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如何划分的?
一、最早划分
最早的星系分类是M.沃尔夫于1908年提出的。他按照形态将星系从无定形排列到旋涡形,其中也包括了银河系内的行星状星云。
二、哈勃系统
1926年哈勃在观测并证认大量星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星系按形态分类的系统(以后经过修订)。提出的分类判据是:①核球相对于扁盘的大小;②旋臂的特征;③旋臂和(或)星系盘分解为恒星和电离氢区的程度。哈勃将星系分为三大类:椭圆星系(以E表示)、旋涡星系(以S表示)和不规则星系(以Irr表示);其中,旋涡星系分为两族──正常旋涡星系(以S或SA表示)和棒旋星系(以SB表示),每族按旋臂由紧到松的程度分为a,b,c三个次型;椭圆星系的椭率10(a-b)/a(其中a和b是椭圆的半长径和半短径)附在字母E之后,E0表示正圆星系,E7具有最大的椭率。后来又分出中介类型S0(无臂旋涡星系)和SB0(无臂棒旋星系),以及各种过渡形态。从根本上说,哈勃系统是一种形态分类法。它是直接以观测为依据的,切实可行而又稳定不变,因此被广泛采用。
三、沃库勒系统
1959年以来,沃库勒多次对哈勃系统提出修订方案。方案的要点是划分四大类、两族、两种和五级。①四大类:椭圆星系(E),透镜型星系(L),旋涡星系(S),不规则星系(Irr)。其中,透镜型星系等同于哈勃系统中的S0类。②两族:L类和S类又各分为A、B两族。A族表示正常形态;B族表示棒状;AB表示过渡(混合)形态。③两种:r和s。r种代表旋臂绕成弧状,环成圆形SA(r)或椭圆形SB(r);s种表示旋臂从星系核心或棒端出发,形成“s”状。过渡形态记为rs或sr。④五级:a,b,c,d,m(麦哲伦云类型)。过渡形态记为ab,bc,cd,dm。星系的一些物理参量如色指数、氢含量和旋转速度等,往往和上述顺序级有关联。
四、星系核活动的程度
1964年,阿姆巴楚米扬根据星系核活动的程度,把星系分为五个类型:①无核(无明显的核),中聚度几乎等于零。许多不规则星系和E型矮星系属于这一类,另有玉夫系和天炉系,也属于这一类。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也可能属于这一类。②核较平静,其光度比星系总光度小得多。一般只有连续光谱,偶然出现某些发射线。许多S型和E型属这一类,如M31,M33,NGC5194;银河系也可能属于这一类。③核较平静,但其光度比第二类大,约为星系总光度的5~25%,核的光谱与第二类一样。许多S型和E型属于这一类,如NGC4303,NGC3162。④核十分活动,其光度达到星系总光度的一半,发射线又多又宽。一部分塞佛特星系属这一类。⑤星系总光度几乎全在核内。致密星系、蓝致密星系和类星体都属这一类。按照星系的质量,还可把星系划分为矮星系、巨星系和超巨星系(见星系天文学)。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