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举全省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为全方位反映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甘肃线报道团在深入贫困县调研采访的基础上,专访了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
人民网:作为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脱贫攻坚工作十分关心。甘肃是如何履行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的?
林铎: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脱贫攻坚工作一直十分牵挂。2013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甘肃视察,都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五个方面的重要指示,发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总攻号令。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极大提振了全省上下攻坚克难、决战贫困的信心和干劲,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级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统揽和主线,认真对标对表,在学习上下功夫、在贯彻上抓细化、在行动上见实效,全力以赴抓扶贫、齐心协力促脱贫,以坚定态度和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甘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具体工作中,我们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聚焦目标标准,贯彻精准方略,举全省之力、以敢死拼命精神打硬仗,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全省贫困人口从2017年底的188.7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17.5万,贫困发生率由9.6%下降到0.9%,75个贫困县已有67个脱贫摘帽,7262个贫困村已有6867个退出贫困序列,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实现整体脱贫。
这几年我到基层调研,跑得最多的是深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村,亲眼看到这些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切实感受到贫困群众打心底里认可脱贫攻坚成效、感恩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之后生活上的变化,让贫困群众对过上好日子更有了奔头,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干劲也更足了。
人民网: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我们了解到,这几年甘肃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逐村逐户逐项查漏补缺、固强补弱,做了大量工作。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林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的标准很明确,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以前,贫困地区在“两不愁三保障”特别是“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拿基本医疗来说,缺乏合格的医生、就医条件简陋、医疗水平低曾是村一级的普遍情况,贫困群众没地方看病,看了病由于不懂政策不能及时报销,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很高。这几年,我们从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打造标准化村卫生室入手,为75个贫困县14080个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了合格医生,实现贫困县医疗机构和合格医生全覆盖,2417个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一站式”结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8.46%,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基本得到落实。现在,“有病先去找村医、住院先到卫生院”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常见病、慢性病在家门口就能看。
“三保障”其他方面原来也有不少突出问题。比如,临夏州等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辍学率高、容易反复、控辍保学难度比较大,有的地方群众住房建新不拆旧、有新房继续住危房。另外,以定西为代表的我省中部干旱地区普遍缺水、吃水难一直困扰着群众的生活。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就会直接影响脱贫目标实现、影响脱贫质量和成色。这几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安全饮水“3+1”冲刺清零行动,用“过筛子”的办法,一家一户排摸调查,逐人逐项解决问题,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措施实。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严格标准和程序,把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作为基准线,对超出的指标予以剔除或不作为硬性指标,努力在有限的时间、用有限的资源解决有限的问题、实现有限的目标。突出重点,在政策、资金、力量上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这些地方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养老保险、兜底保障水平。到去年底,基本实现了“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主要任务清零达标。
今年以来,我们实施了“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在查遗漏、强弱项、促巩固、抓提升上下功夫。义务教育重点抓了防控辍反弹、防入学不稳定、防两类学校不达标等“三防”工作,基本医疗主要抓了村卫生室改造、村医培训、能力提升等工作,住房安全主要是检查鉴定不准确、改造不到位、质量不过硬等“三查”工作,安全饮水主要是保水源稳定、保水管畅通、保水质达标等“三保”工作。
通过努力,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贫困村村医配备、因各种原因新增的危房全部实现动态清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住上了安全房。集中供水工程、冻管和老旧管网改造任务全部完成,总体上消除了农村饮水不安全的现象。
人民网:除了全面解决“三保障”和安全饮水问题之外,看贫困群众有没有脱贫,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收入达标不达标。在促进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方面,甘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林铎:这方面,我们最主要的是抓产业和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多年的扶贫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没有产业带动、缺乏产业支撑,贫困地区群众就难以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我省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大沟深,要么十年九旱、要么高寒阴冷,农业产业“弱、小、散”的特点比较明显。为了让贫困群众的口袋早日“鼓起来”,这几年,我们紧紧扭住培育壮大富民产业这个根本,按照“脱贫靠产业、产业靠覆盖、覆盖要达标、达标出效益”的总体思路,拉开架势、扑下身子构建产业体系,明确了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以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确定贫困户种什么、养什么,基于脱贫需要确定种多少、养多少,通过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不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和覆盖面,保证发展产业的收入能够达到脱贫标准。过去两年,全省依靠发展产业脱贫的人口达到131.45万人,占同期脱贫总人口的76.8%。
比如,我省的陇南就是典型的山区,土地资源稀缺。当地从实际出发,立足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尊重群众种养传统,积极发展花椒、油橄榄、苹果、中药材等山区特色优势产业,通过电商让小农户连接上了大市场、让特色农产品卖上了好价钱,帮助群众增收的效果十分明显。去年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推广了电商扶贫的“陇南经验”,上个月在陇南召开了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这些都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陇南的特色产业是全省发展扶贫产业的一个缩影。能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有效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至关重要。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构建生产组织体系,围绕解决群众缺少产业发展资金的问题构建投入保障体系,针对农产品销售难、收益低的情况构建产销对接体系,着眼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县有主导产业、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
除了发展产业,我们把增加就业作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这几年,通过强化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推进扶贫车间建设、深化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等举措,不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一户一策、一人一案,点对点、一站式帮助贫困群众外出务工,有效降低了疫情影响。上半年,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13.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83.7万人,半年时间完成了全年任务。
人民网:贫困地区有的地方缺乏基本的生存发展条件,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只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才能从根子上解决贫困问题。甘肃是如何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总体进展如何?
林铎:我省确实有一些地方发展条件差,交通不便上学难、看病难,山高坡陡产业起步难,生态脆弱改善生存环境难。尤其是干旱缺水地方,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在地里忙碌却刨不出几个钱,摆脱贫困难度很大。
我联系的东乡族自治县,由于山大沟深、居住分散、离学校比较远,许多孩子上学路上就要花一两个小时,原来很多村车进不来、人出不去,干旱少雨、靠天吃饭,群众生活的信心和希望都被掩埋在沟壑纵横的大山里。在这些地方,只有“挪穷窝”才能“拔穷根”。
甘肃是全国最早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省份之一,早在2001年就被国家列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省份。我省东西跨度长、地形地貌多样,群众生活习惯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了易地扶贫搬迁不能“一刀切”、一个样。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施策,科学确定搬迁方式和安置点。在河西地区,主要依托国有农林场、新开垦的水浇耕地作为安置用地,实施祁连山高海拔地区贫困群众“下山入川”工程。在中部干旱区和陇东地区,以就近搬迁安置为主,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产业园区等进行安置,引导群众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有序搬迁,实现梯次转移。在南部山区,以“就近搬迁、改善条件”为主,进行插花安置、城镇化安置等。通过差异化的方式,破解“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等问题,确保了搬迁的顺利推进。目前,“十三五”期间49.9万建档立卡搬迁人口11.43万套安置住房全部竣工,群众全部搬迁入住。
完成搬迁只是第一步,通过后续扶持脱了贫才是目标。我们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的原则,结合项目建设同步谋划后续扶持措施,“一户一策”制定精准脱贫方案,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扶贫车间、乡村旅游、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资产收益分红等多种措施,引导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就近就业,有10.3万户搬迁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人民网: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和一个好的带头人,是许多贫困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的重要经验。甘肃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林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我在贫困村调研,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一个村党支部建得好、支部书记强,这个村的面貌就好,脱贫工作就会走在前面。
夏河县曲奥乡香告村是进入甘南州的北入口,现有农牧户302户1376人。这个村按照“围绕发展抓组织,围绕产业抓班子,围绕致富抓党建”的思路,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带领群众兴办“藏家乐”,发展生态旅游、畜牧养殖等产业,坚持走生态富民的路子。通过几年努力,这个曾经的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不仅贫困户全部脱了贫,村子还入选了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这几年,我们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化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持续开展“四抓两整治”行动,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去年排摸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981个,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78%,一批有本事、愿干事、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才被选拔到村干部岗位上,大大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实践证明,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在聚力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的同时,注重加强驻村帮扶工作力量的配备,组织精兵强将下基层,去年增派补派县以上单位帮扶工作队员10148人,全省累计选派22587名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出台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帮扶干部生活补助、人身意外保险等政策,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些帮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常年奔波在脱贫工作第一线,走村入户宣讲政策、排忧解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目前已经进入争分夺秒的冲刺阶段。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绷紧弦,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全力抓细抓实各项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上一篇:瞭望丨下好决胜未来先手棋
下一篇:这个词,为什么总理多次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