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世乒赛女单决赛王曼昱 4:2 逆转孙颖莎夺冠,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应广大球迷的要求稍微说一下技术方面。
这场比赛个人不太想解说,因为乏善可陈,两个人没有处在同一个平台上对抗,可以说是少有的本人认为比较有失水准的三大赛决赛。
还是几个基本点:
孙颖莎的技战术打法略微克制王曼昱。整个六局可以看到,孙颖莎只要前压甩正手,王曼昱基本只能被动被打穿。王曼昱一旦中路被控制,即使有强大的中远台相持能力,在孙颖莎的古典正手论下也几乎没有生还。同样是中路球,给反手论的王曼昱就很别扭,给正手论的孙颖莎就是送死。孙颖莎的失分几乎没有一个在中路的攻防转换中被动失误,全是主动失误。原理还是前面在解析陈梦与王曼昱比赛时说到的女子相持悖论。 至于为什么我认为这场比赛两个人不在同一个平台。很简单,大家有兴趣可以统计一下王曼昱勾手发孙颖莎正手短球的这个发球。我稍微统计了一下,从第五局开始,王曼昱这个发球夸张的说是十发九赢。到后期我觉得孙颖莎有点怕王曼昱这个发球,最后一局10平后更是,多少个赛点都是被这个发球挽救回来的。别说是练过球的运动员,就是普通爱好者都明白,一场球对方发球轮次对方一发球就吃发球是什么概念,基本可以说这球是真没法打了。这种情况在三大赛的决赛出现本人还是头一次见到。唯一比较类似的是13年王皓和马龙的半决赛,马龙也是整场比赛都摆不好王皓的勾手发球,加上王皓的神勇状态,场面直接一边倒。孙颖莎自己对这个发球也做了很多调整,但是整场比赛都没找到破解方法。最开始是拧拉,但是因为这个发球是往正手区的外面旋转,正好克制了拧拉技术,拧起来特别难受不说,加上孙颖莎的身高劣势还极容易失位。(马龙后期为了克制张继科的拧拉,基本上关键点的发球和摆短都是顺旋转发反手小三角和逆旋转发正手小三角想要加大张继科的失位,但是在张继科过于变态的移动能力下这个技术并没有给继科造成困扰,反而现在这个技术成了小胖的大克星,到现在都没走出这个技术的阴影,有时间会专门用17年世乒赛决赛写这个技术)后来孙颖莎开始挑打,但是由于身高劣势和逆旋转,挑过去的球基本都是给了王曼昱反手位,反而被王曼昱抓住下压权(王曼昱失去下压权还可以利用身高优势在相持中反扑,孙颖莎失去下压权等同于死亡),最后孙颖莎只能摆短,但是由于是上旋逆旋转的关系,整个摆短不敢力量过大去劈长只能低质量摆短,王曼昱又有上手机会。加上王曼昱对孙颖莎这个球的接发球很有准备,正反手都是继科式强封,根本不打算防守。孙颖莎要么这个球直接吃发球,要么被反冲,唯一的几个赢球还是侥幸在王曼昱优势的中远台捡失误得分。王曼昱发球轮至少稳赢一半的情况下,孙颖莎还能打满六局,这也侧面说明孙颖莎的古典正手论对王曼昱的冲击有多大。最后还是老规矩,孙颖莎总结:1. 建议孙颖莎回去看看17年马龙小胖的决赛,14年马龙继科决赛,小胖和继科都是反手得分点的运动员,所以特别爱发逆旋转的正手短球,好好学习人家马龙是怎么摆短对方的逆旋转正手短球的。2. 建议孙颖莎尝试正手换个胶皮,她正手的胶皮太软,没有打出她世界级的正手冲击力。马龙是14年低谷的时候在刘国梁的推荐下换了一个软的胶皮,配合其古典正手论的思路,正手的封板和稳定大幅提升。孙颖莎在正手区是薄弱环节,基本上对手变孙颖莎直线孙颖莎就被动。既然有身高劣势,那为何不直接放弃防守,直接打换硬一点的胶皮主打进攻,既然本来防守就没法打,那就干脆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3. 孙颖莎缺一个有古典正手论经验的教练,目前可以教授一套的也就只有秦,吴和马。如果马琳能当她的主管教练,那她就是加强版的19女子天花板刘诗雯。这种本身反手就极强的运动员,一旦打开思路精通古典正手论后威力有多大,看看19年丁宁和陈梦如何被刘诗雯强行压下去的就能体会了。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