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触媒”年龄提前所带来影响
时下,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成了荧屏和网络上可视化节目的主角,亲子类节目和有童星参与的综艺节目一度受到热捧。随着未成年人“触媒”年龄的提前,电视、网络已然成为孩子们获取各类信息、与外界交流沟通的必不可少的渠道。深度参与伴随着密切依赖,对于有未成年人参加和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接收对象的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节目来说,其本身的内容品质和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认知,决定着孩子能否实现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
一段时间以来,在流量诱惑和利益驱使下,一些未成年人节目出现了哗众取宠、一味追求收视率和商业利益的苗头,尽管有关方面近年来陆续出台过一些规定,对电视选秀参赛选手、童星代言广告的年龄做了规定和限制,从数量、节目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严控未成年人参加节目,但零敲碎打式的治理并不到位,况且节目博出位的形式不断翻新,既有的通知和规定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盲区,这使得一些未成年人节目长期游走在政策法规的模糊地带。
比如,此前一档少儿节目中,“你爸爸开什么车”成为参与者的必答题;而在一些亲子秀节目中,孩子之间纯真的相互示好的画面,被后期编导加上成人世界中两性间传情的暧昧文字。对类似问题,应该规定,未成年人节目不得含有除健康、科学的性教育之外的涉性话题、画面,不得肯定、赞许未成年人早恋;同时也不可出现过分强调或者过度表现财富、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的内容。
再比如,如今一些未成年人竞赛节目中,对名次的争夺是节目推进的最有力线索,而孩子的童言无忌常常被一些节目当作收视筹码,他们的失利感言更成为一大卖点。未成年人节目应当严格控制设置竞赛排名,不得设置过高物质奖励,不得诱导未成年人现场拉票或者询问未成年人失败退出的感受。从长远看,这无疑有利于净化荧屏和网络环境,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清朗的娱乐和学习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制度上的规范为未成年人“触媒”行为撑起制度的“保护伞”。
在未成年人节目之外,包括动漫、视频、游戏在内的一些文化产品,不同程度地含有色情、暴力等少儿不宜的元素。而每个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就那么几年,如何通过制度和技术的力量,为孩子们认知和探索世界打造出一扇扇干净明亮的“窗户”,无疑是当下迫切的任务。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