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土重来为什么是贬义词?
这个词本身并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可是由此引出的问题,却大有文章。先放下不谈,单说问题本身:
如今老百姓在电视上看西游记,妖精奔袭而来一般都裹挟黄埃,飞沙走石。再一看这成语,哪个正面人物是这般出场呢?一定是坏蛋!所以就有了贬义云云。
那么,“卷土重来”含有贬义这一说法是否正确呢?这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世说新语·德行》很明显,陈太丘想说的是兄弟两人难分伯仲,这也是成语“难兄难弟”的起源。可如今人们谈论此成语,都要说去声,貌似遭遇了危难。即便读作阳平,也是讥讽语,原典已是面目全非。(至今还有人说去声的版本和世说新语没有关系,是元人张可久新造的,无知的要死)
如此看来,“难兄难弟”这个成语被误解很久了,大家以讹传讹,只有难分伯仲是他唯一正确的含义——但,事实是这样吗?这样的说法被大众认可吗?
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
玉佩琼琚,大放厥词。富贵无能,磨灭谁纪?——《祭柳子厚文》玉佩喻其文章之贵,琼琚喻其音节之美。这是对柳文的歌颂,“大放厥词”正是“大展文采”的含义。
可如今的人们,是怎么用这个成语的呢?又有谁还记得,“大放厥词”是用来形容文采飞扬的呢?
如此现象,不胜枚举,我就算写数万字的文章,也还是说不完,道不尽。
成语的定义是什么?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短语。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必然是不断演化更迭的。成语被发明出来,就是让人们更方便地表达。如果我们每个这样的短语都要“追本溯源”,追求所谓的“正确”,“原本”,那么很多时候反而不利于人们的表达。
譬如罢,小学成语“屡试不爽”,原意固然正确,大家也都明白。但如果有人说:“今天考的这几科,感觉都考砸了,真是屡试不爽!”我不会觉得他说的不对,见识少,这么简单的成语都不认识。我反而觉得他很幽默,这种发言不失为一种诙谐的表达。“屡试不爽”这一成语焕发了新的生机,他更贴近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了。
所以,我认为,”卷土重来”含有贬义这一说法完全正确。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