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春节返乡笔记(二):渐渐老去的父母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14 阅读数:人阅读

 

文/陈胜乔(微信ID:狐说天下)

今年春节我回湖南老家,除了看到不少乡亲建了新房,水泥公路通到家门口,还有一个很大感受是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常住者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很多房子装饰豪华,门上却挂着一把锁,即使是过年那一天,也不见主人回来住。

以我老家所在的自然村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全村有70多户、3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和儿童,老人只是少数。那时的村子一天到晚欢声笑语不断,大人忙着耕田种地,孩子们满村满山跑捉迷藏玩游戏,虽然经济上不富裕,但充满子生机和希望。近几年我每次回乡发现,村里的青壮年、包括一些年过花甲的老人都外出打工,很多家庭更是举家外出(子女随父母外出生活学习),只有年迈的父母留守家园。粗略统计,全村常住人口已不到鼎盛时的三分之一,个别村民小组竟然只有几人在家。老家农村还没装路灯,老人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夜幕降临关门闭户,偌大村庄不见灯光和人影,连犬吠之声也少有,真是清静得可怕。

村里的老人大致可分为几类:

一是原来在城里工作,退休后回乡定居的人。例如我的一位堂兄年轻时参军提干转业到地方工作,在某局局长任上退休后,钟爱老家的水和空气,携妻回乡定居。因为他是有级别的干部又曾在部队服役,所以退休金颇丰,衣食无忧,闲暇种种菜,劈劈柴,养点鸡鸭自给自足,静享乡野清幽之乐。

二是子女在城市工作,自己坚持留守老家的人。同村一位老人,也是我小学同学的妈妈,上世纪80年代培养出全村第一个大专生,儿女个个成才,丈夫去世后,儿女接她到城里住,但她却坚持留守老家。在县城教书的儿子不放心她独居,每周往返数十公里回家看她,传为美谈。我的老母亲也难舍故土,父亲去世后,虽然在我们姊妹一再劝说下到城里居住,但仍天天想着乡下老家。因此,每年也要回乡下老家小住。

三是子女在外做生意或包工发了财,留在老家“看家护院”的人。这些老人虽然没送子女读书、参军,但子女通过做生意、当包工头发了财,在老家盖了新房。作为父母,自然而然负起“看家护院”的责任,她们本身也有难舍故土的情结,喜欢老家的熟人圈子,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城里生活。

四是子女在外打工,本身无能力接自己到城里生活的人。老家能真正跳出农门,在城市有固定工作的人是少数,大部分在外做农民工,收入有限,自己养家糊口困难,遑论赡养父母。春节期间,我和一些老人拉家常,她们告诉我,子女每人每年能给自己2000元赡养费就是好崽,有的子女不仅不给钱,春节回家还要父母管吃喝,临走还带走腊肉腊鱼和土特产。村里不少年过七旬的老人依然耕田种地,全靠自己养活自己。我问其中一位老人,她们为何不留在家里做事,回答说在家耕田种地比打工更加不合算。他说:“现在种一亩水稻,买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的钱要400元左右。一亩田最多打1000斤稻谷,每斤稻谷的价格是1.5元,即使不算人工成本,满打满算也只能赚1100元左右。”老家是丘陵地区,耕种主要靠人工,一个壮劳动力一年种不了几亩田,光靠种田一年纯收入很难超过1万元。而在外打工,一般每月能挣三四千元,一年的毛收入有三四万元。但这三四万元,除去租房、吃饭、子女上学还有攒钱建房,所剩无几。因此,很多人也就顾不上孝敬父母。

五是孤寡老人。这类人因为无儿无女投奔,毕生住在村里,很多人连县城都未到过,是最坚定的村庄守护者。

常住乡下老家的老人,第一、第二、第三类的占比较小,他们属于自己有固定收入来源或子女按时给足生活费的人,只要身体好,日子过得幸福快乐。第五类人的占比也很小,以前他们无依无靠,近几年政府免费给他们盖安居房、办低保,情况好转。

在所有老人中,第四类人的占比最大,也最有代表性。从目前情况看,只要她们身体好,还能耕田种地打点粮食自给自足。问题是,她们正渐渐老去,一旦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在自己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子女无力赡养自己的情况下,何去何从?

因为“老无所依、老无所养”导致的悲剧时有发生。例如一些农村老人患病,如果确诊需要较高费用,要么自己放弃治疗等死,要么子女装聋作哑,听之任之。因为绝望和病痛折磨,不少人自杀寻死。对比城里的富人为延续生命不惜代价抢救多活个一年半载,很多农村老人患病本来只需几千元、几万元就可以延续多年生命,最终却含恨离世,让人不胜唏嘘。

除了经济困顿,精神孤独也在“杀死”农村老人。一些农村老人独居乡下,儿女孙辈常年在外打工生活,除了过年难得回一趟家。更有甚者为省路费,即使过年也不回家。老人一年到头痴心盼儿归,却望断天涯难见人影。这些年不时有媒体报道独居老人去世多时才被发现,白骨尸骸诉说走向生命尽头的凄凉。

很多人将农村老人不得善终归咎于子女不孝。此说不无道理。的确,子女对父母没有尽孝,应该受到谴责。但是,如果我们将全部责任都归咎于一个孝字,则有失偏颇。根本而言,子女经济捉襟见肘是重要原因。我们无法苛求一个本身养家糊口困难的人,对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生病缠身的父母悉心奉养、治疗。这是理智与道德的对决,冰冷得让人心颤。

还有一个问题,当今社会,即使经济条件许可,又有几人能朝夕相对伺奉父母?我庆幸自己姊妹多,赡养老母亲较为从容。我有姊妹六人,在父亲去世后,大家都愿意为照顾母亲分担责任。碰到母亲生病,离家远的自觉出钱,在家者自觉出力,大家分工协作,从没有怠慢母亲。母亲有时想回乡下老家住,我们特意改造了老家的厨房、厕所和浴室,安装了自来水盆、煤气灶具和坐式马桶,让她住得舒服些。我们对母亲做的并不多,不过尽本分,很多农村老人却说母亲好福气。母亲年轻时为带大六个子女吃尽苦,年老却因为子女多能获得照料。假如母亲年轻20岁碰让计划生育,像很多农村老人那样只有一两个子女,她还有这样的晚年吗?我想,即使子女经济宽裕也未必有时间照顾她。比如我远在离千里之外的广东工作,碰到她生病一时赶不回家,要不是老家有姐妹照顾她,她也会像某些农村老人那样自生自灭。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城市、农村还是市民、农民都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正如我在上篇文章《春节返乡笔记(一):喜中有忧的村庄》中所写,老家农村通了水泥公路,很多人盖了新房、买了小汽车、用上高档电器等等。但是,从我这几年回老家观察发现,与城市的进步比,广大农村仍处在起步阶段,真正富裕的是少数人,大部分人的生活仅够温饱。老家农民、尤其是农村老人,因为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少人面临“老无所依、老无所养、老无所乐”的问题。

跳出农村看中国,过去40年国家取得巨大进步除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精英人士推动,数以亿计的农民更是功不可没。正是今天已进入老年的广大农民,当年在最好的年龄里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忍受农产品的低价格和打工的低工资,为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是她们耕田种地为城市提供粮食,挥汗如雨修通一条条公路,建立一座座桥梁,建筑一幢幢高楼,制造一台台汽车、家用电器、手机……然而,她们中的大部分人至今在城市却买不起一套房、一辆车、甚至一部苹果手机。她们离开城市,城里的一切便与她们无关。她们回到农村,连最基本的养老也未必有保证。

世道轮回,亘古不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老人的态度反映她的文明程度,也体现她对全体公民的态度。因为历史原因,越来越多的老人只有一两个子女,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正迎来少子女社会和老龄社会,如何保证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获得善终,全社会要给予足够重视。

写到这里,要说明的是,国家已经重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尤其是对独生子女老人和高龄老人给予养老补贴,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比没有要好。听说很多地方政府已经规划农村养老项目,乡镇一级由政府出资补贴建设养老院;有识之士建议每个村成立养老协会,由老人互帮互助抱团养老取暖。衷心希望老家的养老院收费不要太贵,更不要成为某些人敛财的机构,让大多数老年人住得进去,住得舒心。

人生自古谁无老。我们的父母正在老去,我们也终将变老,让我们在追逐城市发展的路上稍微放慢脚步,多给予生养我们的父母、广大农村老人一点温暖。

【狐说天下】其他文章,点击下列标题查看:

一、乡愁乡韵

01 故乡的记忆(难忘那个叫皇帝岭的地方)

02 邵东名胜古迹(一):昭阳侯城

03 邵东名胜古迹(二):佘湖山“云霖寺”

04 邵东名胜古迹(三):雄奇皇帝岭

05 邵东名胜古迹(四):壮丽大云山

06 邵东名胜古迹(五):翰墨九龙岭

07 邵东名胜古迹(六):古老荫家堂

08 邵东名胜古迹(七):厚重洪桥

09 邵阳农村图像(上):远望是风景

10 邵阳农村图像(下):人事嬗变

11 再忆皇帝岭(一): 一座跨越千年的桥

12 再忆皇帝岭(二):蒸水河边的老粮站

13 再忆皇帝岭(三):永恒的高桥中学

14 再忆皇帝岭(四):古韵悠长的三多桥

15 再忆皇帝岭(五):世外桃源观音石

16 再忆皇帝岭(六):小家碧玉承志堂

二、冷暖人生

01 写给父亲:雪花飞舞,您从未离开

02 清明时节忆父亲:眷念一生的亲恩

03 永存的黎元(怀念我的伯父)

04 姨娘之死(农村老人不忍直视的晚年)

05 痛悼表哥:愿天堂里没有悲伤

06 王夫之:隐居“云山”的寂寞哲人

07 心怀希望,终将等来春暖花开

08 盛世中的卑微:活在最底层,等待希望

09 农村孩子上大学(一):走不进的世界

10 农村孩子上大学(二):后半程反转人生

狐说天下(ID:foxdaily)

狐说天下,只发原创

关注本公众号请"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