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陈永正│书法创作,还是多读书吧!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2 阅读数:人阅读

 

陈永正先生访谈:

记者:想请您谈谈有关书法创作方面的一些问题。您对书法的“创新”有何看法?

陈永正:“创新”已成为我们发展文艺事业中一个常用字眼。其实,稍有文艺理论常识的人都懂得,艺术风格的独创性和艺术品的不可重复性,是每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每件真正的艺术品必备的。陈陈相因、平庸、浅薄的决不能算是艺术。从中国书法史上看,有的艺术品虽历千古而常新,但有的刚问世不久便成了明日黄花。人们宁愿再看一遍已经看过千百遍的《兰亭序》,而不愿多看一眼新制作的劣质品。所以,评论艺术品,只有优劣之分,而没有新旧之别。可是,我们的文艺批评近些年来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对“创新”的强调和夸大。好像一切新的,都是进步的,光明的,有无限前途的;一切“旧”的,都是落后的,腐朽的,要打倒和消灭的。艺术上的盲目求新,其恶果只能是割断传统,割断历史。我们决不能扬弃传统书法。传统书法历时数千年,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古典艺术珍品在人们大脑中留下了大量的感性信息,而广大的书法鉴赏者的心理信息储备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二十年来,开放的大潮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一些理论家常喊着要新,要变。殊不知,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要新要变,谈何容易!

记者:可是,有不少学书者往往爱追“时尚”,对此,您有何见解

陈永正:趋时,是俗书大量生产的重要原因。书法艺术有其实用性一面。封建社会时代,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以书法作为博取功名的手段。或投人主之所好,或仿衡文者之书,或有一二名家出,朝野上下,靡然成风,书法的艺术个性遂之于澌灭。近代作者亦竞时尚,或靡然风从于某位大家的门下,呼群引类,或仿效某评委的书迹,以期在大赛、大奖中胜出。这就造成了所谓的流行书风。趋时之习,自古已然。古代几次大规模的长期的趋时书风,都导致书法艺术的僵化。唐代的经生书、宋代的院体、明代的内阁诰敕体、清代的馆阁体,皆是趋时书风的恶果。趋时书风的始作俑者是唐太宗,他尊崇王羲之书,并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赞语,称王书“尽善尽美”,自此王书便笼罩着整个书坛。唐玄宗喜欢丰肥,导致中唐时肥俗的书法泛滥。宋太宗爱晋人字,“以一时公卿以上之所好,遂悉钟、王"。宋高宗初学黄庭坚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转学米芾,天下又学米字,最后学孙过庭,人又作孙字。明成祖称沈度为“我朝王羲之”,沈字便行引天下,成为馆阁体之祖,项穆斥之为“趋时之吏手”。清康熙帝酷爱董其昌书,乾隆临习赵孟頫字,而“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可见皇帝天威的影响之巨大。其实,趋时的书手,只懂得跟风,唯时尚是趋,毫无自己的艺术观点。近代书者趋时之术还有一个新的特色,就是追求所谓的“展览效应”。古代的书法多是“案头艺术”,置于桌上细细把玩,或有悬于厅堂中者,幅画不大,可供人朝夕观赏。艺术品要“耐看”,经得起长时间考验。从另一方面讲,这与当代盛行书法展览,“展览效应”有很大关系。参展者要想入展,要过两道关,第一是评委关,评委要在几秒钟内决定作品是否入选;第二是观众关,观众是否愿意在作品前多站几秒种。为了过好这两道关,参展者想尽办法去耸人心目。书写脱离开中国传统的高雅文化,沦为流行文化。实用性,粗鄙化、拜金主义种种,腐蚀着我们的文化艺术。当然,这并不是中国书法事业发展的主流。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更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陈永正:中国书法是一种最纯粹的心灵艺术,只有高雅的艺术,才能净化被世俗污染的灵魂。雅和俗,是传统的书法理论中基本的审美观点。对于文人书法来说,雅俗之别就是艺术上的优劣之别。但在现代,随着书法艺术的普及,不同文化层次的创作者和观赏者,持有不同的审美观念。什么是“雅”。雅的本意为正,即合乎规矩的、标准的。在文艺的批评上,“雅”的含义颇为复杂,它包含有纯正的、高尚的、古典的、优美的意思。创作书法作品不能有商品意识。艺术品可以成为商品,但艺术家决不能成为商品生产家。为适应市场需要,迎合买家口味而成批制作的“行货”,只能是工艺品和赝品。艺术品应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

记者:怎样才能创作出高雅的书法作品呢?

陈永正:用一句话概括,创作出高雅的书法作品就必须提高“字外功夫”。书法艺术创作,不纯粹是技巧方面的问题。创作书法作品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作品依存于创作者的思想、品格、学问和文化修养。要达到“雅”的境界,先决条件是创作者个人的内在素质。古人云:“夫学者未始不为道”,“道胜者,画不难而自至”。所谓“道”,就是文人的修养功夫,特别是读书,视为修养的第一要义。苏轼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巷始通神。”上句说的是字内功夫,下句说的是字外功夫。字外功夫对书法风格的形成、书法格调高低有着极大关系。古往今来不少学者、诗人,虽然在书法技巧上功夫并不很深,但因其腹有诗书,写出来的字亦蕴含雅意;又右一些书手,尽管毕生临池习书,功力颇深,但由于文化修养较低,其书法亦脱不了世俗之气。能读书者,识见自高,读书人鄙弃庸俗低下的情趣,不愿随俗浮沉,珍惜自身的价值。所以,我建议中青年书法作者,要摒除浮躁的心态,冷静下来,多读些书,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趋时,不媚俗,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多下工夫,博习精取,不求新而自新,不求变而自变,在书法艺术上定可升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陈永正,1941年12月生,字止水,号沚斋。

现为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南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岭南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华诗教学会会长。

图 / 文 / 古雅清刚 / 安徽美术出版社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