风,把别墅面积缩小到83平米,总价降到了200万,平价住别墅。
2018年,在16万亿元销售规模的地产行业里,建筑工人数量却大幅缩水。而懂技术、有智能建造知识的智能建造人才成为了“香饽饽”,但缺口每年超100万。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博士生,通过研发智能机器人来缓解建筑业用工短缺的局面应运而生。
当你站在农田里,麦田边架装上数字化仪器检测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
当你家里装上传感器与数据收集装置,对老人的身体状况监测保驾护航;
当爆破装置能够搜集地下的地理构造全貌等数据与图像时,房地产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悄然来临。
在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的建筑业里,数字化应用在分类行业里处在末尾。
建筑业与黑科技,两个似乎完全不搭边的行业,通过智能机器人,上演着一部天工传奇。
这是一场降低人工作业压力、提高作业效率和效果、创造安全施工环境的尝试;而智能建造赛道上的玩家,实际上面对的,是一片空白的过去与未知的未来。
“从全世界范围看,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最大规模投入建筑机器人研发的公司。”博智林一负责人坦言,“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前期的技术攻关难度可想而知。”
当年,QQ打败MSN后,马化腾历史上首次发表了一篇文章,向公众阐述了他做腾讯的理念,代表了腾讯道路的主轴线。
这个理念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先进。他把互联网公司的驱动能力分成三种,这三种能力是不断驱动产品、技术迭代进步的能力。一是技术驱动,二是应用驱动,三是服务和用户的驱动。
在上下全体的努力下,博智林实现了建筑机器人从自主研发、小批量生产到商业应用的完整闭环。“数字化搬砖”,比传统人工效率也高。
基于此,作为博智林的首个试点,位于广东佛山顺德的凤桐花园见证了博智林成长的这3年,实现商业化应用的21款机器人都曾在这里进进出出,完成了他们首个作品。
建筑清扫机器人
2
碧桂园在行业里带来很多惊喜。它的作品总是激情迸发,每一幅影像都是写在大时代边上的魔幻诗。
按照博智林的构想:“建筑机器人+BIM技术+新型装配式建筑”的智慧建造体系,21款建筑机器人已经投入商业化应用,在地面整平、室内喷涂及墙纸铺贴等多个施工环节均实现了安全、质量和工作效率上的提升。
正因有了前沿技术的支撑以及产业的落地,博智林构建起核心技术优势与强大的品牌壁垒。
比如测量机器人,会采用Al测量算法处理技术,通过模拟人工测量规则、使用虚拟的靠尺和角尺等工具,完成房间数据实测实量,包含拼缝及爆点等区域,并将数据上传云端生成热力图。
比如混凝土天花打磨机器人,适用于混凝土天花拼缝、溢浆、错台、爆点等缺陷的打磨 。据博智林的博士们介绍,通过测量机器人识别2mm*以上爆点、错台及模板拼缝或人工快速采集缺陷数据信息,机器人可全自动完成天花板打磨作业,打磨后显著提高天花平整度,极差在2mm*以内。
据盘叔所知,常规高级的抹灰平整度允许偏差4mm。
在效能和准确性上,测量机器人可在2-3分钟内完成单个房间实测作业,测量效率较人工提升2到3倍,且可根据测量结果自动化生成报表,依靠技术进行测量得到的结果,也比人眼更加客观和准确。
“机器人打磨80平方米的作业面,一般需要1个小时,但同样的面积换由人工操作,则需要2-3个小时”。
“扬尘少了很多,磨得快,还很干净!”
混凝土天花打磨机器人
在凤桐花园地下车库作业现场,一名工人在平板电脑上一键下发任务,高约1.7米的地坪研磨机器人随即开启自主作业,遇到柱子等障碍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自动绕行,地面在下方磨盘打磨下很快变得光滑,沙尘被全部收进后方的集尘袋中,再也看不到灰尘弥漫的场景。
在地坪研磨机器人的智能化工作场景里,以往需要3-4名工人连续工作8小时才能完成的1000㎡施工面积,现在利用地坪研磨机器人只需要1个人、7个小时即可完工,效率提升了近3倍。
3
2021年2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函》,确定全国七个项目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工作。
博智林建筑机器人首个商业应用项目——佛山顺德凤桐花园,是目前国内唯一真正引入建筑机器人且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的试点项目。
这是博智林成立3年后,首次来自国家层面的认可,也是博智林初露峥嵘,更预示着机器人在建筑业普及的开花结果,推动变革,势在必行。
碧桂园,为什么会走在行业前列?
究其根本,是技术与产业的高度融合。
碧桂园的地产主业与建筑机器人形成了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最大限度减少了科技产品从实验室到工地的距离。对于前瞻性创新企业而言,技术的实际落地应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死。
如今,博智林建筑机器人投用21款,在研近50款,其中绝大多数机器人应用于现浇混凝土工艺与装配式建筑施工,并形成了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在这些新产品相继落地后,博智林旗下的建筑机器人仍有望在工地上开辟出更加美好的场景。
此外,碧桂园每年在建面积近3亿平方米,为博智林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试验空间。即便是机器人落地试验的要求再苛刻,也能找到匹配的场景,加速机器人的迭代升级。
同时,地产主业带来的充足利润和现金流,也为建筑机器人研发提供了深厚的资金后盾;一旦商业化大规模铺开,机器人也将会成为碧桂园的营收新增长点。
对于当下的地产业而言,无论是大环境趋紧,还是房企的多元化发展,最终目标都是使企业更有质量地可持续发展。
30年以来,碧桂园总是能给行业提供一种变革力量。无论这种力量是沉稳稳重还是细腻朴实,无论是有温润的记忆还是有暴烈的情感,它代表的,都是一家企业的独立姿态,是科技对建筑行业的改变,对生活、对未来的革新,以及对于社会新趋势的理解和前进驱动。就像杨国强说的:
机器人正在积蓄澎湃的力量,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想象。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