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时代西藏建设新荣光
初秋时节,远山如黛,近水如烟,雪域高原处处呈现山水画卷。8月19日,身着节日盛装的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挥舞着手中的国旗、花束,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贺匾上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这一饱含深情的题词,迅速传遍了西藏发展祥和的城市乡村和壮美广袤的雪山草原。
珠峰翘首,雪域盛世迎盛会;雅江欢歌,万众齐声颂党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治藏稳藏兴藏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西藏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社会大局更加稳定、经济文化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巍然屹立在世界之巅。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承担着拱卫祖国西南边陲的政治责任。应对各种风浪考验,保持西藏社会大局稳定,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坚强有力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7月下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的第一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西藏农村、城市公园、铁路枢纽、宗教场所、文化街区等,亲切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边巴拉姆告诉记者,在推动西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具有里程碑意义。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党的“治藏方略”这一重大命题,系统阐述了“六个必须”的具体内容。5年之后,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个必须”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为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指明了方向。
春秋七十度,雪域跨千年。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副会长斯塔认为,如今的西藏,人民居住环境舒适优美,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问题。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制度一步跨千年;脱贫攻坚让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共产党来了苦变甜”的七十年历史,使西藏人民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西藏的发展也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5年召开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帮扶,西藏全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雪域高原实现的伟大壮举。我们嘎拉村确保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带领各族群众应对风浪考验、战胜困难挑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强政治力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的话,充满了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他告诉记者,嘎拉村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兴办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2020年,嘎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1万元,这着实是令人兴奋的大事。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落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云表示,20世纪50年代初,在当时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大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外交和军事决策,最终使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了和平解放。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系统谋划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确保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固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西藏生活着藏、汉、回、珞巴、门巴等40余个民族。历经风霜的大昭寺前,矗立着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唐蕃会盟碑。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街,店铺林立,游人如织,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大昭寺和八廓街如一个缩影,生动映照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幸福画卷。
“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唐蕃会盟碑碑文‘欢好之念永未沁绝’,见证了民族团结的悠久历史。”30多年来,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次旦扎西一直潜心研究藏族历史和文化。他认为,应大力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确保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固。
“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西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共同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陈立明告诉记者,西藏自治区以地方立法形式提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每年9月定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在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同时,让民族团结教育走进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
洁白的哈达,犹如民族团结的真挚纽带,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向未来。雪域高原的发展,离不开来自中央和其他省份的大力帮助和通力协作。拉萨市有“北京路”,日喀则市有“上海路”……在西藏,一条条以兄弟省市命名的道路,见证着西藏人民对各援藏兄弟省市的浓浓深情。20世纪90年代至今,先后有9682名干部支援西藏建设,凝聚起西藏与全国其他省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力量”,进一步巩固发展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
“七一勋章”获得者卓嘎,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为了家国安宁、国土完整,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自觉践行了最神圣的使命。如今,在卓嘎、央宗姐妹爱国守边事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群众搬进了玉麦乡,这个曾经的“三人乡”,已成为西藏守土强边的典型代表。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春焕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西藏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边境地区群众生活大幅改善,广大边民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守护着国境的安宁和万家的平安。
建设生态文明高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山之巅,大河奔涌;群峰之上,长风浩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中华水塔,西藏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人类留一方“净土”,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认为,西藏的生态建设是西藏发展的重中之重,既是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深刻影响到中国其他地区和周边国家的生态环境。
站在西藏河谷地带成片的青稞地里,微风起浪,一片金黄。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山川秀美、河湖清澈,动物多样、植物繁茂,生态系统整体稳定,环境质量良好。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晓民长期关注西藏生态保护。他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加快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出台《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推动生态建设从注重保护向主动作为转变,至今已累计投入121亿余元。西藏现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3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域标准;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9.4%……
近年来,西藏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将旅游文化与高原生物、绿色工业、清洁能源、现代服务、高新数字、边贸物流同列为“七大产业”,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和旅游业的繁荣成为支撑西藏高速发展的两大主要动力,数字产业成为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西藏经济从跟跑、并跑,甚至在高原生物、绿色工业、清洁能源等行业领域实现领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天的西藏,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的生态环境权益不断提升,国家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工作,准确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提出保护、修复、治理的系统方案和工程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完善补偿方式,促进生态保护同民生改善相结合,更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了共建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长效机制。当代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西藏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跨越式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实写照。
沐浴着建党百年的荣光,雪域高原各族儿女为建设美丽幸福西藏,昂首阔步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新征程,为党和人民事业奋进新时代,焕发新风采,书写新荣光。
编辑:何迪雅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