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工业富联的发展潜力和富士康的转型分析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1 阅读数:人阅读

 

最近,工业富联蹭到ChatGPT的热度,股票大涨。有评论说其和立讯精密相比,股价严重低估,事实真的如此吗?工业富联和富士康又是什么关系?

鸿海科技集团是由郭台铭创立的跨国企业集团,以富士康作为商标名称。富士康旗下多家企业在台湾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工业富联全称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为富士康旗下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等业务的打包体,即工业富联是富士康的一部分。

2022年工业富联的主要收入来源三部分: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收入2962亿;云计算业务收入 2124亿元;最能代表公司名称和未来的工业互联网业务收入19亿,占比0.37%。

工业富联在年报里绝口不提代工二字,让人误以为其在做自有品牌的网络设备和云计算。

从近五年4%的净利率即证明其主要做代工业务,没有定价权,利润薄如剃刀。其实,代工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全球顶尖,二十年无人出其右,不知为何工业富联表现得如此不自信。

代工业务都是东家说了算,那么,工业富联到底有没有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工业富联,或者说富士康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密模具的制造能力,得益于多年的生产经验和人海战术,公司模具的研发生产24小时不间断,金属框体的模具最快3天就能交货,让同业望尘莫及。

2、零件内制化。富士康代工所需的零件几乎全部内制化,包括软件都能内制,连材料都自行生产,成本优势明显。

3、交货速度快。富士康的规模足够大,可以一次吃掉大客户的订单,并准时交货。从接单到交货一气呵成,这对于生命周期短暂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尤为重要,只有让客户抢得先机,才有源源不断的订单。规模较小的代工厂无法与之匹敌。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富士康一家独大的原因。目前立讯精密已经突破了规模瓶颈,正快速接近富士康的规模。

近五年工业富联的毛利率都低于立讯精密,可见其核心竞争力并不独有,当立讯精密发展到近似规模时,亦具有同样的竞争力。

同时,近五年工业富联的净利率都维持在4%左右。在利润率如此之低的情况下,如果营收不能增长,或者无法维持在高位,就没有长期投资的价值。如果对工业富联的增长趋势不好判断,我们可以看看立讯精密的增长趋势。2015年工业富联的营收是立讯精密的27倍,2022年减少到2.6倍。立讯精密和工业富联之间的差距正在急速缩小。如果立讯精密保持现在的增长率,五年之内即可超越工业富联,十年之内即可撼动鸿海的霸主地位。

代工的盘子只有这么大,立讯精密的壮大,一定会挤压工业富联的成长空间。

郭台铭很早就看到了代工的困境,也尝试过各种转型:

向自有品牌转型:

推出了自有品牌的主板,经营自有品牌手机的零售业务;

向渠道商转型:

投资赛博数码广场,

成立并上线运营飞虎乐购,

与麦德龙合作,推出对抗国美苏宁的“万得城”;

向半导体转型:

在济南建设功率半导体工厂,

在青岛投资建设封测工厂,

收购旺宏电子厂;

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联手台湾裕隆制造电动汽车,2021年发布了Model C(中型SUV)、Model E(中大型轿车)和Model T(纯电动大巴)三款纯电动车型;

向工业互联网转型:

2022年工业互联网业务收入占比0.37%,对营收的贡献可以忽略,离转型成功的目标很遥远。

截止目前,以上转型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富士康企业文化里的代工基因根深蒂固,每一个执念都服务于成本控制,这样的思想严重制约了自有品牌的建设。

既然代工基因无法改变,或许,富士康可以转型成一家投资公司,放弃自己转型的念头,用每年赚到的利润投资其他公司,像伯克希尔一样运营。哪一天当代工的生意做不下去了,富士康作为代工厂的使命也完成了。

目前来看,工业富联仍是一家经营良好,甚至可以说是一家让人尊敬的企业,一年200亿的净利润超过很多上市公司的营收。但是,如果因为追逐热点而盲目下注,不考虑代工的本质,套牢十年也不冤枉。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