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舒服的关系:三寸,三尺,三丈人生止损的最好方式:“鳄鱼法则”
《庄子》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真正好的关系,要有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和分寸感。
因为离得太近,就如洞若观火,一目了然,则失了美感。
倘若离得太远,就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又显得生分。
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莫过于:三寸,三尺,三丈。
说话留三寸
曾国藩说:“独处守心,群处守口。”
人人都有一张嘴,说话是本能,会说话才是本事。
为人的智慧,处世的情商,往往就体现在说话的分寸感上。
说话留三寸,看破不说破,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自我的修行。
著名思想家章太炎,当初从东北逃难到江南,生活窘迫。
不巧的是,他的侄子此时也因法租界一处房产问题纠纷不休。
对方有钱有势,不得已章太炎只好拉下脸面请好友杜月笙帮忙。
杜月笙不仅出手帮他侄子解决问题,还亲自前往苏州探望章太炎。
见面后,杜月笙也只细说了如何解决的问题,丝毫没有谈及对方经济的困顿。
临走前,却悄悄将一张两千块的支票放在茶杯底下,才不动声色出了门。
既为朋友雪中送炭,接济了他的生活,又贴心地保全了朋友的颜面。
让对方没有被施舍的窘迫感,相处起来舒心自然,友情也因此愈发深厚。
《小窗幽记》中讲:“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
话不说尽留三寸,并非圆滑世故,而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这也是让彼此都舒服的处世境界,是人生阅历和涵养的彰显。
保持善良,理性开口,适时沉默,把握尺度,才能愉悦自己,温暖他人。
常言道:“话到嘴边留半句,事从理上让三分。”
人和人相处,说话要适可而止,遇事也要懂得礼让三尺。
如果只顾自己的好处,这样的人际关系,绝不会稳固长久。
让,才是一种谦逊,一种远见,人和人的默契和友谊也由此而生。
清朝时,40岁的张英入职南书房,成了康熙身边的大红人。
如此一来,张氏一族就成了老家桐城当地的第一显贵之家。
但没想到,邻居吴家却因重建屋舍的三尺之地和张家闹上公堂。
张家并不跋扈,但土地问题却秉持着国人自古以来的“寸土不让”。
于是,两家人争执不休,张家人就传信向远在京城的张英求助。
张英见信后,回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最后,张家人主动退让三尺,邻居吴家见状,也让出三尺。
土地纷争不仅顺利解决,两家人也因此尽释前嫌,和睦相处。
朝廷还特赐一座“礼让”牌坊,这便是千古流芳的“六尺巷”。
《格言联璧》有言:“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
和人相处,处处争抢只会让人生厌,目中无人只会让人疏远。
事在人为,情靠人建,互退一步,互让三尺,才能体面,才能走远。
感情是相互的,对人让步,就是给自己留路,也更能相处舒服,交往安心。
待人远三丈
复旦大学讲师陈果说:“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
没有距离感的关系,就是一场灾难,既困扰了自己,也难为了他人。
亲而有间,保持距离,是关系的留白,更是相处成全和守望的智慧。
待人远三丈,不刻意疏远,不强求亲近,才能相处不累,久处不厌。
纪录片《四个春天》中,导演陆庆屹的父母相伴五十余年,感情甚笃。
他们经常会一起散步,一起爬山,一起做饭,一起种花。
母亲兴致起来想唱歌跳舞,父亲就拉二胡为她伴奏;
母亲突发奇想要养蜜蜂,两人就一起淘宝买蜂箱研究。
然而更多时候,他们都会待在独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互不干扰。
母亲烤起腊肠,父亲看着归巢的燕子赞叹;
母亲缝补衣服,父亲在隔壁房间唱歌;母亲侍弄花草,父亲拿起相机拍摄,鼓捣视频剪辑......
两人即使是至亲夫妻,但仍彼此独立,各自保持着宽阔舒适的距离。
如此,方能相濡以沫,慢慢从青丝走到白发,关系一直和谐且美好。
毕淑敏也说:“亲近地保持距离,或许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
待人远三丈,有分寸有距离,不是没有人情味,更不是冷漠相对。
而是不贸然打扰、不轻易干涉和不随意评价对方的生活,相互尊重。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需要亲而有间,密而有疏,才能岁月静好,彼此相安。
古语有云:“凡事过则损,需把握分寸。”
最舒服的关系,贵在远近相安,浓淡相宜,舒适自在。
如此,才能既有乍见之欢的惊喜,也有久处不厌的暖心。
说话留三寸,看破不说破;遇事让三尺,容人也容事;待人远三丈,有亲亦有距。
在进退有度的相处中,随心所欲不逾矩,必将收获细水长流的关系和深厚长久的感情!来源:国学生活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