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世纪行 | 从生态“短板”到“跳板”的治废先行军——嘉兴
蓝天常在、绿水长流、鱼翔浅底、繁星闪烁……如此美好的愿景正在嘉禾大地上逐渐成为现实。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嘉兴是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棋眼”。近年来,通过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嘉兴打了个漂亮的生态环境治理“翻身仗”,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近日,中国新闻网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嘉兴,探访治废“先行军”如何打好碧水、蓝天、净土、清废四大攻坚战,从过去的生态“短板”华丽转身为“跳板”。
嘉兴地处江南水乡,但由于水质较差,曾面临水质性缺水的尴尬。2012年,嘉兴市劣Ⅴ类水占比61.2%,水质属重度污染。同年,嘉兴启动实施“五水共治”。至今年1-8月,嘉兴市控断面三类以上水体占比61.6%,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86.3%。
空气质量方面,通过推进“五气共治”,嘉兴PM2.5浓度从2013年的6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39微克/立方米,五年累计下降42.6%,高出长三角重点城市下降幅度1.6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近五年提高了43%。
继“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之后,嘉兴着力推进“五废共治”,在继续巩固提升治水、治气成效基础上,向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再发力。
相较治水治气,嘉兴固废治理相对起步较晚,固体废物产生种类多、数量大、处置设施基础薄弱,补足固废处置能力短板迫在眉睫,也成为嘉兴面临的一道限时“必答题”。
如何把生态环境工作“必答题”变为“加分题”,把生态环境工作“薄弱点”变为“闪光点”?2017年,嘉兴启动“五废共治”三年行动,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般固废不出县,危险废物不出市”,力争达到“无废城市”标准。
“固废领域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曹建强说,2016年长江口垃圾倾倒事件发生后,该市立即从固废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监管入手,开始相关探索。
海盐绿能环保项目垃圾吊控室。刘方齐/摄
嘉兴市海盐县曾是一个没有垃圾处理厂的城市,一直以来垃圾外运是唯一途径。但随着垃圾日益增多,为破“垃圾围城”之困,海盐积极探索垃圾处理新模式。
透过海盐绿能环保项目垃圾吊控室的巨大落地玻璃,30米深的生活垃圾仓库一览无余。由于垃圾仓内密闭且低压,即便垃圾已发酵了三至七天,隔着玻璃仍闻不到任何异味。仓内,两只巨大的金属抓斗缓缓左右平移,向下抓起数吨垃圾,送至机械炉内焚烧发电。
“这是我们今年3月一期建成的两台400吨/日机械炉排炉工艺焚烧线,同时建成的餐厨垃圾综合处理项目一天还可处理150吨餐厨垃圾。”项目建设方光大环保能源(海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克进介绍,截至8月底,该项目已累计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15.51万吨、餐厨垃圾0.77万吨,发电5397.6度。
海盐绿能环保项目监控室。刘方齐/摄
除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的“消化”,工业固废处理也是让人头疼的“老大难”。
进去是黑乎乎、臭烘烘的污泥,出来的则是冒着热气、花生米大小的坚硬泥球,在嘉兴石化有限公司污泥减量及配套设施项目的干化车间,从进料到出泥,污泥含水率可以降到20%-30%,日产生量较处置前减少62%左右。
“除了通过污泥干化项目使得PTA项目产生的污泥量减量近九成,我们还和环保科技企业合作,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了一套残渣回收装置,将残渣年产生量降低为原来的50%左右,部分液态物料送至生产装置进行重复利用。”嘉兴石化相关负责人介绍。
位于嘉兴港区的嘉兴石化厂区内。刘方齐/摄
嘉兴石化所在的嘉兴港区工业特征明显,是以化工新材料产业为主的开发区,以前园区部分企业的臭气异味排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嘉兴港区以“国标”为底线,突出“民标”评价,创新开展“两无”(“无异味企业”和“无异味园区”)创建工作,还建立了“民间闻臭师”队伍,提高全民环保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港区现有275名‘民间闻臭师’,有的是中学化学老师,也有社区热心居民。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了30多次、200多人参与夜间突击检查和无异味企业创建验收,消除了群众‘谈化色变’的心理,也有效规范了企业环境行为。”嘉兴港区管委会主任石云良说。
嘉兴石化智能工厂综合展示平台。刘方齐/摄
其实,2016年,“不让公众参与环保走过场”的“嘉兴模式”就已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写入报告中,吸引了国内外环保力量的关注。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曹建强如此形容嘉兴近年来治废,追求生态文明“绿色”的初衷。
“下一步,嘉兴将更好地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补齐环保工作短板、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树立‘无废城市’理念,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曹建强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浙江生态环境微信运营小组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