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莲湖印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堆”技艺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16 阅读数:人阅读

 

云堆

云堆技艺于2014年被收录为西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项目的保护单位是莲湖区文化馆,传承人是郭晓冬

云堆技艺起源于宋代,原意是指像祥云堆积而起的神佛塑像,是民间以丝绸、金属、丝带、纸制小件、泥塑小件、丝线等材料为顶面料,金属骨架加棉花或稻草制作身体构架的立体人像及其制作工艺的统称。

该技艺弥补了泥塑僵化、无生动感的不足,使作品形象更加生动。这项技艺主要塑造的包括神、佛、仙、灵,所塑造的作品生动鲜活、色彩鲜亮、栩栩如生,充满浓郁的北方民间气息。

民间工艺的奇葩

目前云堆技艺作品多供奉于家庙及祠堂、寺庙,是专为庙宇墙壁装饰所诞生的一种独有立体小型雕塑。“云堆”工艺精湛,作品栩栩如生,将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民间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独放异彩。

郭晓东说“小时候就看爷爷、柳爷爷和姑父在家里做云堆。”45岁的郭晓东提到的柳爷爷就是把云堆传入西安的人。1937年因为家乡受灾和战争,爷爷郭福明一家从河南往西安逃难,快到潼关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姓柳的伤兵,照应他一起到了西安。当时的西安钟楼后面有个平安市场,柳爷爷到了这里并没有找到亲戚,过了一段时间又偶遇我爷爷,两家就在北门做了邻居一直互相照应,关系特别好。”

郭福明本是手艺人,做庙宇修缮、壁画的活儿,那个纷乱的年代为了生存也拉黄包车,郭晓东说柳爷爷是山西襄汾县人,祖传的云堆手艺。“柳爷爷将云堆技艺教会了我爷爷和姑父。”解放后,郭福明一度重回老本行,受雇于当时的古建修缮队。

在郭晓东眼中,爷爷当年是为了生计学云堆,但姑父邢玉巨才是热爱并将云堆技艺和文化研究透彻的人。姑父得到了两位老人手把手的教授,学会了古建修缮、画壁画和云堆,在古建修缮队里提到他的外号“石头”颇有名气。“可就在云堆评上非遗的2014年,姑父去世了。”随着老一辈人相继离去,云堆的传承落在了郭晓东身上

“那时候大人们就在一个大桌上铺开做,我做小件,要求非常精细。”他回忆起从小看着大人做云堆,早早开始打下手,但真正喜欢上云堆是在八九岁。当时他沉醉在小人书、评书中的英雄人物情节中,有一天家里做好了一个韦陀。“这个护法神身披金甲、面目童颜,金光灿灿的。英姿豪迈、惟妙惟肖,我一下子就被打中了,它符合我心中对英雄的所有想象。”云堆就这样一下子钻进了他的心。

据郭晓东介绍,云堆技艺制作过程复杂繁琐,需要良好的美术基础与多年的堆制经验。加之对供奉佛像的禁忌要求,制作成本高,经济效益偏低,古代“云堆”存世很少。此外,除了立体技法、凸堆技法,云堆技艺中还有一种凹堆技法。遗憾的是,凹堆技法在清代后期已经失传,由于无任何文字记载及实物考证,此项技艺至今无法还原。

目前,郭晓东的代表作品“朝天韦陀”、“牛魔王”、“象首佛”、“李元霸”、“关公”、“穆桂英”、“韦陀菩萨”及云堆浮雕技艺作品“大闹天宫”均被西安市非遗博物馆收藏,这些作品色彩鲜亮、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历史性、艺术性、宗教性。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