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隆国强:传统重工业城市如何绿色转型?这三个方面很关键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23 阅读数:人阅读

 

近日,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唐山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就“开放创新促进城市转型”发表演讲。隆国强认为,创新驱动促进城市转型,重在明确转型目标,把握开放创新机遇,积极引进人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资料图)

以下是隆国强演讲全文:

明确城市转型的目标

城市转型的目标转到哪里去?在创新驱动和城市转型中间,我觉得有一个中间目标是产业转型,通过产业转型推动城市转型,产业转型里有两方面特别重要,一个是数字化转型,一个是绿色转型。

以唐山这样一个传统重工业城市为例,这些年一直在推进绿色转型,而且在转型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这个转型并没有结束,还在进行中。推进绿色转型,在认识上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就是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观点,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要改一改了。以前我们总觉得注重环保,经济成本就上来了,成本上来了企业就没有竞争力,所以总是在做艰难选择,为了发展牺牲环境,还是为了环保牺牲发展。

今天我们再来谋划绿色转型时应该看到,绿色转型本身蕴含着大量发展机遇,无论是从需求侧还是从供给侧都创造出很多新机遇。从供给侧来说绿色转型会带来大量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的发展机会。比如说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怎么来的?不就是绿色转型才出来的吗?否则燃油车好好的,为什么搞新能源汽车?更不用说我们直接为节能减排研发的很多新的技术、装备,这都是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带来很多新产业的发展机会,这是由需求带来的供给侧的变化。

所以当我们谋划绿色转型时,你到底是被动转型还是主动拥抱?被动转型很吃力,很多好机遇把握不了,转型不成功还可能导致原来的没有了,新的发展机会还没有掌握。因此,我们今天要重新树立一个理念,就是绿色发展是机会。

▲河北唐山一家锂电池企业的机器人在工作中。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二个就是把重化工业等同于高污染。这是长期形成的一个观念,包括我本人在很长时间内也认为,要想减排环保,就不要搞那么多重化工业,因为确实在国内很多重工业地区看到过严重污染现象。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年我跟团到台湾地区调研,参观了台塑六厂。

很长时间以来,台湾地区的重化工业不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到20世纪七十年代才第一次批准民营石化项目。这是台湾地区批准的第六个石化项目,所以叫台塑六厂。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拿到批文后,发现台湾地区每个县都不欢迎他去建厂,因为大家都觉得石化工业是污染,因此该项目很难落地。

后来王永庆好不容易找到台湾云林县,花了40亿美元填海,造了32平方公里的地做了这个项目。项目落地后不仅没有污染,反而变成一个工业环保的示范项目。我们去调研时,看到很多大巴车拉着游客、中学生去参观这个环保项目,当时给我很大触动。

最近我也去看了湛江宝武钢铁的最新项目,几乎一点污染都没有,旁边也是很多重化工业。还有位于洋浦的海南炼化,海南20多个行政区的环保指标测评,洋浦的环境质量一直位居中上,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工业,环境还不如它,这告诉我们什么?不要说未来,就是今天,我们用现有的注重环保的技术和装备完全可以达到很高的环保水平,这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中石化海南炼化公司。(资料图)

对于很多重化工产业,当我们讲绿色转型的时候,绝不是说把原来的重化工业一关了之,绿色转型不是关的问题,是转型的问题,是用新的技术、设备让传统的产业焕发生机、更加绿色的过程,我觉得这是讲绿色转型要特别明确的。

把握开放创新的机遇

无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绿色转型,根本上来说要靠科技创新,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动力。科技创新一定是开放创新,今天我们讲创新,强调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以我为主的开放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与此同时,大家还要把握好国际上的机遇。

首先,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是重大机遇。这里面最突出的是数字技术,还有许多与绿色转型密切相关的,比如说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又包括电池技术、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带动了很多产业发展的机会。用新的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这里面有很多机会,有巨大的空间。

其次,要看到全球性绿色发展带来的机会。大家知道《巴黎协定》,中国已经做出承诺,争取2030年中国的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以前要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很宏伟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有了目标,国家就会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来推进整个国家的绿色发展。

大家可能觉得这不是压力吗?怎么是机遇呢?事情都要辩证地看,被动接受这是一个压力。但是如果主动参与,这恰恰是个机会,原来你想转,比如说钢铁我要用新技术、新设备,成本上去了,我就活不下去了,因为还有一些企业不转型,偷着排污,以低成本占市场,所以转也不是,不转也不是,是劣币驱逐良币。但是现在我们更严格地形成一个环保大氛围的时候,大家都得转,谁先转,谁就赢得了优势,所以说更加严格的全球性、全国性的绿色转型,我们如果能够主动地谋划转型,这就是一个机会。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中国已经做出承诺,争取2030年中国的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以前要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很宏伟的目标。

第三,要积极引进目标人才。我们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生产要素,我们就要用好国际国内的人才。现在国际人才在加速向中国汇聚,2004年的时候,一年回国留学人员有2万多人,2019年达到了50多万人。这一轮中美贸易战,美国人要搞脱钩,这对我们的科技创新本身是一个压力,但是你要辩证地看到另外一方面,对华裔科学家的打压其实是加速在美科技人员回流的机会,很多人原来根本没想到回国,现在考虑说我想回去,回到中国发展,这是一个机会窗口要把握好。

第四,跨国公司加速向中国投资。疫情之前因为中国原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一些跨国公司说我要“中国+1”,要把一些成本上涨的产业转过去,讲所谓的“去中国化”。疫情后,应对疫情我们率先实现经济社会的正常化,使得中国变成了跨国公司的避风港。最近我接待了美国商会、欧盟商会代表团,他们都说我们的中国会员企业往外转的比重大量下降,要加速对中国的投资。

这些企业以前可能看中中国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现在看看中的是超大规模经济带来的机会,所以新投资项目中,研发中心更多,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在上升。我们算一下前九个月平均的项目金额明显增加,项目数减少,但是单个规模在上升。疫情防控这样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我们把它做好了反而创造了机遇,这在未来一段时间会给我们吸引跨国投资带来一个机会。

第五个机会,跨国并购。中国上下同心应对疫情取得良好成绩,所以国内经济恢复得很快,总的来说形势是良好的。但是其他国家老百姓也好,企业也好,很多是在水深火热之中,很多企业不能正常地运转,这恰恰是我们在海外并购的好机会。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个是我们自己要研发创新,另外一个我们通过整合全球的资源,先并购一个企业,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就实现了后发追赶。所以现在恰恰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每一轮危机里面都蕴含着机会,吉利汽车当年就是趁着2008年金融危机很便宜买了沃尔沃,所以今天才有吉利汽车在整个汽车产业版图的地位。

所以说,我们现在在转型发展中面临很多国际上的机遇,这就是为什么五中全会特别强调,在百年大变局下我们看到很多挑战的时候,我们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的内容条件在变化,所以我们要准确地去把握开放创新的这些外部机遇。

怎样推进产业的转型?

第一个就是要明确创新的战略,我归纳为“2+2”。第一个“2”是两大领域,新经济领域,大家一讲创新往往眼睛盯的是新经济领域,新经济这一块我们不能错失。还有一个领域对城市转型来说应特别注重的,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千万不要一讲创新驱动、转型就觉得自己原来的产业基础都是负担,不是的,那恰恰是优势。

我们常说一句话,这世界上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你什么时候不穿衣服,什么时候不用钢铁?只不过需要与时俱进,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所以是两大领域都不可忽视,是并重的。第二个“2”是两大创新,一个是技术创新,还有一个大家不要忽略的是制度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同时推进,所以是两大领域两大创新要结合起来。

第二点要以改善营商环境为重点做好引进来的工作。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好,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好,说白了是营商环境的竞争。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抓营商环境,真的是有了很大改善,前一段时间在全国选了九个省做营商环境的评估,和前几年比成绩确实是非常显著的,在全球排名也大幅度提升。但是应该看到,和营商环境非常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比差距依然存在。营商环境这件事是属于不进则退,慢进则退。

▲河北唐山开滦煤矿秋景。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三个就是要把握好引进人才的机会窗口。开滦煤矿那时候都大胆地用国际人才,现在更应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想办法引才用才,采取一些非常措施引进来,还要强调什么?“引得来”要“用得好”“留得住”,这里面不仅是待遇问题,还有子女家属的医疗、上学、生活配套,这也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包括我们的人事制度改革要跟上。

最后一点,要支持我们的一部分企业,不是所有的企业,是那些有竞争力的企业主动地走出去,去通过并购来整合全球的创新资源、研发资源和全球的市场。针对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要把握好这一次机会窗口,通过低成本的海外并购来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

来源: 中国经济50人论坛

监制:唐心怡

编辑:舒克凡

校对:马宇聪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