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馆员荐书】No.13|《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13 阅读数:人阅读

 

馆 员 荐 书

第 十 三 期

《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

王磊光 著

2016年1月 出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磊光

湖北人,文化研究方向在读博士,作品见诸《青年文学》《青春》《文学界》《天崖》等数十种刊物,并被多种报刊杂志及地方选本转载。2015年春《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文在多家媒体流传,引起广泛关注。

内容简介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 作者深爱着自己故乡,他用自己的笔把对故乡的爱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出来。从家乡的历史、风物到文化,通过一个个故事徐徐展开,文笔生动,令人感动。从第二代农民工、农民的养老、农村教育到就业等等,本书把当下农村的困境和农民的苦与悲深刻地揭示了出来,反映了作者对自己家乡最深厚的爱,也反映了对中国农村发展深深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自述

《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展示了处于大别山区偏僻一隅的农村的“生动图景”,倘能借此引起更多人对当下农村问题,尤其是如何打赢脱贫致富攻坚战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幸莫大焉!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都在那里。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

精彩片段

01

长久以来,对于自己的身份,我充满了迷惑。如果说我是农民,但我一直身处校园,早远离了稼穑。倘若说我是知识分子,但按照世俗的标准,知识分子自然是要生活在城里,有着较好的物质条件,在利益层面能够为自己说得开一些话,显然这些我都不具备。我不但没有在任何一个城市落下脚来,还始终挣脱不净乡下人的泥土气。况且,我也融不进知识分子的种种小圈子,亦不喜欢“形而上”,不擅长高谈阔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02

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你看到你的亲戚朋友做得有些事情,明明是不对的,有些发财的梦想分明是疯狂的,但是你却没办法开口劝导他们——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的所做所想是能够赚钱的。只要是他们认为可以赚钱的,哪怕违纪违法,你往往也不知道如何去劝阻,恐怕劝阻了也不会有效果,因为,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

03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维系着的。在老一辈那里,亲情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

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相互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任务。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了,那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精彩短评

《呼喊在风中》是沉重的,作者是忧愤的。他用自己最深切的情感洪流,用笔勾画出一个个卑微无依、艰难生存的亲人们,在缺少社会保障下的生老病死,可爱可敬又可怜。

——来自豆瓣用户“豆友130791958 ”

这本乡村调研报告写得很优美,篇篇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写人的、记事的、夹叙夹议的,大部分都写得充满深情,好几次读得我落泪。看得出作者很喜欢海子,附录里写的诗歌也有几分海子诗歌的韵味,粗粝质朴,能激荡心灵。

——来自豆瓣用户“拖卡卡”

作者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现状的思考可谓透彻,也体现了一个从农村走出的知识分子对故土的深情与担当。说到底,当前很多人对“乡土中国”的想象还是太理想化。只有真的深入农村,才知道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人的生活、农村呈现出的景象、留守农村的个体的人生命运等是多么的不尽人意。党和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乡村振兴”,说到底就是关心到每一个“人”。

——来自豆瓣用户“田燕燕”

馆员推荐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作者王磊光作为文学系在读博士,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深度分析农村问题,在读到返乡手记最后一部分"知识的无力感",小编也同样感到心情沉重。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从农村走出来到城市求学的人,总体上是能够以自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让其他没有这个机会的人深信“求学是人生正道”。只要有这个信仰在,城市里的进步力量反哺乡村的可能性就会存在。

撰文:刘蒋联

初审:潘永华

二审:张慧婷

终审:陈筱琳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上一篇:海南返乡笔记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