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写下一首边塞词,欧阳修读后发声嘲讽,结果成为了千古名篇以色列监狱“拉皮条”事件:长官牵线,诱骗多名女狱警供犯人玩乐
北宋名相范仲淹,文能定国、武能安邦,号称千古第一位“文正公”,词开宋代婉约、豪放二派之先河。生平存作五首,全部都成了词中绝品。
与范仲淹同时代的欧阳修,晚他二十年当上宰相,也是苏轼父子三人推出的继“孔、孟、荀、杨、韩”之后的“儒学第一人”,王安石称他是“古文中的‘江河、日星’”。
二人一位是“王佐之才,一世之师”,另一位是“一代儒宗,盖世名臣”。他们同为中国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一代宗主,谁知道仍然逃不过“文人相轻”。
问题出在范仲淹生平最出名的一首词上,这首词正是为他身后赢来巨大声誉,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渔家傲·秋思》。
一、《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这一首词,被认为是把唐朝边塞诗的思想情感引入宋词的典范之作。在这首词中,范仲淹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大漠战场上,秋天的风景图画。
画中描写的各种景物,对战场上的将士们来说是“陌生的”,它们与家乡的风景大异其趣。按照时序推断,当初将士们出征的时候,应该是在一个春天。
曾经有一群大雁跟着北宋的部队,一起到达了西北战场。转眼间,时间来到了秋天。战事还未结束,大雁们头也不回地飞向温暖的南方,只在当地留下一群思念家乡的“征人”。
一千座高山形成的屏障,阻隔了征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征人极目能见之处,只剩下了长烟、落日,与一座孤城。
西北边疆地域上的宽广与人烟寥落的荒凉感受,衬托出了词中人绝望与孤独的心境。千百年来,词中宏大、悲壮的意象,曾经感动了无数天涯羁旅客。
大家都觉得这首词写得太好了,上半阕写风景,悲壮雄浑;下半阕写人事,铁血柔情。可是唯独欧阳修有不同意见,他看完这首词,却嘲讽范仲淹写的是“穷塞主之词”。
欧阳修在北宋文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地位有多么显赫呢?这么说,“唐宋八大家”一共就8个,除开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外加他自己,余下的5个都可以算他的门人。
所以欧阳修说范仲淹写的是“穷塞主之词”,后来就真的有人信了,也跟着说范写的是“穷塞主之词”。大家都知道他“穷塞主”一说是在贬低范仲淹的词,但是却不知道什么是“穷塞主”。
于是后世有欧阳修的追随者在“穷”字上做文章,批评范仲俺。比如明初的《归田诗话》中就说:“然语句虽工,意殊衰飒。以总帅而所言若此,宜乎士气之不振,所以卒无成功也!”
意思是说,范仲淹这首《渔家傲·秋思》写得太丧了,它存在一个“政治不正确”的问题。范仲淹是宋朝军队的元帅,写这么丧的词,怪不得士气不振,要打败仗!
北宋魏泰在《东轩笔录》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说欧阳修看不起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有一次王素要带兵出征,欧阳修就故意写了一首《渔家傲》送给王素,词中有一句:
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
欧阳修写完了自己很满意,看着王素得意地说:“此真元帅之事也!”看到没有,这才是真元帅该干的事,意思就是说,范仲淹是个“假元帅”。
但是欧阳修这么理解边塞诗,显然是狭隘了。欧阳修一生没有从军打过仗,范仲淹可是实打实地带过好几次兵。并且他还在西北边塞上改革军制,戍边屯田,使附近的少数民族归顺。
在具体作战方面,范仲淹在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三月前后,还曾经亲自指挥将领任福大破白豹城,逼迫入侵保安的两股西夏兵撤军。
所以说范仲淹是在战场上有着“真实战绩”的“真元帅”,说他“士气不振,卒无成功”其实是不客观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里面表达的征人思想的情形与个人际遇的不幸,也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戍边、打胜仗是为了替国家争光,但是这与思念家乡与亲人一点都不矛盾,这就是真实人性的反映。
二、欧阳修为何会这么认为?
按照欧阳修对军旅诗词的理解,似乎这类诗词就不应该写英雄还有“儿女情长”的一面,而是只能写“铁血丹心”的一面。
写了,那就是“政治不正确”;写了,就不是“真元帅”了。有这种看法,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文学理念不同。
宋代重文,但是国家统治者主要是希望文人能运用自己的才华,写一些有利于政治统治与儒家思想的诗文。
但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寒士们,又总是想写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文,借以引起朝廷对下层人民的关注。
欧阳修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幼年的时候,他的家庭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是父亲和叔父都是推官,算是国家公务员。
欧阳修读书很厉害,他在二十三岁时就已经进士及第,对于仕途而言,虽然他也经历过贬谪,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他吃过的苦头远不如出身底层的范仲淹多。
所以当范仲淹运用“现实主义”精神来创作诗词的时候,欧阳修却站在统治者的视角去俯瞰范仲淹的词。
欧阳修显然认为,边塞诗里的军人个个都应该是铁打的,即便不是铁打的,也应该有那种“铁血精神”。因此只有这样才能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教化全体士兵。
但是范仲淹自己参过军,他丝毫不怀疑自己与将士们对国家的忠诚。他并不认为将士们需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他们更缺少的其实是“人文关怀”。
用弗洛伊特的说法来讲,就是欧阳修希望看到的“真元帅”,是一个“超我人格”的体现。而范仲淹写出来的“元帅”,是一个体现“自我人格”的体现。
其实欧阳修这个人是有点奇怪的,因为从他对《渔家傲·秋思》的评价来看,他似乎不太懂得感情这回事,不过事实上他在生活中就特别爱写“艳情诗词”。
欧阳修有一首著名的艳情词,叫做《生查子·元夕》,词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个千古名句,小儿女最爱引用。
欧阳修还又有一首《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写一个女的因为遇到涨水,不能划船去江面上和爱人偷会。
于是少女就暗暗发誓说:“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个人认为这首词,堪称宋词中写偷会的词里的一绝。
但是儿女情欧阳修懂,一说到别的情,他就不懂了。又或者他并不是不懂,只是一心想着诗词的“教化”作用,看不得正经写军旅的诗词中出现了人性与真情。
结语
清初有一个学者评价欧阳修时说他:“有功于文,有罪于诗。”欧阳修古文写得好我们都知道,且不说三苏和王安石是怎么吹他的。
就说《卖油翁》、《醉翁亭记》什么的,要是写得不好,也不能选进我们的语文课本,叫我们背得个死去活来了。
说到他欧阳修的诗词,其实也有一两首比较出名的。虽然看上去都有“偷会流”的嫌疑。就算他的诗比起别的诗人来说写得肉麻吧,可为什么要说他“于诗有罪”呢?
原来欧阳修得势的时候,在北宋的诗坛搞了一个改革。把那些写诗写得不那么“直白”的,全部一竿子打死了。
因为欧阳修自己喜欢韩愈那样的诗文,于是他拿过来发展了一下,就造成了后来的宋诗“以文为诗”直接用古文的手法来创作。
比如欧阳修有一首《再和明妃曲》是这样的: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通篇白话文,什么“意象”,什么“意境”,通通没有。比喻也只有最后“狂风”二句有一丢丢,这个在古诗中大概要算是“押韵”的“梨花体”吧。
论及这首诗的思想内涵,看通篇的意思,对王昭君也不存在同情,而只是在责怪朝廷管理上的疏漏,才让画工捣鬼,错失了一个美人。
整首诗写到最后,欧阳修还让明妃要自认倒霉,千万不要把这件事怪到皇帝的头上,简直是奇怪得很。
因为欧阳修地位崇高,八大家中有五家一起吹他。而他又喜欢这样的风格,于是宋诗开始不重视修辞与想象,更偏重于理性和逻辑,结果导致艺术魅力大减。
虽然宋诗风格的“走偏”不是由欧阳修一个人的过错造成的,但是这样的风格确实是从他开的头。于是千百年后,我们提起诗来只说唐诗,宋诗都排不上号了,所以说他是“于诗有罪”。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头看他对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批评,就会发现欧阳修这个人,可能古文写得还不错。
但是,欧阳修在文学方面缺乏一些艺术想象与审美能力,不然他也不会纠结“寒山寺有没有夜半打钟”了。
显然,欧阳修认为文章只应该为政治服务。抒情与想象是不必要的,为了达到政治说教的目的,有时连“真情实感”都是不必要的。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