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鹧鸪戏诞生上河头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02 阅读数:人阅读

 

——长篇系列散文《几十里水路到少海》之五

魏玉庚

乌河接纳澅水与系水后,便折头拐弯向西略偏北方向而去。在河畔民众的惯有意念中,此段点便是乌河上游和中游之分界,而其北岸即是上河头村。传说,孙氏于明代在此立村,曾名孙家庄,因村近傍乌河上游之尾端,兼之曾另有大泉涌出,其状如河头新源,便经众人之口更名为上河头村。

或者说,上河头村坐落于乌河流径的一处风脉眼上,村居虽说不算大,但名气却大得不得了,其本是全国稀有的民间剧种鹧鸪戏之发源地。而说起该剧种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乾隆年间,至今已260余年的历史。

一代代众口悠悠,意趣绵长。相传的即是早在乾隆年间,曾有一名天姿美貌、气质婉约的女子因姻缘颇不顺遂,便避世到崂山云海庵做了带发尼姑。想来,身处那个被封建礼教桎梏的时代,能够纯粹因为个人情感而弃家修行,期望匿身于清净之地梳理自己的红颜薄命,恐怕不可能是目不识丁的贫家寒户人家的小妮儿,可如此生不逢时的既具知性、又具学养的优雅女子,若过分奢望追求情感上的那份完美,幸福指数定然高不到哪里去。

一帘风月内,几阕清词中,猜想该女子或许能够熟诵秦少游那首《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恰然,一窗夜雨瘦梨花,还是闭门静坐吧,而百无聊赖间听到的、观到的,却不是诗句中的黄莺儿,而是在树上跳跃鸣唱的鹧鸪鸟。

定睛观来,此鹧鸪鸟,形似母鸡,头像鹌鹑,胸毛有白圆点如珍珠,背羽有紫赤浪纹,很是漂亮可爱。令人惊喜的是,它歌喉美妙,自春暖花开之时,每每于晨曦照耀下放声歌鸣,而且往往是一鸟引唱,群鸟响应,此起彼落,遍及林野。而尤其动人心魄的,是其鸣叫声别具特色情致,直如痴情女子那一声幽然倾诉——“行不得也哥哥”。

“行不得也哥哥”——有生以来,从来没听到过这么动听动情的鸟鸣,真个是鹧鸪一声风有韵,惹来蝶舞花愈香。蓦然间,心身便沦陷于一种温柔意境中,直诱发沉积于心的旧日情愫再上心头。

“行不得也哥哥”——那尼姑听得入迷,心动,情动,眉睫点点挂莹花,就凝神聚力揣摩着鹧鸪的鸣叫,就从鸣叫中悟出了一种拖音腔调而哼唱,就因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而唱得上了瘾,就生发出了带有浓浓原生态韵致的婉转悠扬、声情并茂。这,便是鹧鸪腔调的原创雏形。

“行不得也哥哥”——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耳闻,鹧鸪鸟一声声幽怨的鸣叫,极尽模仿而来的一句句拖音腔调,直如日日消磨人的断肠之韵,简直搅弄得那尼姑,于一盏禅灯半轮月下,越发不能够做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正所谓,枕边梦去心亦去,缩不尽相思地,醒后梦还心不还,补不完离恨天,既然一头青丝未斩、俗情未断,接下来,那尼姑便衣袂飘飘于一路遥迢,追寻着“哥哥”的魂影,一鸣三叹地吟唱着,碾转来到了上河头村地界间。

这里地处愚公山北麓,乌河之阳。但见,蓝天衬底,云朵写意,真真是山清水秀,绝尘安宁,好一似“悠然见南山”之大美景致。观乌河流水似飘带般从身旁逸过,瞻上游水面溢彩流金,望下游水面翡翠澄澈,或许就正有鹧鸪鸟由山谷间绕飞而至,鸣唱着掠过河面,那幽婉的长调便惹起一波波涟漪。尼姑即由景生情而相随,在一株槐树冠荫下唱起了鹧鸪调,于声韵乍起间迭幻出了艺术的曼妙风姿,那相继漫溢而出的幽然情致,就恰似一河碧水远流去。

其时,娇媚俏丽的相貌、情意绵绵的演绎,亦被上河头村举人孙兆楚观到、听到。乍一初听,一咏三叹委婉缠绵;继而赏听,酣畅淋漓新颖动听;接下去,曲调如溪流一般荡漾开来,暖香四溢回味悠甘,且很容易让人的情绪环绕进一种气氛里。能够遇见,便是一种不容错失的机缘,这孙举人便冒昧请求尼姑教唱传授给村众。世间至谊,本属知音,尼姑自当欣然应允,如此,周围村众都学会了此鹧鸪调。

尼姑的人生和情致,就如此与上河头村和谐牵连起来,可谓尼姑有幸,上河头村亦有幸。或许,那尼姑过后会感觉到,自己是在本不该云游的季节,本不该驻足的地方,却遇到了最该遇到的受众知音,从此让原本迹辙微茫的鹧鸪调真正成为了感情守望的载体,而这一切就成了命中之该。

因缘际遇,让上河头村的村众成为鹧鸪戏的第一代传人,孙兆楚成为鹧鸪戏的首任班主,上河头村就成为了鹧鸪戏的发源地。看来,“缘”这个东西实在神奇,不知道是谁的手在暗中操纵。

此鹧鸪调,最初或该归类于“野草闲花”之类的民间小调吧?其演唱特点是在每句唱腔中,都融入了鹧鸪鸣啼般的拖腔,娓婉缭绕中悲调兼有喜音,清润悠扬。

经过一代代上河头村艺人的传承完善,且借鉴嫁接了其他地方剧种的精华因素,鹧鸪调的唱腔、服装道具、剧本和曲牌均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创新,最终成为具有特色音乐、独特曲牌、专门伴奏乐器,且呈现跨地域文化传播潜质和艺术感染力的地方剧种。这可能,是那尼姑想象不到的,如果她灵魂有知,可想那俊俏的眉眼间,一定能飞挑出惊异的神色。

鹧鸪戏的特色音乐,因仿声于鹧鸪鸟鸣叫,所以具有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基调,保持了尾拖长音的原生态本色,拖腔中频频出现“哎咳”“伊呀咳”等衬词,给人的感受是,圆滑而哀婉,绵柔而幽扬,清脆而嘹响,质朴而深情。剧中角色多大段唱词,尤其表现急切悲愤的诉说性唱段时,配以慢杠和急杠的曲牌,激越悲壮,明快平直,往往伴奏也难以追赶唱词的速度。

鹧鸪戏的唱腔与念白,很多采撷于临淄民调方言,也汲取自其它剧种之精粹,既富于生活气息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腔主要是板腔式,分为匀板、慢板、老生匀板、老旦调、急杠、慢杠、悲腔、刨腔、娃娃腔、抱娃娃、茉莉花、莲花落、十到黑、亲家斗和姜二青等十五个曲牌。其中,匀板中的花旦小生唱腔是角调,中速,一板一眼,长于原声原嗓的叙事抒情,旋律呈现的是一种特殊的味道。

鹧鸪戏的唱腔配乐中,打击乐占重要地位,其它剧种大都用管弦乐器拉过门,而该剧种在唱段的开头与收尾通常都用打击乐,独特的打击乐谱有《一封书》《速通》等。乐器除了二胡、月琴等,必须配置一件特别的乐器——鹧鸪胡,通常由紫檀木制作,外形比京胡大,比二胡小,音色比京胡舒缓悠扬,比二胡圆润丰满,演奏时与鹧鸪鸣叫一样的拖腔和谐相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腔。此鹧鸪胡为鹧鸪戏所独享专用,属特殊的制作。排演时,锣鼓打击乐一起,鹧鸪胡的长弓一抖,便听得舞台上传来一声长长袅袅的拖腔。

好的传承与创新,就是表演理念越来越成熟,一代更比一代强。民国初期,鹧鸪戏班主传承至第四代时,戏班阵容强大,班主孙继康带领艺人们达到了鼎盛。孙继康艺名黑牡丹,德艺双全,带领的名角演员很多,其中包括撑门面的孙德永(艺名一把留)及孙曰俭、孙曰本、孙德训等。艺术本无界限,融合可成一家,鹧鸪戏从诞生之日起,血脉中就流淌着兼收并蓄、自信包容、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基因,通过传承创作与移植改编终独具风貌,其代表剧目有《胭脂》《龙宝寺》《采茶案》《南北京》《粉红江》《穆桂英征南》《罗通扫北》《状元打更》《杨排风》《宝莲灯》《大辕门》《二龙山》、五本连台本戏《五凤岭》等50余部。这些剧目文戏武戏兼备,一折折扣人心弦的剧情中,既有用一个个故事编织出来的美轮美奂的时空画卷,又有意味深长的道德人文讲述,所传递的都是被世人所称道的正能量,能够使观众从中感受悲欢离合,共鸣喜怒哀乐,传承忠孝节义。

在1933年的颜山庙会上,鹧鸪戏剧团曾与五音戏泰斗“鲜樱桃”邓洪山带领的五音戏班同台对戏。那次亮相,鹧鸪戏声名大振。之后,涌进下河村来学戏、看戏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有人将鹧鸪戏称为五音戏的“姊妹剧”。

抗战时期,第五代传人、军民联防队长刘克和及张子华,以联防队员为骨干,排演了一批反应抗战题材且散发着乡土气味的鹧鸪戏剧目,藉丝丝入扣的故事,精湛到位的表演,在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的同时,亦坚守着对传统戏曲的挚爱。

新中国成立后,剧团连年排演新剧,常被各地邀请演出。可以说,此别具特色的乐音甩腔,亦如知时节的润酥细雨,带着乌河岸畔的和风与上河头村泥土的芬芳,滋养着世代上河村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已然芳香四溢了两百余年。

“文革”期间,服装道具被破坏,演出中断。而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娱乐方式有了新的变化,鹧鸪戏受众减少,曾遭到了长时期的冷落,但上河头村的民众却选择了一条艰难的保护、传承之路,为之付出了太大的代价。直至1999年,鹧鸪戏被列为全国稀有戏种,上河头村和当地政府更加意识到,该剧种一路兴衰更迭,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先人们的智慧,代表了乌河岸畔的文化传统和生命之根的生长与变化,在网络信息突飞猛进的今天,保护、扶持和传承鹧鸪戏的紧迫性和历史使命感,其意义不仅在于展示和弘扬,更重要的是让古老艺术活在当下。

截止目前,鹧鸪戏是全部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中,唯一靠一村之众口授心传、保护传承下来的完整剧种,且演员都是本土的农村艺人,从文化信仰的意义上讲,上河头村的民众可真正是了不起。2000年1月,地方文化人士孙庆平投资8万余元资金,成立了“淄博市鹧鸪剧团”。同年4月,中国稀有剧种鹧鸪戏研讨会在上河头村召开。省、市业内人士60余人前来参加会议。会议期间,“淄博市鹧鸪剧团”选出经典剧目参加演出,但见演员的唱念,高亢处声震屋瓦、铿锵嘹亮,低缓时声如游丝、如泣如诉,将岁月沉淀之美酣畅淋漓地展示于舞台,博得了各级领导专家们的好评,并得获在中央电视台第十一频道播放。

山东省戏剧创作室原主任邓晓川亲临现场,感受这个戏种的文化脉络及深沉婉转的韵味浓郁后,认为地域色彩与当地文化的元素加入其中,散发出了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剧种自身的生命活力,强烈唤醒了民众的情感共鸣。于是,欣然提笔写下了“鹧鸪声腔醉八仙,交口传唱数百年,梨园丛中独一秀,今逢盛世更红艳”。这一年,为纪念姜太公诞辰(农历八月初三)3143周年,剧团自编自演了十本连台本戏《太公传》,得到了台湾姜氏后裔邱正吉的好评,并对淄博市鹧鸪戏团提供经费支持并自荐为名誉团长,可谓骨灰级的发烧友。

为进一步做好全国稀有剧种“鹧鸪戏”保护传承工作,当地政府投入扶持资金,精选剧目连续三年在齐文化旅游节期间演出,并集资50万元更新了服装、道具,并筹建鹧鸪戏纪念馆、鹧鸪戏研究中心。

2006年,鹧鸪戏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又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淄博五音戏被并称为“姊妹剧”。 2013年,在民政部门和文化部门支持下,正式注册成立的淄博永昌鹧鸪戏演艺剧院,焕发出绽放异彩的勃勃生机,成为4年3次进京演出的民间小戏—— 2013年7月2日,赴北京长安大戏院,展演经典剧目《宝莲灯》;同年12月4日,又在梅兰芳大剧院顺利完成该剧目的专场演出。2016年12月24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来自淄博市永昌鹧鸪戏演艺剧院的5名演员,为全国观众演绎鹧鸪戏剧目《宝莲灯》片段,演出在央视进行直播。鹧鸪戏,这一朵来自乌河岸畔的原生态之花,终于在首都舞台上开枝散叶,成功定义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现今,在上河东、西两村交界处新建的鹧鸪戏剧院,紧邻乌河,舞台高大、广场宽阔,环境优雅,风景如画。同时剧团更新旧戏装,添置新道具,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传承鹧鸪戏,上河头村的人们没有把其紧紧攥在手里,而是期待更宏阔的绽放,他们在乌河岸边修建了一座图文并茂的影壁墙,向远近客人详细介绍鹧鸪戏,从而使得鹧鸪戏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这一座影壁墙的出现,其实就是一个邀请,邀请人们开始一段全新的品赏。

为配合展示鹧鸪戏的人文魅力,乌河河道顶数上河头段最洁净优美,两岸全部是用青砖新砌的旨在彰显齐风韶韵的古典护墙,河底清淤种植了芦苇,河边柳树成荫,村里的建筑物也粉刷一新,显一派古朴典雅。

说来,任何单一剧种的生态生态能量和社会普及力,均应具备“特色曲目、群众基础以及代表人物”三大条件。而鹧鸪戏,这个淄博地方特有的民间小戏,正以自己的方式寻求着突破与发展,期待着被注入更多的血液与能量,让此种带温度接地气的艺术,在有补于世道人心的同时,迸发出更强劲而持久的生命力和发展力。

“行不得也哥哥”——一嗓惊戏魂,一腔数百年,古老悠扬的音韵与乌河岸畔的气息相依,如一抹新绿,守望着历史,传承着希望,而上河头村的民众及所有喜爱鹧鸪戏的人们,精神生活中是不能没有那一声圆滑而哀婉、绵柔而幽扬、清脆而嘹响、质朴而深情的长长拖腔的。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