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一瓶洗衣粉误终身,鲍威尔到底冤不冤枉?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23 阅读数:人阅读

 

鲍威尔死了,这个以一管“洗衣粉”被大家熟知的美国政治人物,这两天却得到了不少洗白,说当年的洗衣粉事件,鲍威尔其实还挺无辜,也是受蒙骗的“受害者”。

这话是也不是?是,也不是。

科林·鲍威尔其人本质上到底如何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在当年的事件之前,他确实在美国政坛享有极高声誉,至少当时美国人是真的相信他是个好人。

鲍威尔193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双亲是牙买加移民,父亲是码头的搬运工,母亲是缝纫工。

1958年,鲍威尔加入美军,被派往德国西柏林,后来轮值越南战场,以英勇著称,并在作战中负伤。1968年至1969年,他第二次前往越南,负责调查美莱大屠杀。

这次调查为鲍威尔赢得了公众信赖。他的调查报告指责了美军杀死数百名手无寸铁平民的暴行,这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殊为不易。因为在一些军人看来,美国军方在这一事件中不负任何责任。

回到华盛顿后,他迅速升至高层,成为里根的国家安全顾问,然后在1989年至1993年期间担任乔治·H·W·布什(即老布什)和克林顿政府的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美国最高武官)。

对许多美国人来说,鲍威尔是1991海湾战争时期美国的形象。他的知名度一度使他有望成为第一位美国非裔总统候选人,至今仍有不少美国人认为,如果鲍威尔当年参选,“很容易能当上总统”,但他最后放弃了竞选。

2000年,鲍威尔再次放弃竞选总统,而是支持乔治·W·布什(即小布什)当选;并在小布什任期内出任国务卿。

这同样刷新了非裔美国人的历史。他在国务卿就职仪式上表示,“我希望我的任命将成为年轻的非裔美国人的灵感来源”。

任期内的鲍威尔,也被美国人普遍认为是政府中的“鸽派”,在美国正式决定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人们认为他是联邦政府中反对开战的代表。

然而,一切都随着装着白色粉末的试管来了一个大翻转。

2003年2月5日,联合国安理会核建会针对伊拉克解除大规模杀伤性武装的外长会议上,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发表了长篇大论,论述伊拉克拥有生化武器,提出了“伊拉克内部传出的证据”,有图片和录音,并且指责萨达姆政府阻挠了联合国对伊拉克的调查……

说到高潮时分,鲍威尔拿出了一瓶白色粉末,说这么一点炭疽病毒能关闭美国参议院,让上百名工作人员隔离,并且杀死两个邮递人员,而萨达姆不但曾拥有8500升炭疽病毒(证据来自于伊拉克内部),还能快速生产出5倍于此数量的新病毒,这是多么危险。

众所周知美国对“规则”的研究之深入,在实在无油水可捞而“弃约”之前,一定会把规则中有利的成分全部挖掘干净为己所用,特别擅长玩文字游戏给自己找大义名分。所以大多数国家跟美国论规则往往都落下风。

在联合国舞台上,美国曾有辉煌战绩。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政府先是操纵美洲委员会全票通过封锁古巴的决议,再让驻联合国代表阿德莱·史蒂文森在安理会会议上慷慨陈词,驳得苏联大使佐林哑口无言,并当场展示了美国U-2侦察机拍摄的照片,证明古巴存在中程导弹,让苏联在联合国极为狼狈。此举立刻扭转了国际舆论,让美国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然而2003年的美国政府想要复制这一胜利,却彻底翻车了……

鲍威尔的激情演讲和挥舞的粉末,并没有增加说服力,甚至起了反效果,毕竟大家都明白他是拿这一小瓶子来打比方的,如果鲍威尔真的拿着炭疽病毒进了联合国总部,那恐怕他才是恐怖分子……

别说整个国际社会,就连美国的盟友们都没有被鲍威尔说服,尤其是法国,与会的法国外长德维尔潘是个诗人,直接在联合国会场怒怼美国:

“我们的道德和政治义务,是首先将我们所有的精力投入使伊拉克和平解除武装,并遵守法律规则。法国深信,只要我们保持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取得成功。这是集体责任的选择。”

这场外交尝试,道具是一瓶白色粉末,证据是一些来自伊拉克境内的证人所提供。

外交尝试没有成功,美国只得绕开联合国,自行发动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

而后来的事实更证明,不仅白色粉末并非真的炭疽,那些证据也全是假的!

而诡异的是,鲍威尔作为这场戏的主演,事后宣称当时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这就使他的形象一下变得滑稽起来,“蠢”和“坏”之间他是肯定得选一个。

2005年,已经从国务卿位置上辞职的鲍威尔表示,这次“洗衣粉”演讲堪称他职业生涯最大的污点,而他是被误导的!

鲍威尔确实不是事件的唯一责任人,因为这管“美式洗衣粉”的生产制造是有一系列流程的。

首先,鲍威尔被告知,他的演讲是由康多莉扎·赖斯领导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准备的,但实际上却是是由副总统迪克·切尼的幕僚撰写的。众所周知,切尼是伊拉克战争的重要推手,由他主导的行动一定会指向对萨达姆政府不利的方向。

鲍威尔认为这是他被骗了。

那甭管谁写的讲稿,鲍威尔身经百战见得多,自己品不过味儿来吗?

布什政府在这里上了多重保险,即便鲍威尔再怎么小心地筛选证据,但给他提供信息来源的中情局局长特内特,其实是直接受命于总统的指令,一直在对他撒谎。

鲍威尔只有四天时间准备演讲,但走进安理会会议厅时,他说他充满信心。

因为他自认为证据是“核实”过的。他让中央情报局筛选文本,删除了“缺乏双重和三重信息来源的东西”。

鲍威尔的朋友兼知己劳伦斯·威尔克森后来透露,鲍威尔在被指派在联合国为美国入侵辩护时,他坚持要亲自审查证据。在纽约发表演讲之前,鲍威尔和威尔克森与乔治·特内特和他的副手约翰·麦克劳克林挤在一起,审查萨达姆拥有武器的证据的大规模破坏。这四个人在特尼特的办公室里呆了几天,吃喝拉撒都不出门。

“对于他的演讲中的每个实质性项目,我们都有三到四个来源。”鲍威尔自己这么认为。

孤证不立,这不假;但不等于说证据多了就是事实,证据来源都不靠谱,再多也只能导向错误的结论。

后来的信息证明,所谓情报的“三四个”独立来源,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出自同一源头,那就是以艾哈迈德·查拉比为首的伊拉克反对派组织——伊拉克国民大会。

比如,在那次演讲中,鲍威尔曾说:“这些(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是断言。我们拥有基于可靠情报得出的事实和结论。”

为了说明问题,鲍威尔播放了一段伊拉克军官之间关于联合国武器检查的谈话录音,并展示了据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设备的插图,以强调威胁的紧迫性。

但事后发现,录音是经过修饰和裁剪的,使它听起来更像是有罪证明;而插图则由查拉布的手下提供,他们的证言荒谬无比,因为这些流亡者知道小布什想听他们说萨达姆有罪,于是他们就说些小布什想听的……

最重要的是,提供了所谓“来自伊拉克内部证据”的中情局线人拉菲德·艾哈迈德·阿尔万·贾纳比,根本就是个骗子。而其实美国国防部下属的情报人员早就了解了这个消息,但并没有告诉鲍威尔。

比如,鲍威尔在联合国演讲中声称,“对车轮和轨道上的生物武器工厂的第一手描述......消息来源是一名目击者,他监督了其中一个设施”。但事实证明,贾纳比并未参与过伊拉克军工领域的任何工作,这条信息完全是他瞎编的。

最早接触这位伊拉克流亡者的西方情报机构是德国情报局,德情局经过一次短短的谈话就发现这人满嘴跑火车根本不靠谱,而在美方联系贾纳比时,德情局就警告了美国人这一点。但是这却没有阻碍美国各级情报机关和政府机构将这个骗子的话写进总统国情咨文、国会简报,以及鲍威尔在联合国的演讲稿。

据贾纳比回忆,“BND(德国情报局)在2000年与我的前任老板交谈后知道我在撒谎,他告诉他们,伊拉克没有移动的生物武器工厂。之后的18个月里,德情局就把我遗忘了,他们让我一个人呆着,因为他们知道我是在说谎,即使我从未承认过。相信我,当时,我以为整件事对我来说都结束了”。

时任中情局局长的乔治·特尼特是第一批得到德国人提醒的美国高级官员,但他反而把贾纳比当成最重要的证人,而鲍威尔极力想要体现自己对特尼特的信任,对此也是深信不疑。

人家对情报看的不是真不真,是有没有“用”。

鲍威尔被利用了,选择让他出现在最前台是美国的精心布置:你们看,“鸽派”、“反战者”都怒了,这萨达姆是不是该打?……

布什、切尼和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利用鲍威尔和他的良好信誉来提出脆弱的、最终错误的战争理由。正如鲍威尔向他的一位助手讲述的那样,据《发动战争:布什政府如何将美国带入伊拉克》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德雷珀透露,切尼曾对鲍威尔说:“你是美国最受欢迎的人,做一些受欢迎的事情。”

鲍威尔后来抨击过当时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驻伊拉克大使保罗.布雷默是欺骗他的罪魁祸首。

说来也巧,今年拉姆斯菲尔德也死了。不知道你们两位能不能在别的世界把这点事掰扯清楚……

同大多数鹰派人物一样,拉姆斯菲尔德出身富豪,少年得志,习惯于高高在上指挥一切。他30岁就当上了国会议员,担任过两个财富500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1975年出任福特政府的国防部长时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防部长,而在小布什任期内,他又成了最老的国防部长。

此君总是给人以盛气凌人的感觉,他主张用武力震慑敌人,以保证美国生活在更加安全的世界中,活脱一战争贩子。

但因此就把屎盆子都扣他身上也并不公平。鲍威尔敢骂他,却不会指责小布什,毕竟老布什和切尼提拔了鲍威尔做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小布什任命他当了国务卿。作为同样为小布什政府利益服务的高级官员,拴在一根线上的蚂蚱,谁又比谁责任轻呢?

国务卿作为美国内阁中的首席部长,依照美国政府的惯例,在外交问题上,有指挥中央情报局局长,并单独听取简报的权力。

让国务卿完全蒙在鼓里,让中情局局长对国务卿撒谎,让国防部在收到盟友的警告之后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将关键信息隐藏起来,用完全不可靠的证词糊弄安理会……可以说,这个级别的骗局,就是美国最高权力的意志体现。

在当时的小布什政府内部,充斥着战争的气氛。由于1990年代美国社会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普遍厌恶,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所谓“解放伊拉克法案”,将推翻萨达姆作为了国家政策声明。2000年,小布什的竞选纲领更呼吁全面落实“解放伊拉克法案”,彻底消灭萨达姆政权。

据说,从小布什团队入主白宫的第一天,入侵伊拉克的方案就被制定出来了。

而9·11袭击之后,全美社会对于美国遭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袭击的恐惧达到了顶峰。这种恐惧与对萨达姆政权的反感被别有用心的政客所利用,一方面他们渲染萨达姆拥有大杀器,另一方面则污蔑萨达姆与恐怖组织有染,这成为了伊拉克战争最大的助推剂。

另外,在小布什发动阿富汗战争之后,随着美军势如破竹的攻势,原本在2000年大选中输掉普选票的小布什民望瞬间飞升,发动入侵的政治红利也让小布什利令智昏。

更深层次的原因自不必言,布什父子与军工复合体以及得州石油产业有着深厚的关系,伊拉克巨大的石油产能以及战争将带来的军火扩充代表了数千亿美元的利润。而布什政府内部无论切尼还是拉姆斯菲尔德都与军工、石油大亨来往颇多,拉姆斯菲尔德本人还曾在1980年代担任过军方著名智库兰德公司的董事长。

如此看来,布什政府根本就是由一群战争贩子组成,他们有的想通过发动战争赢得选票,有的想要给军工、石油企业以及自己谋取经济上的好处,而且这群人对于国际法非常漠视,认为战争的合法性“印在M1A2坦克的背上”,即所谓“实力就是道义”。

而对于明明自己能选总统却选择鼎力支持布什家族的鲍威尔,与其说他是被“骗过”了,还不如说他本来就倾向相信来自布什政府的这些“证据”。

鲍威尔一生效力美军,服从恐怕早就刻在了他的脑子里。人精如他,不可能完全发现不了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存在的证据靠不住。但当美国最高总司令官命令他“去纽约发表演讲为战争辩护”,他不仅欣然前往,还对手中的证据充满信心……

于是,在全世界面前,一瓶“洗衣粉”堂而皇之地变成了大杀伤性武器,换个角度看,这瓶“洗衣粉”最终让数十万伊拉克人丧命,倒也真不愧“大杀器”之名了。

更可悲的是,美国这种侵略干预的外交模式不改变,军工、石油大企业对于政治干预的程度不降低,这种洗衣粉闹剧绝对不是最后一次上演。

这样本就是为贩卖战争而存在的系统中,哪会有什么真正的“好人”存在呢?

参考资料:

《卫报》:科林·鲍威尔在联合国的演讲:破坏美国公信力的决定性时刻

《纽约客》:鲍威尔的命运时刻

联合国网站:德维尔潘先生在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拉克问题的发言

中国日报网:武士VS外交家--斯菲尔德与鲍威尔的战争

法广:外交家鲍威尔挥之不去的伊战阴影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