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达利加《瓦力欧制造》的「强强联合」,到底能有多糟糕?
—— 对昔日经典的完美亵渎。
这两天我心情非常差。
作为一贯的解压手段,我决定去 Steam 上随机找个看不顺眼的烂游戏狂喷一番。
稍加搜索,今次的受害者便得以确定。

刚开始,我当《Atari Mania》是哪个小作坊的盗名之作。
或许仅仅是抄了雅达利早期出品游戏的杂烩。
结果仔细一看商品简介,还真是 Atari 本家发行。

具备一定游戏阅历(或者说上了年纪)的玩家,对雅达利的威名不会陌生。
作为行业始祖,它让无数人第一次接触到「电子游戏」的概念。
在任天堂 FC 之前,Atari 2600 主机也为家用游戏市场奠定了基石。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公司后续推出的机种市场表现均不尽人意。
更是引发了日后被「行业专家」们天天拿出来做反面案例的「雅达利大崩溃」。
尽管这块招牌直到今天仍未完全消亡,但似乎也掀不起什么波澜了。
可见的动作就是隔三岔五发点体量极小的游戏。
这款《Atari Mania》亦是其中之一。

本以为是个像素复古游戏合集,上手一试,玩法居然走了《瓦力欧制造》风格。
玩家要依序挑战若干个迷你游戏序列,内容基于雅达利当年的多款经典游戏。
里面都是时限十几秒的小关卡,达成目标就可通过。
考验瞬时反应,讲究又快又准。
我个人很喜欢这种类型的作品,窃喜无意间捡到了宝。
没料想玩了几小时,差点被气得鼻孔冒烟。
不忘初心,还是得骂。

最需要开喷的,就是稀烂的操作。
粘腻,是我能想到对《Atari Mania》手感最贴切的形容词。
几乎每个迷你游戏的控制,都存在着延后与迟缓。
这个问题直接导致很多要求精确调控位移的环节变得异常艰难。

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为了故意模仿早期老游戏的控制感。
恰好我曾经试过若干雅达利原生游戏。
一番比对,惊讶发现,《Atari Mania》的操作,比许多几十年前的古早原版还要差劲。
《爆破彗星(Asteroids)》的体验最为直观。
原作的飞船在移动时,存在巨大的惯性,给玩家控制带来麻烦。
而《Atari Mania》中所有要移动《爆破彗星》飞船的地方,惯性影响比原作更加厉害,转向都变得不够顺畅。
就连推进剧情时的跑图解谜部分,主角像素人的移动都很蹩脚,毫无质感可言。

然后是迷你游戏的设计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游戏完全不按规矩出牌。
每个序列的前三、四关,尚属正经的 Atari 游戏复刻。
逻辑比较清晰,玩起来也容易。
然而这些都是让你放松警惕的假象。
好比考前复习乘法表,一拿试卷微积分。
故事设定上,你扮演「经典 Atari 游戏宝库」(一栋大楼)的管理员,因为「死像素」的出现,让楼里的 Atari 游戏全部错乱。
原本不相干的素材,现在全部杂糅搅拌,变成了奇奇怪怪的东西。

拿很多人见过的《Millipede》举例。
正常情况下,玩家控制屏幕底部的射手,垂直向上发射箭矢。
目标是在大蜈蚣爬过来前将其消灭。
简单明了。

结果到混合关里,你的目标可能变成了「击碎障碍物,让蜈蚣到达安全区域」。
一秒实现本末倒置。
有时甚至连操控对象都变成了《PONG》里的铁板,攻击方式换成「打砖块」。

说实话,这样的设计并不是坏事。
原作基础上的大胆突破应该是本作的核心乐趣。
但不幸的是,《Atari Mania》没有让这个出色的想法发光发亮,反倒是把玩家恶心到位。
每次开启新的关卡,游戏都会毫不留情地把三个灵魂问题砸到我脸上:
我是谁?
我在哪?
我要干什么?

玩《瓦力欧制造》时,玩家也有可能遇到类似的麻烦。
但两者的严重程度显然不是一个量级。
任天堂对游戏开发的理解绝非一般厂商可及。
他们会用明确的操作主题和巧妙搭配的视觉元素,让玩家快速找到重点。
除非是有意为之,否则你很少遇到搞不清状况直接暴毙的局面。

《Atari Mania》在这方面就完全不行了。
《瓦力欧制造》里,场景复杂度均被控制在合理的范畴。
到了《Atari Mania》,变成了毫无设计感的一团浆糊。
本身玩法极度单纯,却恨不得给画面里塞满乱七八糟的东西。
神鬼莫测的跳脱玩法,再搭配上瞎眼的色调。
如果不是盯着屏幕仔细寻找指示箭头,我压根不清楚自己操控的到底是个啥。
即便开发者留下了最后的怜悯,在关卡开头处设置了阅读时间无限的玩法简介与操作说明。
在面对很多相近的场景构成时,还是免不了各种开篇犯错。

上述两个缺陷,把游戏原本普普通通的难度,提升到了不属于它的海拔上。
剧情流程中,所有的序列都有十几个关卡要闯。
负责任地说,大部分人都要经历数次试错,摸索并牢记各种迷你游戏的规则,才可顺利打完。
整体耗时超过了我所玩过的所有仿《瓦力欧制造》的作品。
同时,这个过程丝毫没有令我感到愉悦。

《Atari Mania》的迷你游戏其实挺单调的。
号称超过 150 种,实际就是有限素材的重复混搭。
加上本作的像素画风辨识度很低,不少关卡看起来都是一个样子。
很容易给玩家造成疲劳和腻味感。

关于解谜部分,我根本懒得说。
若不是亲眼所见,谁会想到有人会在这种类型的作品里,加入又臭又长又无聊的解谜内容。
何况《Atari Mania》的谜题毫无技术含量可言。
大致描述下就是:
「你打过了一个序列。」
「你获得了某新道具。」
「这个新道具能把之前锁着的门弄开。」
「现在你就能去新区域了。」
除了钩锁与磁体的互动比较烦人,剩下的物品互动全和钥匙开门一样容易。
你说费这功夫干啥?

对于本人而言,《Atari Mania》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内含的雅达利游戏封面,以及官方说明书的电子版本。
它们都属于收集项目,能够在大楼各个犄角旮旯找到。
这些绘图,画风古早却细节拉满。
几十年前缺乏网络宣发渠道的情况下,对用户购买意愿的影响可想而知。
虽说都是能在搜索引擎上找到的素材,但总归省去了敲键盘的麻烦。
综上所述,《Atari Mania》从头到尾都散发着劣质的气息。
糟蹋老玩家情怀的同时,把新用户揍得满脸懵逼。
哪怕是宽容的《瓦力欧制造》深度爱好者,都会给各种各样的瑕疵弄到上火。
没有发扬早期 Atari 传世作品的精髓,甚至还挂着 80 人民币的离谱售价。
即便是为了写文才花钱购买的本人,都会感觉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子。
如果不慎在商店推荐页刷到,千万别去碰。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