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降息降准可期 2023年货币政策前瞻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06 阅读数:人阅读

 

回顾2022年,这是复杂多变的一年,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

但仍能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这一年中,作为银行的银行,央行始终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也是在这一年中,央行多次打开货币政策工具箱,总量上,以降准、降息等政策工具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积极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结构性工具也在不断上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展望2023年,总量政策仍可期待。参考近年货币政策操作规律,降息降准仍有一定空间;另外结构性工具也有望继续配合财政、产业政策稳增长,存量扩容、增量加码。

降准概率较大

回顾2022年,货币政策的一大特色依旧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具体反映到总量政策上,可以看到,2022年央行以降准、降息等政策工具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积极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一方面,央行综合运用MLF(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及上缴央行结存利润等方式投放流动性,灵活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另外,央行于2022年4月15日、12月5日落地实施两次全面降准,幅度累计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流动性1.03万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向财政上缴结存利润1.13万亿元,助力财政支出保持在高水平。

此外,央行2022年每个月末、季末和跨节前,均通过逆回购加量及时稳定市场预期;同时调增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额度8000亿元,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投放金融工具7400亿元。

展望2023年货币政策,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近日召开的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明确,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要“精准有力,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由此基调来看,2023年总量政策仍可期待。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预计,2023年或将实施两次降准。参考近年货币政策操作规律,央行每隔半年左右需深度释放一次中长期资金维稳银行体系流动性;但在内外部多重约束下,降准幅度或予以适度控制。结合经济恢复节奏和银行负债端压力看,预计二季度初和四季度降准落地概率较高(4月和10月是窗口期),单次步长或维持在0.25个百分点。

结构性做“加法”

除了在总量上对经济“呵护”,回顾2022年央行的货币政策,结构性工具可谓挑起了大梁。2022年以来,央行不断丰富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达到“稳总量、调结构、降成本”等多重目标。

在前期定向支持基础上,央行除了完成两项普惠小微直达工具接续转换,还增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额度,推出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以及保交楼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金融机构精准支持重点领域,持续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绿色发展的支持。

对此,周茂华评价,2022年央行推出的结构性工具充分发挥了精准直达优点,提升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效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支持受困行业、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新兴领域。同时,结构工具也是基础货币投放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在稳定预期与兼顾内外均衡方面的作用“独到”。

2022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释放了这一信号。该会议明确,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继续做好“加法”,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落实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展望2023年,温彬预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配合财政、产业政策稳增长,并扩大精准滴灌范围,呈现“增量、扩面、降价”等特征,在解决宽信用不足的同时着力调结构、降成本。

具体来看,在开发性金融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等领域继续扩容,在消费、新市民、能源安全、信息科研等领域预计加码;在大行和涉农类金融机构之外,再贷款工具或更多惠及股份行和城商行,以促进宽信用提速;1.75%的再贷款投放预计将成为“新常态”,部分替代MLF,成为商业银行边际负债成本定价锚,推动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上市银行平均负债成本1.95%,助力改善银行边际成本20基点左右)。

一季度降息可期

过去一年,央行也多次强调,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切实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市场化改革”关键在于价格。回顾2022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其中,政策利率多次调降,存贷款利率保持下行态势,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两端入手,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例如2022年1月和8月,央行两次下调1年期MLF、7天期逆回购等主要政策利率,二者均累计下调20个基点至2.75%和2.0%;引导1年期、5年期以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非对称式调降,二者分别累计下调15个基点、35个基点至3.65%和4.30%,下调力度较大;同时,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国股银行等集体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稳定负债成本,助力贷款利率创历史新低。

展望2023年,央行强调,将持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

温彬预计,2023年降息仍有一定空间,一季度可能落地。当前疫情感染正逐步进入高峰期,经济恢复短期受阻,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需要政策继续发力;同时,在2023年3月两会召开之前,存在重大会议空窗期,为确保“开门红”平稳,需要在疫情第一波冲击结束后,加大需求端刺激政策的接续和对冲;此外,伴随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中美利差收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回落至7以内,政策宽松的外部约束减弱。在此背景下,温彬认为,OMO(公开市场操作)、MLF政策利率可能在一季度下调一次,幅度在10个基点左右,并带动LPR下调;为缓解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预计5年期以上LPR降幅更大。但相较于2022年,整体政策利率调整空间相对有限。

在利率方面,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同样认为,总的来看,2023年尤其是2023年上半年居民房贷利率下行的概率比较大。下调LPR,尤其是优先调降、单独调降5年期LPR依然有必要,这样可以逐步降低增量和存量房贷利率以及购房成本,满足和进一步释放居民刚需、改善型按揭贷款需求,提高居民购房意愿与能力,促进房地产市场销售,推动楼市尽快出现趋势性回暖势头。

“要降低LPR,在未来几个月内适当降低MLF报价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庞溟指出,降息可以有效帮助商业银行降低利息收入下降带来的资产端的压力,同时最近存款利率进入新一轮下调趋势,也助力了报价行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因。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