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我所知晓的白屋诗人吴芳吉 两度与清华擦肩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01 阅读数:人阅读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吴芳吉《赴成都纪行》手稿

□王逸虹

“白屋诗人”吴芳吉,号碧柳,祖籍江津德感坝,重庆十大文化名人之一。1896年,他出生在重庆杨柳街李家院。这个小院还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碧柳院。

那么,为什么人称吴芳吉为“白屋诗人”呢?因父亲在重庆做生意亏本,吴芳吉随母亲举家西迁白沙镇。据吴芳吉之子吴汉骧回忆:“(那时)我们家很穷,住在一个贫民窟。我的祖父觉得这个地方环境不好,就用石灰把门口刷白,用纸条写了‘白屋吴宅’。我父亲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后来就取名‘白屋吴生’……后来以诗出名,人称‘白屋诗人’。”

吴父把自家房屋刷白取名“白屋吴宅”,用意不言自明,即使生计维艰,也要恪守清白,这对年幼的吴芳吉影响至深。

偶读其诗集,我被彻底折服

我对吴芳吉的知晓,有些偶然。

1967年初春,我还在读中学,无意中闯入学校的一个阁楼。阁楼堆满了各色书籍,那都是学校图书馆没来得及焚烧处理的“毒草”。四顾无人,我急匆匆取了一本,一看是《白屋吴生诗稿》,是吴芳吉的诗集,翻开就读,竟然忘了时间,直到学校五声连响的吃饭钟声把我敲醒。我顺手把书插在腰间,书不厚,插在腰间不显眼,心想反正这书不久就会被烧掉。走到门口,思前想后,还是把书取出来还了回去。

可是,就那两个小时,少年的我已被吴芳吉彻底折服,他的代表作《婉容词》,我已差不多可以背得下来。

吴芳吉的女婿杨洪勋先生与我母亲是同事,同在江津白沙镇双槐树小学当老师,两家人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有一天,我看见杨洪勋先生迎面走来,就故意走过去,一边走一边轻声诵读《婉容词》:“天愁地暗,美洲在哪边?剩一身颠连,不如你守门的玉兔儿犬。残阳又晚,夫心不回转……”

杨洪勋先生猛然站住,没有说话,看了我许久,笑了笑。后来,以谈吴诗为由头,我与杨洪勋先生遂成忘年交。喜欢舞文弄墨的我,多受杨先生点拨,也因此对吴芳吉多了些深入的了解。

为争一口气,告别清华园

吴芳吉10岁考入黑石山上的聚奎小学,幸遇良师萧湘。萧湘曾留学日本,学识渊博,见吴芳吉天资聪颖,品格端谨,志向远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便着意培养。吴芳吉因一篇1400余字的课堂作文《读外交失败史书后》轰动县内外,被誉为神童。

1910年,吴芳吉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科学校,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吴芳吉顿时成为县邑学童之楷模。看着儿子即将远行,吴母心中有一件事情搁不下,刘朴在《吴芳吉传》中写道:吴芳吉年幼时,吴母做过一个梦——“母梦巨人谓曰:‘是儿年止二十八,其蚤取。’”就是说母亲梦见圣明之人对她说,这个孩子只能活到28岁,应当为他早一点娶亲冲喜。

事情也巧了。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来给吴芳吉提亲了。提亲的是白沙镇一户殷实人家,姓何,何老太爷见吴芳吉有留美资格,前途远大,便要将其女何树坤许配于他。何树坤长得秀丽端庄,知书识礼。

定亲之后,吴芳吉沿江而下,经重庆出三峡去北平。此时,在吴芳吉面前一片光明,前程辉煌。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似锦前程顷刻之间即遭毁弃。

那么,吴芳吉的美好前程是怎样被毁弃的呢?

清华园当时美国教员的势力很大。有美国教员学识粗鄙、素质低下,无理辱责因病缺考的川籍学生何鲁等人,引发清华园历史上第一次学潮。吴芳吉和吴宓等十人被选为学生代表。吴芳吉年龄最小,只有16岁,却是代表中最活跃者,除了参与统一行动外,还用横幅长条竹纸,仿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撰写了《讨校长檄》,署上自己姓名后张贴在学校食堂外墙之上多日。

校方下令立即复课,否则开除学籍,至于十名学生代表,立即开除,决不宽容。当时的教育总长得知此事,认为这些学生为从全国选拔的精英,不可随意毁弃,便与校方沟通协商。最后校方同意,只要这些学生代表承认错误,则可回校以“留校察看”身份继续学习。其他9人都先后认错写检讨返回学校,只有吴芳吉一人坚持认为自己无错,厉声说:“无罪而罚人,非法也。无罪而受人之鱼肉,又从而屈服之,非吾徒也!”

有同学私下劝他写一张认错书应付一下,吴芳吉慨然回答:“留洋事小,人格事大,前程事小,国格事大,我争的是人格、国格,屈子说‘虽九死其犹未悔’。做人要紧,留洋算得什么,就让它付之汪洋吧!”就此告别清华园。

盘缠用尽,帮人背纤拉滩回乡

吴芳吉回乡是一路坎坷。走到宜昌,盘缠用尽,幸得友人资助两块银圆,但是不够船资。吴芳吉决定步行回江津,买几双草鞋,备十几个锅盔,找一根打狗棍就上路了。

三峡两边都是悬崖绝壁,船上坐着好看,岸上走路艰难。吴芳吉走了几天,草鞋磨烂完了,锅盔也吃完了,才走到三峡的第一个峡口西陵峡,没办法只好到江边帮人背纤拉滩,纤夫拉纤要唱纤夫号子,诸如:脚蹬石头手扒沙,为儿为女把船拉……吴芳吉不会喊,只能自己吟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或“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虽然遭到船夫的讥笑,他也不在意。

历时五个月,历程三千里终于回到古镇白沙。此时的吴芳吉,面黄肌瘦,形容枯槁,乱发垂肩,周身襟襟片片,长满虮虱,身上别无长物,唯有那几本破书。

吴芳吉把事情缘由告诉父母,父母理解了他。但是,社会上的人是不是也理解他?不是的。“归至家,镇之人均耻之。”吴芳吉回家,镇上人都以他为耻辱。

知子莫若父。吴芳吉的父亲坚定地说:“事情要看长远,我儿现在是未变之龙蛇。”父亲的理解和信任,对处于困境中的吴芳吉,真是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的还有一人,就是端庄秀丽的何树坤姑娘,他的未婚妻。听说吴芳吉回来,树坤姑娘就希望能够见到他,可是父亲何老太爷另有打算,认为吴芳吉从此已经前程黯淡,便与吴家解除婚约。

何树坤得知后坚决不同意,寻死觅活,非吴芳吉不嫁。何老太爷怕女儿出事,只好又提出复婚,吴母道,“我家虽穷,但我儿不愁无妻,你们这样反反复复,如同儿戏,我们不能这样被戏耍,此事不须再提。”

何老太爷就对女儿说,吴家不同意复婚,怎么办?何树坤不死心,设法见到吴母哭诉,必欲为其儿媳,否则宁愿立即死掉。吴母为其真诚感动,终于答应这门婚事。吴芳吉得知,也极感动。

拒绝好友相邀,与清华再擦肩

1925年,吴宓主持清华研究院,作为老同学,他清楚吴芳吉的才学,便电邀吴芳吉去清华担任教授。对吴芳吉来说,这应该是一个人生的拐点。可是,吴芳吉说,我曾经被清华无理开除,怎能再返清华?坚决辞谢,另就西安西北大学之聘。

1927年,吴芳吉应张澜之邀,到成都大学任教。成都大学犹有原“尊经书院”之遗风,学生多穿长袍马褂,叼着两三尺长的叶子烟杆,或抱一个银光闪闪的水烟枪,老气横秋,目空一切。这些人未进大学前,就已经读了四书五经,自诩为学富五车的通人,讲起话来之乎者也,听起课来吹毛求疵,老师只要一讲不当,便一哄而起,长揖而去。什么意思?炒先生鱿鱼。

吴芳吉第一次去上课,见下面坐的学生有的比自己年纪还大,偏着脑袋有些不屑却又很专心地听他讲课。不屑是不相信吴芳吉的学问,专心的目的是要拈过拿错。吴芳吉泰然自若,侃侃而谈。一课既了,课堂鸦雀无声。震了。

从此,吴芳吉声名大噪,只要他上课,各系学生竞相旁听,座无虚席。不久,《白屋吴生诗稿》问世,时称“全川有井水饮处皆读吴诗”。

1930年,吴芳吉和吕子芳、沈懋德、彭用仪等教授相约创办了重庆大学,并出任中文预科主任。不久,时任江津县长的谷醒华再三邀请吴芳吉回乡出任江津中学校长。耿介的吴芳吉便以旧谊乡情两不可却为由,先辞却重庆大学薪资丰厚的教职,后又婉拒南开大学之聘,毅然回到江津。

“九一八”事变传到江津,吴芳吉连夜亲自打响校钟,把全校师生集合到操场,慷慨激昂地抨击日寇的入侵,并带队上街游行,声讨日寇暴行。

“一二八”事变爆发,吴芳吉更是激愤难已,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就要去上海抗日前线杀敌。江津县长谷醒华得知,连忙亲自带领几个学生沿江追赶,一直追到重庆一家小栈房才找到吴芳吉。大家苦苦劝说,经过反复思考,吴芳吉才放弃了独自从军念头。他以一腔爱国热情,奋笔疾书,写下《巴人歌》,歌颂抗日战士前仆后继的精神,激励更多的国人投入抗日救国的行列。

返回江津当晚,吴芳吉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慷慨激昂诵读《巴人歌》:“……君听取,君莫怪,我今正言告世界,千年古国托根深,假寐一时岂足害!好似血轮我周身,滴滴饶有生机在!……”

诵读未完,轰然倒地!因医治无效,吴芳吉于1932年5月9日在江津故居白屋与世长辞,时年36岁。

英年早逝的吴芳吉给我们留下600多首优秀的诗篇,其代表作《婉容词》被中国诗界誉为“几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的传世之作。

(作者系二级教授、文化部优秀专家、原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