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泉州开元寺双塔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30 阅读数:人阅读

 

从厦门到泉州,很是便捷,乘车走高速路,仅只一个小时的车程。

到泉州,主要就是冲着泉州开元寺那悠久的历史和佛门净地。在泉州开元寺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积淀就是东西双塔。而双塔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塔身上那一幅幅精美的石雕。其完美精湛,无不令人仰赞,叹为观止。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始建于唐代垂拱二年(686年),传说当时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其后,又先后改称“兴教寺”和“龙兴寺”。唐玄宗时,诏令在全国各州建立一座开元寺,龙兴寺也改名为开元寺。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总兵郑芝龙(就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重建。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位于大雄宝殿两侧,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相距200米,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东塔)

东侧塔名“镇国塔”,始建于唐代咸通六年(865年),由文偁禅师主持承建,初为五层木塔,到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为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八角五级,高48.2米,重建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

镇国塔平面分由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所组成。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塔心柱在各层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上。石梁与梁托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连结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的牢固,具有极强的抗地震和抗台风能力。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雨沧桑地震战火而岿然不动。明代1604年12月发生的泉州湾8级地震,“山石海水皆动”,田地皆裂,冒出黑砂及硫磺气体,泉州城内外楼房店铺全都倒塌,灾难波及数省。面对如此强大的地震,镇国寺塔却仅有10条椽石损坏,可见其设计和施工工艺堪称卓绝,世所罕见。

泉州开元寺镇国寺塔(东塔)细部

镇国塔的塔身每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美观。塔顶有八条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东塔造型宏伟壮丽,石雕工艺精湛古朴。镇国塔须弥座的束腰部嵌有四十幅释迦成佛故事图像。塔身雕塑了八十尊神像,服装、姿态、法器、表情各不相同,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每一尊浮雕都可称得上雕工精美的巨作,令人久久不愿移步,也无不惊叹古代泉州工匠高超的技艺成就。

西塔位于大雄宝殿西侧,名仁寿塔。其始建于五代(916年),初为七级木塔,叫“无量寿塔”。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称“仁寿塔”。现今石塔也为八角五级,塔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为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所改建,先于镇国塔十年建成。

泉州开元寺仁寿塔(西塔)

西塔塔身从上到下交错安排着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童子,以及猴行者、火龙太子等浮雕像。

泉州开元寺仁寿塔(西塔)

只可惜,东西双塔建成后也就几十年,南宋就灭亡了。但他们辉煌的建筑成就,却弥久流传。展现出古代匠人的高超手艺和做工手法,留到如今,更是对后人文化艺术鲜活的传承和教导,每一寸塔身上,都有艺术的味道,和古代工匠的独具匠心的付出。

泉州双塔的修建历经唐宋元三朝,这是三个经济发达文化繁盛的朝代。尤其是南宋时期,积前朝历代的文化精髓,继而迸发出高度繁荣的文化文明。由于泉州临海,海风潮湿强劲,含盐量大,腐蚀性也大,其他材质修建的建筑难以持久。所以,聪明的闽南人就大量采用坚固的岩石建筑,借以抗拒咸潮的海风。而凸显于精美高超的石雕艺术的泉州双塔,就突出了闽南人对石头强烈的“征服欲”。他们发挥出个人无尽的天赋和后天积累的技巧,在一方方本无生命的石块上,凿出了生命勃发的艺术极品,用石块修建了无数房屋、桥梁,还有充满意愿的佛塔。不信?当你伫立于塔下,仰望塔身,凝视布满塔身的一幅幅精美的浮雕,顿时就会有一种强烈的震撼有如电流般充溢全身。那一幅幅线条简洁凝练,运刀细致传神的佛像,裙裾飘曳,珠络散垂,肌肉丰满,表情夸张,有的庄严肃穆,有的嬉笑开心,有的怒目圆睁,有的逍遥自在,有的威武威严,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冷静沉思,有的凝神作势,皆韵味十足,神态突出。

无论何时,当你来到开元寺,那沉稳敦厚的塔身无不显现出经历了时光和岁月的打磨后,那殷实厚沉的沧桑感,更显得久远而令人难以忘怀!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