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重磅!2021年两会热点解读汇总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03 阅读数:人阅读

 

热点一:稳就业

背景链接

2021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继续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延长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降低就业门槛,动态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热点解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以食为天,人生在世,吃、穿、住、行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必须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否则,所谓“民生”就无从谈起。而要如此,唯有稳定就业。就业保障乃生存保障,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劳动所得都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收入来源,是云云众生维持生存、实现发展的基本保障。稳定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事关劳动者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首先必须关注就业、重视就业、促进就业、稳定就业。

就业是稳定之基。全面小康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而社会的稳定取决于人心的稳定,人心的稳定取决于就业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稳定就业就是稳定社会,在社会转型期其现实性和重要性尤为凸显。稳定就业、充分就业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根子上实现社会的稳定。

就业是发展之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抓发展最重要、最首要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应该成为抓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把开辟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实现稳定就业、促进充分就业,作为推进发展的首要任务,稳定就业、充分就业,既是推进发展的条件,也是体现发展的标志。

就业是安邦之策。民者国之本。稳定就业、充分就业,是对民生真正的重视,是对稳定有效的保障,是对发展本质的要求,是对社会重大的责任,是对民众有没有感情、对社会是不是负责的重要体现。在当前经济调结构、社会临转型的大背景下,对我国这样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积极妥善地解决好就业问题尤为重要。这样,“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劳者有其岗”,就能真正成为现实社会的“新常态”。

参考对策

要着力稳定就业岗位,通过保市场主体来稳住就业基本盘。着力抓好重点群体,针对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施分类精准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着力拓宽就业渠道,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中小微企业,支持劳动者创业,完善灵活就业劳动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就业空间。

稳就业,要发展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培育新动能。稳就业不光要稳住存量,也要拓展增量;不光要稳住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也要善于从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就业潜力。无论是数字经济、康养产业迎来发展契机,成为吸纳更多就业的“海绵”,还是一些企业实施“共享员工”模式,通过借调待岗员工整合人力资源,这些新思路在稳就业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有关部门应该为企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提供便利,在产业发展中扩大就业,在“应急”的同时推动“升级”。

要着力加强职业培训,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强化兜底帮扶,重点对城市困难人员、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就业帮扶,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兜牢民生底线。

热点二:鼓励竞争 反对垄断

背景链接

2021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类市场主体都是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弘扬企业家精神。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热点解读

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只有竞争环境公平,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企业优胜劣汰,而垄断却阻碍公平竞争、扭曲资源配置、损害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利益、扼杀技术进步,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安全隐患。

反垄断是国际惯例,有利于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和创新,维护消费者权益。面对互联网这个“超级平台”,世界各国和经济体反垄断执法机构均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态度和制约措施。加强反垄断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加强反垄断监管,将有效推动创新、促进共治。我国是公认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较为领先的国家之一,更需要通过反垄断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健全数字规则,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而反垄断法监管适用于所有主体,对内资外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目的是要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只有不断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才能推动整个行业保持创新活力、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对策

坚持依法规范和支持规范健康发展并重。支持各类企业创新发展,支持平台经济健康规范发展,平等对待所有市场主体,公平公正开展执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配合其他行业监管部门共同防范部分企业凭借数据、技术、资本优势造成竞争失序风险。

要坚持治“果”和治“因”并重。对垄断之“果”,要依法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同时,要更加注重源头治“因”、过程治“因”。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主动加强行业协同监管,促进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调,综合施策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有效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

要坚持监管执法和制度建设并重。既要注重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实践,又要注重构建维护公平竞争的长效机制。在加强执法的同时,加快完善市场竞争规则,特别是推动反垄断法加快修订,加快出台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南、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规则。

热点三: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背景链接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人民,盛赞人民力量,称呼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并发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精神。比如,报告中指出“一年来的工作殊为不易。各地区各部门顾全大局、尽责担当,上亿市场主体在应对冲击中展现出坚强韧性,广大人民群众勤劳付出、共克时艰,诠释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谋发展、惠民生。”“要担当作为,实干苦干,不断创造人民期待的发展业绩。”“在艰辛的抗疫历程中,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创造必要条件。”

热点解读

2020年中国能够战胜新冠疫情,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是英雄的人民。武汉这座城市也彰显了英雄的城市。中国广大医务人员奋不顾身、舍生忘死,这种高尚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中国14亿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坚定信心,同疫情进行顽强斗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打赢疫情防控战也是依靠人民的团建互助,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也需要人民的参与和行动,必须仅仅依靠人民群众。整个抗疫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只要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历史上来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从民族精神上来看,广大人民群众勤劳付出、共克时艰,诠释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强。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大国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奇迹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参考对策

坚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理念,要求党和政府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当前阶段,相关政府部门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交通、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各级政府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以万家疾苦为重,每出一策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千家万户、有利于民生。不仅要有顶层设计,还有狠抓落实,一件一件接着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还要求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以后的工作中,要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充分了解群众的基本需求,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有效依据。政策落实还要深入群众,自觉践行初心和使命,当好群众的“知心人”,这样群众才能真心把我们工作人员当“领路人”。

热点四:城市更新行动

背景链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时指出,

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要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热点解读

一、围绕民生需求布局,让居民生活更舒心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根据城市发展规律,我国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解决城市发展中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更注重追求速度和规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碎片化”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短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着力补齐短板,将大大提升城市品质,全方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二、稳投资、促消费,城市发展潜力大

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数据显示,我国城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均接近90%,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超85%。城市是扩内需补短板、稳投资促消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战场。

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一系列城市建设领域的民生项目,有利于充分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阵地,城市更新行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资本、土地等要素根据市场规律和城市发展需求优化再配置,能够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对策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

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城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必须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统筹城市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提高城市工作水平。

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一整套与大规模存量提质改造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机制,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用统筹的方法系统治理“城市病”。建立完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系统安排各方面工作,持续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

热点五:扎实做好碳中和 坚持绿色发展

背景链接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热点解读

碳中和的提出,表明了党中央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坚定决心,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新的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提出,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契机,注入新动力。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仅影响我国绿色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而且对保护地球生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对策

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我们通过发展数字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减少能源消费的增长,控制能源消费的总量,促使单位GDP能耗比较快速地下降,来抵消由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从而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能源低碳转型是重要内容。“十四五”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实施更加严格的控煤措施,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先进技术和产业。推进电力系统转型,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交易和调度机制。

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推进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协同治理,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协同控制的创新举措和有效机制。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

热点六: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背景链接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热点解读

近年来,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问题日益成为我们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发展关键核心领域科技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体现了党中央把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决心。是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题的关键。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科技永无止境。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国家和企业只有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参考对策

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要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要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要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同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热点七:为企业助力让“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背景链接

2021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多个层面涉及到为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减负增效的内容。比如“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各地要把减税政策及时落实到位,确保市场主体应享尽享。”“注重用改革和创新办法,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帮助受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难关。”“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热点解读

一年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青山”时的表述则是:“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从一年前的“留得青山”,到今天的“青山常在”;从一年前首季度GDP增速陡降至负6.8%,到去年全年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中国经济翻过了改革开放以来最艰难的一页。

今年继续给企业减负增效,给企业助力,离不开2020年的成功经验。2020年通过“六稳”“六保”任务,对各类企业各类支持,我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比如:注重用改革和创新办法,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帮助受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难关。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50%以上,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

成绩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上亿市场主体在应对冲击中展现出坚强韧性,广大人民群众勤劳付出、共克时艰,诠释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我们不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还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最终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在报告今年宏观政策取向时用“不急转弯”向市场释放稳定预期。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

参考对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财政支出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增幅均超过10%。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

在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方面,再帮一把。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在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改革,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不得扰民渔利,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轻装前行。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清理用电不合理加价,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坚决整治妨碍货车通行的道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

内容整理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