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正:文人风骨 不废江河
陈永正在写字
他叫陈永正,一个30多年钻研传统国学、潜心着书立说、对枯燥的古文字不改其乐的文人。下个月,他耗时十年写成的新书《诗注要义》将付梓。
谦谦儒者 文人风骨
陈永正,字止水,号沚斋,1941年生,原籍广东省茂名高州市,现居广州,是广东有名的诗人、学者兼书法家,曾获“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他身材清瘦,满头鹤发,身着唐装,鼻梁上一副老花镜透出学者的严谨。
宋代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有诗云“为有源头活水来”,提倡“活水”,陈永正为何字“止水”呢?他引用《庄子》中的话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鉴于止水”,如此,可“一日而三省吾身”。
采访中,他肃然危坐,言谈淡雅,讲到动情处,摇头摆脑,颇有邹鲁遗风,难怪与他相交长达半个世纪的同窗张桂光称他为“最后一代传统文人”。
家学渊源 学有师承
陈永正出身读书人家,幼承庭训,他三岁识字,四岁入私塾读完《成语考》《三字经》,约14岁时,他在广州市第四中学遇到史学大家陈垣之子陈约,陈约指引他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奠定了一生的学问基础。20岁时遇到岭南大词家朱庸斋,带他进入诗词创作之门。70年代末,他考入中山大学,师从影响广东书坛近50年的古文字学家容庚、商承祚二老。1978年,他开始注释诗歌,从编注《中国历代诗人选集》开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诗注要义》,是他耗十年之功,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界穷幽极微、深稽博考,在大量教学实践后总结而得,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部较全面地论述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的专著”。
陈永正认为,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是“皇冠上的明珠”。
对于有志于诗歌创作的青年人,他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一,如何理解诗歌;第二,如何创作诗歌。他认为,只有做诗歌“知解人”,然后才能“知时论世”,模仿古人创作古诗。
立足传统 文化自信
“近40年来,西方文艺理论进入中国,西方文艺思潮冲击下,我一度忧虑古典诗词可能会消亡,30多年前我开始教古文字时,我第一届学生问,古文字学会不会成‘绝学’?”
西学东渐,挑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几十年,我很深刻体悟到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从未中断过,我们有诗经、楚辞、国画、书法,这些文化传统是不能亡的。”
“如果没有三千年丰厚的文化根基,谈何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就一定要立足传统。”要继承传统,须要严禁的学术态度。
如今,一些学书法的人不临字帖,学诗词创作的人不学平仄、押韵、用典,让低端的文化产品当道,归根结底是学术态度不够严谨,“背离传统另树一杆”,他对此严辞批评。
“如今,有些人学西方谈文艺创新,将传统抛开,在传统文化高峰旁搭建小山丘,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文化创新,这也是他在诗词中热衷用典的原因。
继往开来 不废江河
言及广东籍硕儒陈白沙、推动变法刮起“岭南文化风”的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史学大家陈垣、“一代词宗”詹安泰、学界泰斗饶宗颐等,他认为“国学前辈们的学养、境界是当代难以企及的。”几近失传的传统吟诵是继承“往圣绝学”的一把“重要钥匙”,粤语吟诵犹佳。
“粤语有‘六调九声’,是‘中原正音’,比普通话更接近传统的音韵,粤语吟诵起来有雄直之气。”
采访中,兴之所至,陈永正用粤语吟诵起他题在友人书画上的一首七绝古诗《木棉》:
“大手笔书天地春,九州横绝孰能伦。南离正气堂堂出,一炬高擎海宇新。”
他说,“南离”指南方,用了《易经》“南离北坎”的典故。“正气”,正如他名字“永正”,也是他书法上追求“古雅清刚”风格的写照。
他很喜欢近期网上“刷屏”的一句古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我70多岁了,转身回眸,不感到后悔惭愧,我一生基本上可以定论了,努力做到了‘清’,不愧于天地父母他人,清清白白,留清气在人间。”
整理编缉_雪梨减
本文/图片 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特别声明
图片均搜集自网络公开资料
编辑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
仅供书画爱好者参考
◎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本号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艺术书单"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