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本科生的返乡笔记
越是在外面待得越久,对于故乡的思念心就越重。可是故乡终究回不去了。不如就留在记忆里吧~
这是小琳子2017 年分享的第3篇文章。
温馨提示:本文字数为 4200个字,阅读时间约为6分钟
今年过年期间琳小爷回到了老家,这是读大学几年里在老家待的最长的一段时间,约莫有四十天,老家还没有安装WIFI,基本上网靠流量和蹲在村口蹭。大概是年三十或者初一的时朋友圈里被《一个博士的返乡笔记》刷了屏,看过之后想起老家近些年来比起我幼年时,变化也是甚大,遂以此文记录下来,留待几年后再做回忆。
-1-故乡
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
人生中有许多过往是不能复制的,比如孩提时的记忆,比如青春爱恋,比如那些那已经丢失的健康,故乡也在每一个人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的家乡在河南一个四线城市下面的乡镇,前不靠山,后不邻水,四周都是平原。
一个村子有七八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靠种田为生,因村子里的人喜欢在地里种上菜籽,用来打油食用,常常一到油菜花开的季节村子后的老马路上便聚集了拖家带口赶花期的养蜂人,因此我们村有个很好记的名字叫蜜蜂李庄。
因村子不靠山,不邻水,所以老家也没有什么被开发出来的风景名胜区,老农民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山没水也不能饿着不是?
犹记得我小的时候那时国家还要交公粮,由于距离镇上粮管所太远,再加上十里八村交公粮的人实在太多,国家粮管所就在我们村子后面修了一个粮库,用来暂时存放我们这个大队上交的公粮和农民交完公粮后卖的余粮。
那时不像如今有许多收粮食的大型器械,一般到收粮季,村子里的男性劳力在晒完自家粮食后便去粮所扛包(把各家各户上交的公粮用大包盛,扛到粮食库里),一架子车,一架子车得卸粮食。
由于上交公粮是家家户户必须,村子里的男劳力在收粮季,通常是脱掉上衣赤缚上阵,一包接一包地往粮库里运粮食。
不到收粮季节,不想外出的便在村子附近跟着包工头给周围村子里的人盖房子,想外出的便十个八个结伴外出做泥巴匠,当然外出务工的收入总比在家的略高一些。
儿时记忆里最深的便是在收粮季节,趁看管粮库里的人不注意,和村子里的小伙伴们偷偷地从下水道里钻进粮仓大院,在狭窄的小过道里追刚刚出生的小鸟。
待小鸟疲惫之际轻轻上前捉住,通常情况下一个下午一个小朋友能捉2~3只,用小绳子拴住它们的小腿,再原路返回,小的跟着大的孩子回家,洗洗去毛,烤小鸟吃,想来那时吃着却是美味。(如今,怕是吃都不会吃了)。
年里在家时常常听舅舅们叹气,说是一个粮所祸害了一村里的年轻人,现在外出务工都是要有手艺的。咱们村子里的人除了会扛包,啥也不会,想学门手艺吧,大字不识不说,还年纪大了。
想来确实如此,村子里40+年纪的中青年基本是初中下学便开始在粮所扛包,一直到后来国家不收公粮,粮所引进大型器械后,才外出。
由于学问不高,平时接触的人不是村子里的人便是外出打工的工友,他们没有被一波又一波知识更新的浪潮唤醒仍然沉浸在小农经济的思想里,种地是大事,有了粮食便不会饿着,至于外出务工不过是粮食未成熟时的权宜之计。
过完年大家也都基本上确定了年后的出路,一部分人开始学着在市区开店。学着卖城里人早上习惯吃的包子,豆浆,油条,胡辣汤;一部分人掏出自己进厂一年多的血汗钱去加盟小型的商铺比如洗衣店,修鞋店。
有的人加入了养殖的浪潮,开始兴办养猪场(他们没有环保的意识,也没有足够的金钱去购买排污设施,养殖的污水直接排进了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坑里);还有一部分人意识到泥巴匠不是长久之计后开始学习手艺,比如做厨师,开车。
我觉得我们村里人最值得称赞的便是这一点,看清事物本质之后,虽然抱怨颇多,但挡不住勇于寻找出路的热情。
-2-年味越来越淡
我们村是一个不大的村庄,小时候过年是一件特别隆重的事情。
孩子们老早就放假在家,抱团去集市上买了大把大把的烟火炮竹,往往还不到过年时,家家户户的门前就已经被一层又一层的炮纸覆盖。村子里外出务工的大人们也是不到小年(北方人小年是农历23)就陆陆续续返乡了。
孩子们对于过年的期盼是餐桌上数不清的好吃的,过年收的压岁钱,好看的新衣,大人们是想在外忙忙碌碌一年终于可以好好地歇息数日。
从大年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真正地忙活起来。有阳光的话会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物件从屋里搬出来晾晒。
男人们忙着搬梯子爬到高处去打扫墙角已经结了一年的蜘蛛网,女人就在厨房用地锅架了劈材烧上满满一锅的开水。把家里的锅碗瓢盆全部烫上一遍,孩子们通常也会拿着一个扫把假装认真地扫地。
过不一会就有其他孩子在屋外喊着出来玩,女人在厨房里嚷着大过年的又上哪去?男人们这时通常说,过年的还不让咱家娃放松放松,嘿嘿~,等女人腾出手来往门外看去,自家的孩子早都已经蹿的没影子了~
小年过后,年便真的近了,集市上从早到晚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有人拉着圈在笼子里的肥猪急急忙忙从集市穿过去到南头屠宰,赶集的人看到又有人杀猪便三五成群赶上去,准备抢着买一块新鲜的猪后臀回去吃。
过了年二十六后,村子里家家户户的上空就会陆陆续续地飘着地锅蒸出来大白馒头的鲜味,和油炸的酥肉,鱼块,萝卜丸子,麻叶子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每次家里出油锅,我都是一双眼睛就盯着炸好的酥肉转,姥姥一边说不能吃不能吃,一边趁着姥爷不注意拿了我的小碗装满各样现炸的食物,这时我就端着碗,脚底抹油蹿地比兔子还快地跑出厨房蹲在门口享用专属于我的美味~
年二十七,八,九,外出务工的都已经归家,全家大团圆了。早上吃过饭后,一大家子聚在一起聊聊生活,聊聊学习,聊聊家里准备的年货,乐呵呵地到了中午,炖菜的炖菜,包饺子的包饺子眨眼间就到了年三十。
年三十一早,孩子们早早起来穿了新衣,新鞋,吃过饺子,看大人放过鞭炮,贴完春联。
一村子里的孩子由孩子头带着嘻嘻闹闹从村子里的第一家走到最后一家,说着吉祥祝福的话,手里还顺便装着瓜子,糖果,往往走到第五家时每个孩子的布兜里就已经满满的了。
大人们这时也通常分为两拨,由村长带头男人们一拨先去往村子里看望岁数大了的老年人,女人们也都把家里收拾地干干净净由村子里的妇联主任带头去挨家挨户地转转,道个年好。
到了晚上吃过饭,邻村的舞狮子和小丑就该来村子里表演了,往往先在村子中央玩上几个花样,等有人来请,便会跟着请人的那户人家在正屋里钻大桌子,跳跃,使出他们的独门绝活,引得围观的村民是连连喝彩。
表演结束各回各家,小孩子们就该拿着破报纸垫在地上对着家里的老人磕头要压岁钱了,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富裕,一般家里的老人给上十块钱便要乐呵到过完年了。
今年过年一直到大年29村子里的大人才返乡,我们村子的孩子王也没有回家,(因为回家爸妈就该催婚了,可是他才24。)
返乡的大人和孩子们大都抱着智能手机在玩微信,QQ,快手,再也没有孩子们一起捡炮,再也没有孩子们一起挨家挨户地拜年,再也没有大人们组团向上了年纪的老人道声年好。
因常年外出的缘故,返乡的人回家过年反倒像是走亲戚,家里过年的东西几乎不再准备。注重健康,少了油炸,不想发面,买了馒头,不想动手,买了饺子和汤圆,在简便了过年的程序时,过年的仪式感也越来越少了。
-3-联系的失落
现实中农村的亲情关系仍然靠着老一辈的亲情关系在维系着,但在年轻一辈里这种亲情关系已经摇摇欲坠了。
年轻一辈的外出打工的打工,求学的求学,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耍的亲戚,几年不见不要说多亲密了,有的已经认不出脸,叫不上名字了。
我小的时候我的表舅舅,表姨妈经常底本过来我家看望我的姥姥,不管过节还是不过节他们总是带些礼物来我家看看。遇上家里收庄稼的季节,表舅舅就会在我家住上几天帮忙收庄稼,表姨妈也会带着表哥过来帮忙做饭,照看家里的猴孩子们。
现在表舅舅和姨妈都搬去城里住了,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几家的大人聚在一起聊聊天,说起往年常常走一家亲戚走了好几天的时光好像一下子就过去了。
大家都忙,年轻人忙着外出打工挣钱,上了岁数的老人要在家看顾孩子,再也没有人空闲的时间去别人家小住几天。
即使是过年往往也是开着车装着过年的礼物,按照家里老人的交代一天走了去了好几家,放下礼物,说上两句话,吸上一颗烟,就要去下一家了。
-4-妻子.房子.车子
▼妻子
我小的时候家里人结婚基本全靠说媒,农村十里八乡总要有一个说话厉害的人充当媒婆。
要想知道谁家有适龄的未婚青年,问媒婆再合适不过了。
经过媒婆的嘴,男的即使家穷人丑,1米49.都能给你说个貌比潘安,家财万贯。女的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一般媒婆说过之后双方家里总要再拜托相熟的亲朋好友打听对方家境,样貌,再考虑双方是否见面。
农村过年相亲是最多的时候,一般这时候想结婚有对象的就会带着对象上门了,没有对象的就在家里老老实实待着等着家里安排相亲。
一般是双方定好日子由女方家里的嫂子和姑姑带着来男方家里看看家境,中午在男方家里吃个饭(通常会摆盘子款待女方家人),女生是来了之后就和男孩子待在一个安静的屋子聊天,到午饭结束,女方和家里人走,男方会送上不少过年的礼物。
我们村里有一个24岁的男孩子长得并不好,学问也不高,也并不上进。但是人家是我们村最早收粮食的人,家境富裕。
今年过年回家两周愣是相了好几个女孩子。好几个都是长得不错还有学问,有工作,然而男孩子并不愿意,最后一个看顺眼了,基本上是过完年双方家人就商议结婚日期了,农村人不流行定亲,看上了就准备娶过来。
有些人可能会问,他们都不知道三观合不合贸然结婚会幸福吗?我看到的是很多的农村女孩即使上了学,武装过大脑,仍然秉持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
结婚后一年就会生小孩,有了孩子后女方大多在家安心养胎,男方继续上班,等生完第一个孩子再过一年就该生二胎了,两三年下来女方以后的生活基本就是全职在家带孩看家了。
▼房子
原来农村结婚是要家里盖着两层小楼,带个小院即可。现在不行了结婚必须在市里买房。
即使是两室一厅的房子也不能没有,你要是没有的话我就不嫁女儿给你。
一般家里有男孩子的家庭,为了买房会倾尽家里所有人的洪荒之力。
家里的老人不会进城去住,他们习惯了出门手一抓就是一把柴火,下地随手一纠就是一把菜叶子的生活,去了城里水电煤气,出门就是钱,谁也过不惯。
孩子们呢又都进厂打工去了,买好的房子就闲置,也不出租,谁家辛辛苦苦攒钱买的新房会出租呢?直到家里的孙子辈到了读书的年纪外出务工的父母总要回来一个看孩子上学,这时这套城里的房子才算是派上了用场。
▼车子
原来过年走亲戚,地奔的有,骑自行车的有,骑电车的也不少,今年不一样了。
村村通公路上小轿车一辆接一辆,从普通的五菱荣光到比亚迪,偶尔还能看到大奔行驶在路上。
村子里的人并不认识太多车的牌子,往往路上有他们不认识的车,就会叫上我们这些常年在外的人,来来来认认刚刚过去的那个车是啥牌?
他们也分辨不出好车坏车,甚至很多家只有一个会开车的,不过这并不妨碍农村人对车的渴望。
有了车意味着不用再和其他人为了进城而挤城乡公交,意味着走亲访友的面子。而这些大大激发了农村人买车的欲望。
故乡是走再远的路,也要回去的地方。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