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十年铸剑,四万字解读发展路径
2020年2月26号晚上,朋友突然传给我一个信息:2019年光启技术超材料业务盈利1.04亿元,2020年公司产能扩张11倍。当时我就十分诧异,什么样的需求能使一个公司在一年之内产能扩张那么大?
2015年光启借壳龙生股份上市时就引起我注意,但当时龙生股份的股价在爆炒中,所以也没有对它进行研究。
没想到5年时间过去了,光启由当初的超材料概念公司变成了有实实在在的产品落地和盈利,而它的市值却由最高的1500多亿跌到了只有160多亿。面对一个正在开启如计算机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级别的另一个新时代,我感到巨大的机会正在来临,就开始认真研究光启技术这个企业以及它的股票市场运行情况。
要真正懂得光启技术的业务,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超材料技术!
一、超材料技术——开启人类调制材料性能的新时代
超材料,不论是它的名称还是它涉及的技术,听起来都十分魔幻,超出普通人的想象。本文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如果还不能理解,只能自己百度了。
1.什么是超材料技术?
1968年,前苏联理论物理学家菲斯拉格首先提出了超材料的概念。一般文献中给出超材料的定义是“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
超材料的特征:具有新奇人工结构的复合材料;具有常规(或传统)材料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超常物理性质主要由新奇的人工结构决定;新奇的人工结构包括单元结构(人工原子和人工分子)和单元结构集合而成的复合结构两个层次。
举个简单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光射入水中折射路径如上图的左边所示,但研究发现如果水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都被调整为负值时,光射入水中的折射路径就如上图的右边所示。这种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都为负值的水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但通过人为地改变水的分子结构形式,就能使水具有天然水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这就被称为超材料。
通俗地说超材料是指通过人工改变或重新设计天然材料的微结构,使其具备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功能(如在声学方面、电学方面、磁学方面、光学方面等)的复合材料。
与以往的创新是根据自然界有什么材料,就制作什么样的产品不同,超材料完全是逆向思维,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制造具备特定性能的材料,真正做到"按需定制"。比如,如果客户要求材料具有电磁波隐身功能,生产商不是通过改进已有的隐身涂料来实现材料的隐身,而是通过算法设计,重新排布功能性材料的微结构单元,让材料本身具备隐身性能。
超材料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如电子工程、凝聚态物理、微波、光电子学、经典光学、材料科学、半导体科学以及纳米科技等,是全球最前沿的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研究课题。
2.超材料技术将使人类拥有海量的物质基因
近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而任何物质的内部结构都有丰富的层次。具体来说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剖开原子核,里面是质子和中子。而质和中子的内部是夸克,夸克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内部结构。
大自然改造物质的方式:大自然通过控制原子核层次,调整质子与中子的数量来生成新物质,比如说金的原子核包含79颗质子和118颗中子,如将质子数减少到47颗,中子数减少到61颗,大自然就可以将金原子变为银原子并改变其颜色。
人类改造物质的方式:科学家通过纳米层次上的人工设计,可以更加灵活地控制物质属性,比如说将纳米金颗粒加工为三角形,24K纯金就呈现为红色,进一步将其加工为五边形,24K纯金也可以呈现绿颜色。
超材料技术的核心就是,在大自然控制的层次以外,进行物质的人工操控,实现远超自然界物质的性能。
超材料技术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折射定律、反射定律,比如说它可以使电磁波往反向反射,也可以往指定方向反射。可以定制化的扭曲空间,使无数不可能成为可能。
自然界目前只有有限的118种化学元素,而人类已经创建了多达500亿种微结构的人造物质基因库,未来人类能够使用海量的物质基因,用超材料编码实现全新的未来装备。通过人造物质创造飞机、舰船、汽车以及机器人,并随心所欲地定制未来的美好产品和生活。
3.超材料的应用方向
具体来说,目前超材料的研究有两大方向。
(1)电磁超材料
电磁超材料是目前超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它将使人类继利用半导体自由调控电子传输之后,首次具备了自由调控电磁波的能力。这对未来的新一代通信、光电子/微电子、先进制造产业以及隐身、探测、核磁、强磁场、太阳能及微波能利用等技术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隐身衣就是电磁超材料迄今为止研究最为集中的方向,其重要应用价值大家不言自明。
“电磁黑洞”是一种能够全向捕捉电磁波的电磁超材料,能引导电磁波在壳层内螺旋式地行进,直至被有耗内核完全吸收,使基于引力场的黑洞很难在实验室里模拟和验证的难题迎刃而解。这一现象的发现,不仅将为太阳能利用技术增加新的途径,产生全新的光热太阳能电池,还能应用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大幅度提高红外信号探测能力,因而在飞机、导弹、舰船、卫星等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
慢波结构是一种能使电磁波减速甚至停止的电磁超材料,不仅可应用于太阳能发电、高分辨红外热成像技术,还可应用于光缓存和深亚波长光波导,极大增强非线性效应,促进光电技术的发展。
超材料透镜是一种可实现高定向性辐射的电磁超材料,可用于制造先进的透镜天线、新型龙伯透镜、小型化相控阵天线、超分辨率成像系统等。
(2)常规材料的超材料
如将超材料设计思想应用于常规材料,比如说超导材料、石墨烯、碳纤维、钛合金,甚至钢、铁、陶瓷等常规材料,可在显著提高常规材料综合性能的同时,还大幅度减少稀缺元素用量,为提升传统材料产业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例如,常规软磁与硬磁材料按特定的空间排布方式复合、普通碳钢与高硬度陶瓷或其他高硬度材料按特定的空间排布方式复合,可在不使用钕、铬、镍等稀缺金属的情况下,使磁性材料的磁能级成倍提高,而耐磨钢的耐磨性与强韧性矛盾得到很好解决。
4.各国对超材料的重视
超材料自诞生以来受到了各国政府和尖端技术研究机构的广泛重视,是目前国际上最热门的新兴技术之一,并被率先探索应用于国防工业领域以提升尖端军品的关键性能。
我国也高度重视超材料技术的发展,在863 计划、97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材料重大专项等项目中均对超材料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2020年3月3日科技部等5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给予长期支持。其中涉及的“重点基础材料、先进电子材料、结构与功能材料”等重大领域,都涉及到超材料。
二、刘若鹏博士和他的创业团队
1.少年学霸
刘若鹏出生于1983年6月,陕西西安人。1992年,9岁的刘若鹏追随父母来到深圳。在深圳景贝小学毕业后升入深圳翠园中学读初中。
翠园中学只是深圳第二档次的中学,只有重点班才开竞赛类课程。刘若鹏不是重点班的学生,他就拿了个断一条腿的凳子坐在垃圾桶旁边听课,终于算是“进了”竞赛班。最终蹭课的刘若鹏获得了化学竞赛全国一等奖、物理竞赛省一等奖、数学竞赛全国二等奖等成绩。
初中毕业后刘若鹏考入了深圳重点之重点的深圳中学。在高中期间,刘若鹏除了获得数理化竞赛众多奖项外,还成为了一个专攻物理难题的小组的带头人,小组里的天才同学们每周都会各自找出一些比较难的物理问题去思考解题办法,这是一个共享知识的过程。
2002年刘若鹏高中毕业时没有参加高考就被保送到浙江大学,通过考试选拔又进入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在这所学院里,前两年不分专业,数理化、天文、地理什么都学,但是课程难度很高。后两年则完全放开,学生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刘若鹏接触到了超材料。
但在2002年,超材料作为一个学科出现还不到3年。这个学科的创始人之一、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大卫·史密斯在2000年才刚刚做出第一块超材料,甚至有半数以上的学界大腕认为这是伪科学。
2.在美国杜克大学与“隐身衣”
2006年,刘若鹏完成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荣誉培养计划,毕业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随后赴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硕博连读,从事超材料领域研究。他的导师正是超材料创始人之一的大卫·史密斯教授。
建于1838年的杜克大学是美国南部地区最好的大学,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刘若鹏在那里要待到2010年拿完博士学位。但在2009年和刘若鹏一群人搞了一项发明,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论文与超材料和令人无限遐想的隐身衣有关。
刘若鹏曾经这样介绍当时的研究结果:他们设计的“隐形衣”外形如同一条黄色的浴巾,50.8厘米长,10厘米宽,高不足2.5厘米,由数以千计的类似人造玻璃纤维的“超材料”组成,其原理就是让微波“转向”。他说,与光和雷达波一样,微波探测到物体的原理是物体阻挡了微波通过的途径,使其产生阴影,从而“显形”。而他们新研制出的隐形材料可以引导微波“转向”,避开仪器探测,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刘若鹏还说,目前的“隐形衣”只限于微波段,并不是人们想像中的让人“视若无物”,如何推广到光波段,在肉眼可见光内达到隐形效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这篇论文和发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那时全美的哈利波特粉丝都疯狂了,迷恋这个由魔法和法师组成的世界的哈利波特粉丝们都能明白隐身衣意味着什么。
当时就连刘若鹏本人都觉得隐身衣略显恐怖。而在同一领域进行研究的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爵士预期,军方可望在5年内利用这种技术,来避免船舰和坦克被雷达的微波探测系统发现行踪。
3.结识创业团队成员
刘若鹏在杜克大学另一个重大收获,就是结识了一群与他同样有着学霸经历的同学,其中一些同学日后成为他创业团队的成员。这些同学分别是:
季春霖,杜克大学统计系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贝叶斯模型、科学计算和机器学习等,研究涉及超材料、无线通信、网络数据分析等多个交叉学科。
赵治亚,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他的研究领域为半导体量子点红外检测器、超材料的制备与封装等。
栾琳,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光电子专业博士,研究领域主要为高灵敏度平面光传感器、微流控生物医学芯片、薄膜超高速光电检测器、平面集成光系统等。
张洋洋,英国牛津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他的研究领域主要为通信系统,多入多出(MIMO)通信系统、协作通信与认知无线电、无线网络资源优化分配等。
包括刘若鹏博士在内的5位博士学业涉及的众多学科领域,都是超材料研究需要涉及的领域。他们组成的团队可以说是那个时候全球超材料研究最前沿、最有实力的团队。
刘若鹏博士曾感慨的说过:“我们在进入超材料领域时,连‘超材料’这个名字都没有,即使在美国,它都是最新、最前沿的领域;而我们这几个人就是这个领域的先驱。”“如果我们带着成果回国,那么中国在这个高精尖领域,不但不输于发达国家,还具有先发优势。”
4.创建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2010年刘若鹏博士和他的团队成员陆续回到中国,落户深圳,2010年7月13日组建成立民营非企业性质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研究院之所以选择“光启”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并以此励志为中华科技复兴而奋斗。
为什么一定要建立这个研究院?刘若鹏博士曾解释说:从光启在超材料技术的发展阶段上看,前期必须依托研究院来生存,因为超材料涉及到很多前沿技术的研究,而且这些前沿技术里有很多是基础研究工作。通过这个科技研发平台,光启在潜心做研究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政策、经费支持,使我们的事业在技术成果获得市场回报前,不会“夭折”在摇篮里。其实,这类新型科研机构深圳有不少,是很多高科技企业得以孵化的“保育箱”,也是深圳市发展前沿基础技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个创举。
研究院成立后,在获得省、市、区各级政府的投入的同时,还获得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原院长冯冠平、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迈瑞医疗前任董事长徐航的三千万人民币的风投。据说当时总共获得了约1亿元的各方面支持资金,研究院也很快站稳了脚跟。
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短短两年,这个原来只有5个人的研发团队,发展成为拥有近300人的顶尖研究机构,以平均每周申请25项专利的速度,占全球相关专利的85%,悄然成为世界超材料领域的引领者。
2011年12月20日,由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牵头组建的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这是深圳四大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依托该实验室又建立了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3个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并建立光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确保了源头创新技术的持续开发能力,同时也打通了从超材料源头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
2012年4月,光启高性能计算中心启用,这是全球首个超材料高性能计算中心。该中心拥有计算能力可达700万亿次/秒的超级计算机集群和上亿种微结构的全球首个超材料人造微结构数据库,极大缩短了基底材料的自研周期。
2012年7月13日光启成立两周年,全球第一条超材料中试线--光启超材料中试线在深圳投产运营,这条生产线集研发、生产于一体,覆盖功能材料开发、验证、试产量产全流程,并配备能满足高性能、高标准军用复合超材料的全套精密设备,率先实现超材料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制备。由于工业级批产工艺,超材料规模化生产和质量得到有效控制,良率由最初的5%-10%提高到90%以上,相比于手工制作,成本降低了近百倍,实现超材料产品的产业化。这意味着,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次实现了超材料规模化生产。
2016年10月,光启作为全国电磁超材料技术及制品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单位领衔起草的全球第一份超材料领域国家标准《电磁超材料术语》正式实施,打破了欧美发达国家对前沿科技的技术和标准垄断,奠定了我国在超材料技术研究和标准转化上的国际领先地位。
2010年刘若鹏的创业团队成为广东首批引进的12个海外创新科研团队之一,随后又被深圳市政府选为2010年深圳十大自主创新工程,并列入深圳市“十二五”计划重点支持的科研平台机构。
2017年9月21日,刘若鹏荣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2016年度市长奖。该奖为深圳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年仅33岁的刘若鹏成为该奖开评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同时,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及光启集团下属企业共同完成的机载超材料共形卫星通信天线项目也获得了科技进步(技术开发类)二等奖。
中央电视台2018年拍摄的【大国重器】记录片第二季第八集“创新体系”中介绍了光启公司。
2019年10月1日,刘若鹏受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
2020年1月,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深圳光启技术作为尖端技术创新先锋企业,申报的《超材料低频宽频吸波结构件研发及应用》摘得“2018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光启于2017年2月完成非公开股票的发行,并在2017年12月完成了尖端装备企业深圳光启尖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注入。经过三年的建设,公司主营业务已从传统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转型成为超材料尖端装备的研制与生产。
目前,光启的主要业务为:新一代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穿戴式智能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各类汽车座椅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本文第三节主要叙述超材料的应用前景,第四节主要叙述光启的超材料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至于公司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业务已经不构成公司的主营业务,并且将来有剥离出公司的可能,本文不再涉及这方面的业务。
三、超材料的应用前景
向市场开放制作超材料的基材——高性能电磁材料
前面说过,电磁超材料是目前超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它将使人类继利用半导体自由调控电子传输之后,首次具备了自由调控电磁波的能力。这对未来的新一代通信、光电子/微电子、先进制造产业以及隐身、探测、核磁、强磁场、太阳能及微波能利用等技术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要获得极致功能的电磁超材料,首先需要稳定、高性能的电磁材料作为基材。就像再优秀的能工巧匠,也需要质坚纹美的材料,才能制作出上乘之作一样。
光启在超材料初步量产的时候,为了扩大产量,需要大量的满足要求的基材。为了寻找适合的基材,光启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在国内寻找不下十家供应商,其中不乏国内做电磁材料的龙头企业和科研所,但材料性能总是不达标,要么无法通过高温测试,要么介电损耗过高,要么产品孔隙率太多等。而高性能电磁材料,由于在国防尖端装备等涉及国家及公共安全的敏感行业有广泛应用,根据瓦森纳协议,发达国家对向中国出售此类材料有极其严苛的限制。
为突破这项国外封锁的技术,2016年元月1日,光启决定自己研发高性能电磁材料。经过团队前后历时近四年的奋斗,终于研发成功,并以战国时“战神”白起给予命名。
“白起”电磁材料具有可调制性、稳定性好等优势,适用于产品的多元化设计,可满足对产品的高性能、多功能等一体化需求。光启机载超材料产品的设计师表示:“白起”电磁材料彻底解放了复杂超材料产品设计的边界,就好像给了画家一张无限大的画布可以随意施展,让最终产品的极端技术指标得以实现。
如今,该电磁材料已经实现批产,可应用于我国先进航空装备的通讯系统,国防尖端装备等领域的电子设计、吸波透波及反雷达等高性能需求产品上。据了解,应用了“白起”系列高性能电磁材料的我国某先进航空装备的超材料机载共形天线增益性能提升了近30%,产品尺寸缩减了40%、通信覆盖范围扩大了50%。
为了更好的推动电子和通讯行业发展,光启在2019年10月8日正式宣布向同行开放核心材料库。作为超材料的基础原材料,此前“白起”等系列高性能电磁材料只供光启使用,现对外开放,表明光启将为射频芯片、射频天线、高速电路、雷达阵列、5G通信等提供与之契合的高性能电磁基底材料,推动现代电子工业发展壮大。
随着5G时代的来临,对电子元器件尺寸要求更小、工作功率要求更大,由此带来严重的电磁干扰将影响设备和器件的工作稳定性,高性能电磁吸波屏蔽材料能够解决通讯行业和电子产品所面临的电磁兼容问题,如5G通讯基站、大型设备电机电箱等都会用到大量吸波屏蔽材料。未来五年5G基站总需求数将达到近800万个,仅以5G通讯基站来估算,预计投资额将达到1400亿元,将催生高性能电磁材料的旺盛需求。
此外,在汽车、消费电子、家电、机械、风电、医疗等多个领域,高性能电磁材料应用广阔,市场需求量巨大。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电磁材料市场规模达到了400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全球电磁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516亿美元。
随着光启电磁材料量产,产品价格将逐步降低,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巨大需求空间一定会得到释放。在该信息公布之日,光启技术的股价在7个交易日上涨将近50%,可见市场对它的期待之高。
对于超材料的未来发展空间,刘若鹏曾说:“超材料产业就像30年前的半导体产业。只需根据客户需求,逆向设计,从人造微结构中挑出几个或上千个,就可创造出一种实现超越电磁响应极限的功能材料,你可以想象这里面有多大的应用空间。”
四、光启超材料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光启借壳龙生上市时募集近70亿资金,按原来的募资计划是全部投入超材料在民用领域的应用的,但在2019年4月份又全部终止了民用计划,改为军用(这个过程在后面再叙述)。但这不妨碍它在民用领域开拓一些小规模的应用。
1. 用造飞机的技术研制智能头盔
2018年12月19日,光启与上海保安服务公司签订了《智能头盔采购合同》。合同约定上海保安向光启超材料采购一批超材料智能头盔,合同总价款人民币1600万元。
这款集能源系统、热控设计、AR技术、超级计算及通信功能于一体单兵AI装备,采用了超材料技术,在装载了电池、通信、AR显示、AI计算等模块后,总重量不超过1200克,其中盔壳重量只有不到180克,相当于传统头盔盔壳重量的1/4~1/3。
虽然头盔重量极轻,但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吸能材料结构,具备难以想象的强度和韧性。曾担任过空军某部副参谋长,参与过我国最新型飞机的科研试飞的光启智能头盔产品总体体验师李斌在发布会现场对智能头盔进行了多项残酷试验:壮汉用棒子猛击头盔、用脚踩护目镜、车轮碾压护目镜、高速粒子冲击盔体,头盔均完好无损。
此外,该头盔的护目镜还首创全天候AR作战模式的光学综合设计,使得白天强光下使用者看得见AR屏幕,夜晚暗光下使用者通过护目镜看得清楚周围环境,成功解决了当前AR眼镜无法在户外全天候应用的难题。
该头盔具有前所未有的全智能实战性,能够实时自动人脸识别,5米外秒级响应识别“黑白名单”人员、车辆、证件,并具备语音翻译、实时直播、前后台互动、大规模协同作战等功能。
该头盔在重庆、上海等地投入使用以来,累计识别近200万人次,化解风险近300起。平均每识别一万人次就能发现两次风险隐患并当场处置。
该头盔经过一年的使用后,光启于2019年11月在上海发布新一代智能头盔,新头盔在保留原头盔功能的基础上,还基于光启超材料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运用移动终端与云平台协同等新一代技术,提高了更高的效率。
2020年1月在深圳召开的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上,光启董事长刘若鹏博士曾这样形容该头盔:“研制这款头盔的难度不亚于造一架飞机。”
2.智能头盔N901
光启利用光电覆盖技术,推出了一款智能头盔简化版的智能头盔N901。该头盔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佩戴者一眼扫过去就可以辨别5米开外人群中每个人的体温状况,为在车站、地铁、商场等人流量密集的区域提供能够快速有效检验体温的工具。
但就这么一个目标明确、功能单一的头盔,一般来说在保证功能有效的前提下,其他方面能够达到满足基本使用要求就行了,但光启偏偏不是这样做的。根据报道,该款头盔除了上述特有功能以外,还有如下特点:
(1)采用航空级别材料做骨架,既能抗打击重量又很轻,整个头盔重量不足1200克。
(2)精确计算头盔的各个零部件的位置和重量,确保头盔的平衡点在人的头顶部,这样头盔戴起来就不容易偏。
(3)头盔内部采用航空级散热技术和能控技术,即使头盔外表温度达到100度,头盔佩戴者也不会感到热。
(4)采用航空级护目镜,可以防飞沫、防感染外,还可以防刮花、防雾、防指纹,即便汽车碾压也不会损坏变形。
(5)该头盔还具有人工智能功能,能自动识别人员和车辆的各方面信息,还可以接收平台发出的指令。
(6)连头盔中最不起眼的插扣,经过上千种的比较以后,最后选择德国的产品。
从这一个简单的案例中反映了公司的做事风格,那就是做什么事都要力争做到尽善尽美,做到最高档次。但由此也带来了高成本和高售价问题。该智能头盔每一只的零售价达到23,000元。
照我的理解,做事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在中低端领域不一定很合适,因为中低端领域更讲究的是性价比。但在高端的科技创新领域,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最好的案例就是苹果的智能手机。
所以光启这个头盔销量不一定会很大,但会占据中国最高端的需求,而且毛利率会很高,与那些毛利率只有百分之十几的普通头盔相比,它的盈利能力并不小。
根据报道,该头盔已经应用于高速路口、医院、机场、地铁、公园、商场、写字楼等人流密集的场景。光启已与湖北、四川、重庆、湖南、江西、江苏、陕西、云南、北京、上海、浙江、黑龙江、安徽、广东等地签订头盔的销售合同,也获得了来自意大利、阿联酋、迪拜、科威特、卡塔尔、埃及、阿尔及利亚、捷克、保加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世界多个国家订单。
3. 新一代城市核心区域智能化解决方案
这是光启集团在其官方网站【光启 未来即现在】上推出的。
据该网站介绍,新一代城市核心区域智能化解决方案是一种专门针对人流密度大场景开放,安全维稳要求高,管控难度大的区域防控解决方案,可广泛应用于大型枢纽及周边大型商圈及周边,人流密集的步行街,景区,政府机关,会议中心等城市核心区域。
新一代城市核心区域智能化解决方案主要由光电雷达前端(挂杆式固定头端)、智能头盔(移动头端),以高性能海量目标追踪引擎专用后台组成。供给方案是尖端金融雷达最终技术在智能安防领域应用的先进大数据智能作战。技术光启的前端产品和后台引擎均是自主创新的原创成果,采用了先进的雷达追踪算法、高并发智能计算、光电感知、光学设计等核心技术。
目前还没有见到该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报道。
4.光启集团除超材料之外的其他探索项目
光启体系中除了超材料业务以外,还有深度空间探索、钢铁侠式的飞行包、转子发动机等极端前沿的探索性项目。在香港上市的光启科学就是专门做深度空间探索业务的。由于该项业务还未能做起来,所以光启科学的股价很低,市值只有十多亿港币。
五、光启借壳龙生上市——并不是为了圈钱和套利
从2015年3月开始,龙生股份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完成光启借壳上市。上市过程颇为曲折复杂,这里不做细述,只说几个关键点。
1.光启借壳龙生上市
2017年2月10日,龙生股份完成非公开增发募集资金68.94亿元,新增股份正式上市。2017年6月份,龙生股份正式更名为光启技术,光启借壳上市完成。
在光启借壳上市前,俞龙生、郑玉英合计持有龙生股份43.53%的股权,为控股股东及实控人。在光启借壳上市后,同为刘若鹏博士控制的达孜映邦和光启空间合计持有本公司45.92%的股权,认购总金额为41.5亿元,刘若鹏成为公司新的实际控制人。
光启空间为在香港上市的光启科技的孙公司,持有光启技术3.32%的股份。
A股另一家上市公司鹏欣资源(600490)的子公司达孜鹏欣也参与认购1.05亿股,占发行后龙生股份总股本的8.30%,认购总金额为7.5亿元。其实际控制人姜照柏、姜雷兄弟在重组停牌前的3月25日与龙生股份股东俞龙生、郑玉英、俞赟、俞静之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二人以7.84亿元受让上述4人持有的龙生股份非公开发行前合计21.95%的股份。
重组期间市场对龙生股份进行了疯狂的炒作,从2015年3月26号到6月2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公司的股价上涨了16倍(如果按募股后的股份计算,市值则达到1500亿元以上)。
2.被低估的超材料研发经营团队和专利价值
这次光启借壳龙生上市,光启集团实打实的花了41.5亿元的资金才获得了重组后光启技术的43.53%的股份(主要资金来源为向银行贷款),取得了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但光启集团付出的买壳成本还远不止这些。
2017年2月13日重组股份上市后,光启集团还按约定将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的研发经营团队全部进入上市公司,光启集团在超材料及相关业务方面所获得的所有专利,在专利期限内的使用权和收益权都归上市公司所有,光启集团不能再从事超材料有关的业务。
这支超材料的研发经营团队以及专利的价值,在重组的时候并没有做专门的评估,但我们可以从重组时的公开文件看到它的状况。
根据当时公布的资料,自2010年光启创建团队建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起,经过5年的发展,光启集团相关成员单位已成为了我国乃至全球超材料领域的代表性领军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申请了2,900余件超材料相关专利,超过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80%,并建立有1个国家级超材料重点实验室、2 个省级超材料工程及重点实验室、6个市级超材料工程实验室和6个市级超材料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接了包括国家首个新材料领域的863项目、国家发改委新材料专项、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核心攻关项目、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批高端电子信息专项在内的多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大专项研发任务,形成了从超材料超级计算设计、超材料关键工艺制备到超材料先进测试一整套完整的超材料产品研发体系,具备了设计制备上亿种复杂微结构超材料的能力。本次募投项目所依托的源头技术均已在光启集团其他超材料相关业务上进行过技术衍生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受到各个领域终端用户的认可,属于符合产业化条件的成熟技术。
在高科技领域,最有价值的不是厂房和设备这些固定资产,而是研发团队和技术专利。2014年谷歌以4.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国DeepMind公司,当时该公司只有人工智能打游戏方面的技术,谷歌之所以愿意花相当于人民币30多亿元的代价收购一个小小的还不能盈利的游戏公司,为的是该公司的12名深度算法人才。后来该公司成了谷歌人工智能主要部门,其最有名的成果就是2016年3月份围棋人机大战中战胜韩国李世石的“阿尔法狗”。
我认为光启集团的这支超材料研发经营团队以及在超材料方面的专利的价值,应该远超过光启集团借壳上市的资金价值。
3.最初的募资项目投资前景并不完全明朗
光启借壳龙生上市募集的68.94亿元资金,主要用于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产业化和新建研发中心项目,后来募资项目经过两次变更,最后确定为顺德产业基地项目、沈阳光启尖端装备产业园、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研发中心建设三个项目。
这次募集资金所投资的项目,有三大特点:
(1)本次募集的资金只有4.46亿元用于收购光启尖端(这个后面再叙述),主要的募投项目并不包括光启集团的资产,光启集团并没有玩将募投资金高溢价收购自己资产的把戏,直到2018年年底,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仍然有59.9亿元。
(2)募投资金所投资的项目完全是重新建的(至少到目前已经看到的项目),没有发生高溢价收购涉嫌利益输送的情况。
(3)最重要的是当时确定的募资项目投资前景并不完全明朗,“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处于基础技术研发迭代和样品测试、优化阶段,刘若鹏博士及其下属单位尚未对其进行过产业化投资和运营。”
实际上实现超材料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即从0~1的真正转折点应该在2019年,也就是“白起”电磁基材能够量产时。
在超材料生产产业化还没有完全有把握的情况下,参与增发的股东就敢投入70亿元参与其中,真是佩服他们的勇气。
4. 低价收购光启尖端
按照约定,光启募资项目主要投资于超材料在民品方面的应用。为了完善超材料应用布局,2017年9月份公司启动收购专门从事超材料在军工领域应用的光启尖端。
这次收购引起市场一定的非议,主要原因是:(1)这次收购对象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名下的另一个公司,属于同一控制人之下的企业并购,本身就容易引起非议。(2)光启尖端的净资产为0.74亿元,收购采取收益法进行评估,给出的收购价格为4.46亿元,资产溢价5倍。
但仔细分析这次收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们首先看收购报告书对光启尖端的描述。
“标的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超材料前沿技术研发和军用超材料方案提供及产品生产,研发实力突出、技术先进、产品竞争优势显著。2012年起,光启尖端就与各大军工集团开展业务合作,为其提供技术研发及产品生产,可以增强装备隐身能力、提高装备天线探测距离、提升装备电子对抗能力和降低电磁干扰影响,展现出了跨代的技术领先优势,在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电子装备等高精尖装备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为推动超材料技术在新一代武器装备上的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截至本报告书签署之日,标的公司及其子公司共拥有154项专利权,包括84项发明专利(其中包含1项国防专利),70项实用新型专利。
截至本报告书出具之日,光启尖端主要承担了空军、海军等各军种国防装备的军品任务,涉及飞机、舰艇等,主要针对包括超材料XX结构、超材料高性能XXX、超材料XXX天线等开展研发、制造和交付。”
收购报告书还极为罕见的公布了光启尖端当时正在从事的军工方面的研制任务清单。
上表中第四项“XX 蒙皮”应该是用于歼20战机的超材料隐身薄膜。
总之,光启尖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品领域高尖端产品供应商。
截至2017年一季度,光启尖端正在从事的军工在研项目有30个,2015年研发收入0.63亿元,2016年研发收入0.60亿元。前面我们说过,在军工领域只有研发通过了,才可能有产品订单。大量的研发项目为光启尖端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光启尖端承诺2018年至2020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100万元、4400万元、4800万元。3年的平均利润为4433万元。按照4.46亿元的收购价格计算,收购市盈率只有10倍。比起军工领域动辄20~30倍的收购市盈率,以及上百倍的二级市场市盈率,光启集团给出的收购市盈率是极其低的。
从实际结果看,2018年光启尖端的净利润为5517万元,2019年为7356万元,均远超承诺数据。
更为重要的是真正打开超材料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大门的是光启尖端,并使光启真正有了在二级市场的投资价值。这个在下面的关于募资项目分析中再详叙。
总之,通过分析光启真金白银投巨资借壳上市、不通过募资项目牟利、无偿注入超材料研发经营团队和专利、以及以几乎相当于白菜的价格收购光启尖端的过程,可以看出光启集团进入资本市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圈钱以及资产变现,真正是为了借助资本市场募资进行超材料在民用领域和军用领域的产业化应用。至于它的市值在上市前后的大幅波动,完全是由于市场一开始就给予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造成的。
六、柳暗花明的募资项目
光启的募资项目落实过程颇为曲折,但最终的项目最有光明的前景。
1.最初的募资项目及实施地
根据2015年3月31日龙生股份公布的重组预案,公司拟募资72亿元进行超材料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具体项目为: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产业化项目57.6亿元;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14.4亿元。项目实施地为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
项目的主要方向是超材料在民用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尽管后来公司在超材料的应用方向上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为了让大家体会一下光启描述的超材料在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空间,我还是把当时的文件简单摘录如下。
(1)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简单描述
生产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智能装备的普及应用是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的必要前提。智能装备的主要特征在于装备本身即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能力,可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做出自主判断,而传统非智能装备通常仅能根据预设自动化程序的指令运转,对超出程序预设范围的环境变化无法做出应变。因此,环境刺激感知和分析决策功能是构成智能装备的基本要素,如何将该等功能集成在装备上并使相关元件融合协作充分发挥效能是实现装备智能化的关键。
超材料技术针对智能结构拟实现的功能(结构支撑、力感应变、电磁感应等),从材料微结构着手设计充分适合该等功能发挥的物理特性(轻质、高强度、良好的力感应性和电磁波透波性等),从而使材料满足作为集成化智能结构载体的要求。
附:关于超材料智能结构产业发展现状详见公司2015年9月17日的【龙生股份: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反馈意见之回复】33—41页。
(2)具体应用方向
当时的募资报告给出了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两个具体应用方向。
① 地面行进装备超材料智能结构:采用超材料智能结构打造的具有智能功能的轻质化、高强度行进装备结构,可应用于各类汽车、轨道交通装备以及其他新型地面行进装备,其代表性的智能功能包括装备结构缺陷自检测、自诊断、风险预警及高速数据传输、精确感知等,是能有效提高地面行进装备智能化水平、节能性和安全性的创新尖端技术产品。
② 可穿戴式超材料智能结构:利用超材料等尖端技术研制的可穿戴式智能结构,可在有效保护人体的同时,大幅增强使用者的动作机能(如行进、跳跃、负重等)、环境感知能力(如红外辐射、地质振动、电磁干扰等)、互联协同能力(如大数据分享、高速信息传输等)及生命系统管理能力(如健康状态监测、自主应急救助等)。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警用、反恐、安防、应急救援、野外作业(森林、边防、地质)、建筑、消防、娱乐体验等领域。
(3)注入研发和经营团队
为保证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刘若鹏博士控制的相关单位将通过独家无偿许可的方式将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相关专利及专有技术注入项目中,相关研发及经营团队与机构等也将全部进入该项目。
(4)研发中心建设
新建的研发中心集科研、开发、检测、信息功能、新产品试制于一体,作为公司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业务的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共建平台,承担基础技术创新改进、产业化产品设计试制、新产品测试检验等核心技术产业化方面的任务,并兼具人才培养、产学研战略合作、共性技术交流与研发等职能。
为保障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刘若鹏博士下属相关单位将独家授权研发中心无偿使用与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相关的专利及专有技术,并将相关领域的研发、经营团队及机构全部注入研发中心,以协助公司建立进军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业务领域的基础。
(5)募资项目的土地和厂房
两个项目将租赁光启集团旗下位于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的5万平方米的土地以及坐落于该土地上15万平方米的房屋建筑物;租赁期限为二十年;租金确定方式为光启集团按照其土地、建筑物的折旧、摊销加上租赁产生的合理税费确定,光启集团不通过该等关联交易获得利润。
公司计划2015年9月1日启动募资项目的地质勘查工作,2018年2月12日完成厂房的竣工验收.但公司在2015年9月份才获得该预定项目实施地的土地使用权,而政府负责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到2018年底才有可能完成,在此之前根本不可能进行厂房的建设。
2.主体项目的实施地由深圳变更到河北保定
由于深圳的募资项目迟迟未能动工,2018年3月份公司公告将募资项目中的主体项目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产业化项目实施地变更到保定市徐水经济开发区。项目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具体见下表。
2019年3月6日,保定徐水项目举行开工典礼。
3.横空出世的新一代隐身技术智能制造基地项目
就在市场认为光启投资50亿元的超材料产业化保定徐水项目已经板上钉钉的时,2019年4月23日晚,公司突然发公告终止保定徐水项目,转而投资位于广东顺德的新一代隐身技术智能制造基地和沈阳光启尖端装备产业园。
对于这个横空出世的顺德项目的原因,公司解释如下:
“2017年底,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以军用超材料为主营业务的深圳光启尖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启尖端)的100%股权。
鉴于公司超材料军品业务发展快速且公司现有超材料尖端装备产能不足,公司认为现阶段应优先重点发展超材料尖端装备业务,以响应国家强军号召。因此,公司从审慎投资的角度考虑,拟终止原产业化项目,扩大和提升公司超材料尖端装备的产能,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水平,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维护公司及股东利益。”
“本项目建设,将帮助公司在超材料尖端装备领域形成大规模、批量化的超材料产品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相关先进技术、工艺的研发实力,是对公司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
根据公司当时提供的资料,顺德项目分两期施工,前后6年,盈利水平也不高,销售收入预计16.3亿元,净利润预计4.1亿元,含施工期投资回收期10.5年。
但公司在2020年2月26日发布的【公司2019年业绩快报】中是这么描述顺德项目的:“报告期内,顺德基地已完成前期的报建报批,厂房已完成±0基础施工,一期生产检测区域计划在2020年12月投入使用,投产后可以实现超材料军工产品年产能超过40000公斤。”也就是说顺德项目一期工程将在今年底投产,产能将是2019年的10倍。
顺德项目一期工程原计划三年的工期,现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面就要完成,可见军方对公司的产品的需求是多么的急切。
沈阳项目也是用于生产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由于项目较小,影响不大,就不说了。
4.什么是新一代隐身技术?
市场上很少有关于光启新一代隐身技术和顺德项目的报道。光启有一个官方网站(网名【光启 未来即现在】),里面有一些关于“新一代隐身技术”的资料。该网站对新一代隐身技术整体报道为:“光启新一代隐身技术既解决了射频系统的探测与隐身之间的矛盾,也解决了传统涂料隐身维护困难的问题,让隐身装备的隐身性提升10~100倍,重量降低50%,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降低50%,大幅提升了装备的隐身性能和对抗能力。”
在2018年11月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光启发布集隐身、传感、结构承载于一体的新一代隐身技术。光启超材料863项目首席专家、光启联合创始人赵治亚表示,新一代隐身技术既能精准屏蔽多频段雷达探测,又能保证正常通信;同时不必因涂层磨损和腐蚀,频繁返航维护;隐身性提升近百倍,重量和成本却大幅下降,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水平。
除了这些资料外,网上很难再查到关于“新一代隐身技术”的信息。本人不是军工迷,也不想做过多的发挥。
5.为什么光启会决然更改募集项目投向?
光启将近70亿的募资中有50亿是投向超材料民用产业化方向,经过一年多的折腾,最终在保定徐水落实了项目实施地,而且已经举行了动工奠基仪式,也投入了0.53亿元的资金。促使公司最终决定放弃该项目(公告用语是“终止”而不是“中止”),除了国防军工的急迫需求,以及军品项目有更好的保障性外,还与源头创新技术推广应用途径有关。
刘若鹏博士曾解释说:“几乎所有的前沿技术,它的发展应用都有一个规律,从实验室诞生,在军工领域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然后广泛应用到民用领域,实现普及。芯片、半导体、激光、通信这些高科技无一不是沿着这样的路径发展。如果没有军民融合的体系去牵引,科学家的一个科学创意,就无法以极短的周期实现工程转化,更无法加速大规模的民用过程,也就无法真正地影响各行各业,给生产力带来变革。现在飞速发展的汽车工业、飞机工业、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无一不是军民融合的产物。”
先军工后民用,这方面的案例也太多了,就不列举了。
超材料在民用产业化方面,我估计光启会改变原来的思路,不再自己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有可能采取与各行业的领袖企业合作的方式。这是因为超材料技术本身是一种赋能技术,各行各业都有应用需求。光启的超材料经过军工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以后,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也有了众多的实际应用案例,这时再跟各行业的领袖企业合作,搭建超材料在各行业的应用推广平台,进行行业内推广,就容易多了。这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超材料在民用领域大规模产业化的道路。
七、2019年年报评述:不确定性消除,护城河加固,业绩大爆发可期
2019年6月13日,光启终于公布了延期的2019年年报及相关资料。本文不对该年报的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做评价,想了解的可自己去查阅。本文只想说明本人认为几点关键的地方。
1. 对于公司的财务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给出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对于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和存放情况,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公司都给出了鉴定报告。可以基本排除公司财务造假嫌疑。
2.“报告期内,公司超材料产品的竞争优势凸显,公司前期参与的多个研发项目已通过验收进入批产阶段,由于公司产品核心性能指标大幅优于竞争对手,所有批产产品均由公司独家供应,并且客户的追加订货额度大幅增加。公司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交付,展示出公司在产能上具备持续性、规模化发展的能力。”
据了解,国内也有一些高等院校实验室和军工集团研究所在做超材料产品,但在性能上都没能竞争过光启的产品,相关的所有订单都全部归光启所有。这既体现光启在超材料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也是顺德项目得以迅速上马的基础。
由于超材料技术具有“烧脑烧时间技术”特征,在巨额订单的支持下,光启的超材料技术领先优势会更加扩大,后来者很难追上。
“技术领先优势+大客户优势”才是光启最大的护城河。
3.“光启尖端完成了深圳生产厂房的扩建工程,产能提升2倍以上,为光启尖端装备大规模订单生产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公司积极推进总投入14.9亿元的“顺德项目”已于2019年8月开始施工。顺德项目一期占地面积10.6万平米,建筑面积10.5万平米,预计2020年11月建成试产,12月正式投产。一期建成年产能可达40吨每年。”
据了解,光启深圳银星基地的产能扩张已经在今年5月底完成,产能比2019年提高了一倍。如再加上2020年11月底就可建成试产的顺德项目一期工程,到了今年底公司产能将比2019年提高11倍。只是顺德项目的产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消化,这还不太清楚。
4.2019年光启总共签订研制订单1.24亿元,实现研发收入0.63亿元。其中上半年只实现研发收入0.06亿元,绝大部分是在下半年实现的。还有约0.6亿元的研制订单留到了2020年。
超材料最大的特点是反向设计,即根据客户提出的性能要求,调整材料的分子结构排列,再与客户一起进行严格测试,达到客户提出的性能要求之后,才转入批量生产。因此研制业务订单及营收,是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状况的前置性指标。
光启在2020年经营计划中有这么一段:“以客户项目为支撑,大力开拓市场。公司根据战略规划和经营计划,加大与客户项目的参研力度。从型号项目开始参与新产品技术开发及研发,保障公司的产品技术优势并积极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力争公司产品销售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5.2019年公司超材料业务增长63%,但它的毛利率并没有下降,反而由原来的42%上升到47.8%,上升了5.8个百分点。这应该反映了公司产品技术含量在提高,市场地位也在增强。相信随着光启产能的进一步扩张,它的产品毛利率会更高。
从二级市场的投资角度来看,光启真正具备投资价值还不是它2019年超材料和军工业绩的大幅增长,因为它超材料和军工的盈利只有1.04亿,相对160亿的市值的公司来说,估值还是很高。真正具备投资价值是它作为全球唯一个能够量化生产超材料的企业所面对的极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军工市场需求)以及应对需求的巨大的产能扩张计划。
八、令人放心的财务数据
1.突如其来的2019年年报推迟事件
光启原定4月24日公布2019年年度报告及财务审计报告。但22日公司突然发布【因疫情影响延期披露2019年年度报告】的公告,2019年年报延期至6月15日之前公布。光启给出的最主要的理由是:光启尖端由于其尖端装备业务板块的特殊性,审计项目组需对其客户执行访谈、函证程序,确认受托研制项目各节点工作内容、完成情况、所属期间及项目研发经费拨付情况等。而公司尖端装备业务主要客户为各大装备集团及附属院所,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成都、沈阳,虽然目前成都与沈阳当地已降低疫情管控响应等级,但北京地区以及上述客户单位仍旧处于严格管控状态,无法进入客户单位进行现场访谈。并且受相关政策以及行业敏感性的原因,无法通过电话、视频等互联网方式开展远程审计工作,以致审计工作无法按时完成。
该公告引起市场一定的争议,怀疑光启与审计公司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就借疫情影响拖延年报发布时间。给出的主要理由是公告列出的这些因素应该早就存在,但公司为什么不提前发出延期公告而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发出?本人所在的投资公司早晨例会上也为此发生一定分歧。
本人坚定认为从逻辑上说光启管理层或者大股东没有作假的动机。理由如下:
(1)光启集团是拿出41.5亿元的真金白银入股公司的,并且还白送了价值不亚于这笔投资款的研发生产团队及专利技术,至今还没有获得一分钱回报,光启技术也没有再融资的需求,不可能自己砸自己的盘。
(2)光启集团要捞钱有的是办法,不必通过做假账来捞钱。比如说2017年底收购光启尖端的时候,给光启尖端只有10倍市盈率的超低估值。按照光启尖端的行业属性,当时就是给出20倍甚至30倍的估值都可以说的过去。
(3)光启尖端的业绩在2018年上半年、2018年全年和2019年上半年都是经过审计的,不可能2019年下半年突然蹦出业绩造假。
(4)如果光启存在造假嫌疑,杭州文盛就不会从鹏欣能源那里接过光启第二大股东达孜鹏欣的控制权。
到底事实怎么样,等待光启的年报。投资要想获得大利,有时不仅需要理智的分析,还更需要坚定的信念。(6月13日光启公布了2019年年报及相关文件,果然财务是清白的,印证了我的观点)。
2.非常干净的财务数据
现在,证券市场充满着对光启的偏见,主要是这么几个理由:
首先,是一看光启的股价从15年6月3日的最高70元跌到现在的7块多钱,立即就认为这个公司有问题。
其次,一看10大股东中没有一个机构,就认为这个公司肯定很差,连机构都不关注。
再其次,一看公司募资项目三年都没有得到落实,就认为这个公司肯定是个骗子公司。
还有,一听说公司账上长期有五六十亿资金,连财务报表都不看,就认为公司肯定玩高存高贷的把戏。
还有,当你跟他解释公司基本上没有什么贷款或者贷款很少的时候,他马上就会认为公司肯定存在利用存款为大股东帐外贷款做担保的事情。
还有,公司肯定还存在通过关联交易榨取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等等。
对于前面那三条,相信看过本研究报告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对于后面这三条,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为了使投资做得更为踏实,我还是对光启2017年到2019年期间年度的财务报告中涉及资金流动或容易产生利益输送的地方进行深入挖掘。因为这些报告是经过专业机构审计的。
(1)期末货币资金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货币资金(亿) 63.96 59.95 49.89
(2)期末贷款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短期贷款(亿) 0.90 0.03 无
长期贷款(亿) 无 1.40 无
(3)利息收入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利息收入(亿) 1.10 1.16 1.11
(4)关联交易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关联交易(万) 15 561
注:不包括原来的汽车业务关联交易,也不包括收购光启尖端时产生的关联交易。
(5)对内对外担保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对内担保(亿) 3.0 3.0
对外担保(亿) 无 无 无
总之,本人才疏学浅,从上述三年数据中确实没有看出或感觉到公司公司财务有造假嫌疑或向控股股东输送利益的迹象。
3.根据公司2020年一季报,光启在资产质量方面还是令人放心的。
资产负债率很低。总资产81.16亿,净资产77.38亿,资产负债率只有4.6%。
货币资金64.5亿元,短期贷款0.50亿元,没有长期贷款。
应收账款3.46亿元,占总资产的4.3%。存货0.80元,占总资产的1.0%。
无形资产2.33亿元,占总资产的2.9%。
商誉3.2亿元,是2017年收购光启尖端公司形成的,占总资产的4%。
另外,根据推算,光启2019年汽车业务一季度营业收入大概在6800元,但扣非净利润是亏损的,大概亏200万到300万。2020年一季度光启汽车业务收入3500万,扣非净利润估计亏损1000多万元,因此光启2020年一季度超材料及军工业务盈利大概2400万左右。
4.从经营数据看,公司的市场地位是非常强的。
2018年公司的销售费用为0.27亿元,占1.56亿元毛利润的17.3%. 2019年这一比值为12.9%.超低的销售费用率反映公司在市场的主动地位。
2018年公司超材料行业营收1.34亿元,毛利率42%。2019年公司超材料行业营收2.19亿元,根据公司2020年2月26号公布的业绩快报,超材料业务净利润为1.04亿元,净利润率达到了47.5%。这么高的盈利能力,在A股的上市公司中,估计除了酒类企业外的,没有几家企业能够达到的。
2018年公司经营现金净流入0.56亿元,超过扣非净利润0.45亿元。2019年公司经营现金净流入0.95亿元,超过扣非净利润0.87亿元。
5.特有的研制收入
从2017年开始,公司的超材料业务有两方面收入,一个是超材料产品收入,一个是超材料研制收入。超材料产品收入这个很好理解,超材料研制收入,这个很多人就不太了解。我简单说一下。
公司具备超材料的批量生产技术,但在获得批量合同订单之前还得按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的调制、磨合、检测,这方面所发生的费用由客户承担,做为公司的研制收入,而且毛利率还不低。当研制的产品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后,客户再下订单正式定制公司的产品,这时的收入才算产品收入。
将为满足客户的需求进行的研制和测试作为一项业务收入并且还有不菲的毛利率,市场中有这样地位的高科技公司似乎还不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司产品的市场地位。
超材料产品 毛利率 超材料研制 毛利率 研发投入 资本化金额
2017年 0.31亿 65% 0.26亿
2018年H1 0.13亿 35% 0.12亿 44% 0.37亿
2018年 0.35亿 43% 0.99亿 42% 0.78亿
2019年H1 0.55亿 54% 0.06亿 47% 0.41亿 0.12亿
2019年 1.56亿 47% 0.63亿 49% 0.95亿 0.33亿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1.2017年公司在超材料业务方面还只有研制收入,没有产品收入。2018年公司的研制收入大幅提高,也有了一部分产品收入。
2.2019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制收入大幅降低,同时产品收入大幅提升,表明前面的产品研制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公司在2017年和2018年的研发投入都是作为成本支出在当年财务中全部扣除,而到了2019年上半年,公司多项超材料技术从关键技术攻关阶段转入为客户定制开发阶段,相应的公司这方面的定制开发投入达到资本化条件。
3. 2019年上半年公司研制收入比较少,但到了下半年,公司的研制收入又恢复大规模增长。虽然增长幅度没有2018年下半年那么大,但公司全年签订了1.24亿元研制订单,绝大部分应该是在下半年签订的,甚至是第四季度签订的。从研制订单的增长情况来看,公司后续发展潜力十分大。
这也意味着,这些项目后续的产品批产阶段也将交由公司完成,将有望在未来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订单体现在业绩中。
6.光启每年研发费用的组成
光启这个公司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支出,绝对不止每年年报中的研发费用这个数字,它由三个方面组成。
(1)光启自己投入的研发费用
根据光启年报,光启的研发投入,2017年为0.26亿元,2018年为0.78亿元,2019年为0.95亿元。这个看起来似乎并不是很多。
(2)客户支付的属于研发性的费用
前面说过超材料设计和制作过程是逆向的,即按照客户提出的性能指标重新安排基材的分子结构和排列,并通过调整和测试以制造出达到客户要求的超材料产品。这些产品是按照客户的要求专门定制的,只能是该客户自己使用,或者照保密协议规定只能提供给该客户。在这个阶段,客户必须向公司支付研制费用,这就构成了公司营业收入中一个很有特色的项目:研制收入。
2017年公司的超材料研制收入为0.31亿元,2018年公司的超材料研制收入为0.99亿元。2019年公司的超材料研制收入为0.63亿元。
虽然这些研制是为客户的特定需求服务的,但由此带来的技术上的成果却是属
于公司的。谁在这方面接的任务越多,谁的超材料制作技术就会越好,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处于优势地位。
(3)政府补助中属于研发性的费用
2019年5月,光启技术在回复证监会关于公司2018年年报询问函中披露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入中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的详细情况,其中属于研发性质的费用如下
光启2018年研发方面的支出应该是上述三项合计1.93亿元(2019年未见公布第3项数据,故无法统计)。至于光启技术之外的光启集团其它企业,尤其是以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院、实验室和开发平台,每年能享受多少政府政策性补助,那就不知道了。
由于光启技术借壳上市的时候已经明确承诺光启集团及集团所属企业不再从事超材料在民用领域及军工领域的应用,所以这些研究院和实验室相关的有关超材料的应用研究成果,也应该归上市公司所有。至于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那就值得深入探讨了。
7.强大的后续发展资金储备
2017年2月,光启借壳上市时还配套募集了68.3亿元的资金。原定的募资项目经过两次变更,现在确定的募资项目总投资额为38亿元,再加上有10亿元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后,公司还剩余21.7亿元资金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
前面说过,以超材料技术为基础,光启尖端装备业务现已形成了超材料功能结构件、超材料电磁罩、超材料天线及优化组件三大产品体系。现在募资资金具体落实应用的只有军工方面的新一代隐身技术智能器件,估计不久还会有与超材料在军工应用相关的项目落地。
总之,这么大的资金储备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九、令人眼花缭乱的股东减持
对光启股价走势影响最大的,最为市场诟病的就是公司股东不断减持的问题。
光启在2017年2月13日增发股份上市当天,9名参与增发的法人股东共持有增发后公司76.27%的股份,再加上龙生股份原来的控股家族三人持有8.62%的股份及姜氏兄弟持有5.21%的股份,总股份数达到90.10%。也就是说当时市场上不需要公告的可自由流通的的筹码还不到公司总股本的10%。如果这些股东如果不进行一定程度的减持,增加市场上的流通筹码数量,股价根本不可能拉升。所以,这些人减持股份是必须的,关键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光启集团不坚持就行了。
光启每年都有股东减持,但仔细分析,减持的股东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1.自然人股东减持
2014年12月18日,光启借壳龙升上市还未正式开始,原龙生股份实际控制人之一的郑玉英就开始减持公司的股份,减持的比例为2.17%。当时公司上市刚满三年不久。
2015年5月,原龙生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贾坤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公司3.347万股份。当时股价处于50元左右,以后再没有见到贾先生的减持信息。
2015年3月25日,在龙生重组光启之前,公司实际控制人家族将其持有的3882万的股份(占重组前公司总股本的21.95%,重组后稀释到5.21%)以20.20元的价格转让给姜氏兄弟(相当于现在的11.88元,当时龙生股份的市场价格7.15元)。后面姜氏兄弟多次减持的股份来源于这次转让。
根据统计,从2015年5月份至2019年10月份姜氏兄弟前后5次披露股份转让计划,但每次实际上只减持1%左右的股份。根据公司今年1月份披露的数据,姜氏兄弟持有公司的股份基本上减持完毕。
2019年12月24日公司公告,光启三个自然人股东(原龙生股份的控股家族)拟减持公司6%的股份。其中2%是通过集中交易进行减持,4%是通过大宗交易进行减持(大宗交易减持的接盘人有半年的限售期)。由于这一次减持的时间是在光启重组进入龙生股份时的增发股份三年禁售期即将满的时候进行的,所以格外引人注意。
2020年4月17日,公司公告上述三个自然人股东减持股份情况:三人中只有俞龙生一人有减持行为。从2020年1月17日至2月26日期间的23个交易日产生了11次减持,总共减持了211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0.98%)。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是,从2020年2月27日以后这三人不再有任何股份减持行动。而光启关于2019年业绩快报正是2月26日晚上发出的。看来该业绩快报发布以后,连减持最积极的三位自然人股东都不愿再减持公司的股份了。
2.法人股东减持
公司原来持有5%以上的股份的股东都是自然人股东,主要来自于原龙生股份的控股家族。2017年2月份公司重组完成时才增加了9名因重组增发而取得股份的法人股东。其中的西藏达孜映邦公司和光启空间公司是一致行动人,占有公司45.92%的股份,其控制人都是刘若鹏博士。他们是重组后的光启的控股股东。
2017年2月11日公司公告,这批法人股东2月13日获得解禁,其中有7家法人股东申请股份上市流通,涉及股份总数6.54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0.37%。只有达孜映邦和光启空间没有申请上市流通。具体情况见下表。
今年1月份,上述7名法人股东中,1号和2号股东因所持股份超过5%还公布了减持计划,减持数量都是不超过6%的股份,减持方式都是2%的股份通过集中交易渠道,4%的股份通过大宗交易渠道。其余5名法人股东因持股比例不到5%,不需要公布减持计划。
这批参与增发的股东当时的获取成本是7.15元,经过10送7以后,现在的成本是4.21元。以2月13日收盘价计算,这批可上市流通的法人股东的市值大约50亿元,比当年获得股份的成本增值约80%。
根据公司2020年一季度前10名股东数据,上述7名法人股东中的6名(新余超研投资除外)在2月13日至 3月31日期间,总共减持了9819万股份,持股数量由原来的64567万股减少到54748万股。股份减少了15.2%,真不容易啊!
3.第二大股东的控制人突然发生变化
二级市场投资者因为光启面临着股东巨额减持而不看好它,使它的股价长期维持在低位。而光启的这些想减持的法人股东应该是多少都了解光启的应有价值的,虽然嘴上都喊着要减持,但是身体却很诚实,实际减持的股份并不多。但总得有人出来打破这僵局呀。终于这个打破僵局的人出现了。
光启的第二大股东为达孜鹏欣,持有公司178,821,878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30%。上海鹏欣新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有达孜鹏欣51%的股份,鹏欣环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达孜鹏欣49%的股份。2020年4月22日光启公告,上海鹏欣新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已将达孜鹏欣51%的股份转让给了杭州文盛励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杭州文盛通过受让鹏欣新能源持有的达孜鹏欣的51%的股权,取得达孜鹏欣的控制权,从而间接控制达孜鹏欣持有的公司的股份。
经查,杭州文盛注册资本1000万元,为上海文盛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据文盛资产官网介绍,上海文盛成立于2015年10月,注册资本10亿元,主要从事不良资产经营,以及各类特殊机会投资管理服务;截至2018年末,公司累计管理规模772亿元,人均税后净利润130万元,是国内民营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中经营水平和经营业绩领先的企业。
尽管我们不知道杭州文盛会怎么处理手中的光启的股权,但光启二股东的控股股权由一家一心只想减持的公司转到另外一个资产经营公司手中,总是好事。资本市场也给予正面解读,消息公告当日,光启股价不但顶住了公司年报推迟发布的利空消息,还逆势放量上涨5%。
4.法人股东的其他资本运作
(1)除了减持以外,这批法人股东的股本质押率极高。据统计,这次可以自由流通的6.54亿股法人股中,约有6亿股是处于质押状态,占比达91%。另外控股股东的质押率最高达到99%。
(2)2018年控股股东质押的股票多次出现平仓风险,控股股东前后10次以上补充质押。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控股股东还公告对公司的股份进行增持,虽然增持的数额不算很大,最低不低于3000万元,但还是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增持。
(3)2019年3月26日,光启的控股股东达孜映邦的控股股东光启合众将其19.56%的股份转让给了深圳财经委下属的产业引导基金深圳市鵬启新睿股权投资基金。虽然这次转让对光启合众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可以让市场平添某种遐想,对公司开展高端军工业务起一定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光启合众的资金压力。
5.本人对公司股东资本运作的分析
从本文的分析可知,光启是我国难得的创新型高科技公司,公司正处于大发展的前期,整体市值不高,股价也处于底部,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标的。但股东的大额度减持和质押,似乎给人一种这是个骗子公司的感觉。但对上面股东的减持行为进行分析,似乎又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各股东的减持行为又似乎各有各的说得过去的理由。
(1)关于自然人股东的减持
2014年12月,原龙生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在公司上市刚满三年进行第1次减持,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行为。到了2019年12月,公司因为重组而进来的占公司总股份数达77%的解禁股将要在一个多月以后解禁。面对着解禁股对公司股价的强大压力,已经完全可以自由流通的原龙生股份控股家族自然人股东抢先一步进行减持,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至于姜氏兄弟的股份,本来获得的成本就比较高,面对短期内炒作得更高的股价,他们自然有通过减持实现利益的冲动。根据光启的股价走势,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光启的股价绝大部分时间都低于他们的持股成本,这时他们的减持应该是亏本减持。只是他们太拖泥带水了,前后5次才基本减持完,给人一种这个公司的股东老是进行减持的感觉。
(2)关于法人股东的减持
说实在话,在2015年龙生股份重组成为光启技术的时候,超材料的产业化应用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还属于概念大于实质的时候。这时众多法人股东敢于出重资参与重组,真佩服他们的勇气。他们也经历了短期内投资增值十几倍的纸上富贵,经过漫长的五年的煎熬(从2015年算起),终于熬到了2020年2月13日份股份解禁日。此时的投资收益还有大约80%左右。而此时公司要求经营情况到底怎么样?相信他们也不十分清楚。此时不产生相当程度的落袋为安冲动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其中还有一些法人股东是专门为这次增发而组建的,是到解禁日必须卖出的投资型公司。所以他们卖出一部分股份也是正常的。
十、光启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根据前面的叙述及光启公布的各方面资料,光启的核心竞争力可归纳为五个部分:
1.技术优势
光启掌握“高性能建模、高并发计算、精细制造、大范围光电感知覆盖、高效率测试”等五大内核技术。这五大内核技术与尖端装备行业结合,形成了新一代超材料技术,并率先应用到了我国尖端装备上,在世界超材料产业化竞争中抢占了先机,成为行业引领者;与数字信息产业结合,形成了可应用于城市管理、教育、金融、医疗、商业、市民服务等众多领域的人工智能覆盖技术,可有效提升社会治理与行业运营效率。
本人不是技术控,对这五大内核技术到底有多高的壁垒,并不是很清楚。但我认为,既然能够在原子或分子层面上通过改变物质的单元结构,从而使材料具有自然界不具备的新性能,其所涉及的技术门槛应该不会很低。
还有一层因素,就是超材料技术是否具有“烧钱烧时间技术”的特征?也就是说即使你知道了这门技术的路径,但如果不经历长时间的、需要不断的巨额投资支持的摸索和迭代过程,是难以制作出尖端或者超尖端以上产品的。
超材料技术从本质上来讲是把材料的结构形态在微米和纳米级别上进行改变,利用计算机重新设计材料的微结构,再进行微纳加工制造来实现很多自然界不存在的特性的材料,因此不同的微结构决定超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2009年刘若鹏他们设计的“隐形衣”时当时研究人员掌握的人造微结构只有6000种,到2015年光启开始借壳龙生上市时光启掌握约1亿种人造微结构,到2017年底时,光启的数据库里已经有500多亿种不同的人造微结构,这500多亿种人造微结构相当于500多亿种分子结构,它可以形成各种各样全新材料,而各种人造微结构对应的材料具有什么样的特性,这需要一个长期测试过程。这就是光启的超材料产品还需要经过军工各大兵种好几年测试的原因。
因此,我认为超材料还真具有“烧钱烧时间技术”的特征,就像荷兰阿斯麦公司(ASML)的光刻机那样。
高尖端的超材料产品的技术门槛是非常高的,在光启技术2019年年报中就有这么一段描述:“报告期内,公司超材料产品的竞争优势凸显,公司前期参与的多个研发项目已通过验收进入批产阶段,由于公司产品核心性能指标大幅优于竞争对手,所有批产产品均由公司独家供应,并且客户的追加订货额度大幅增加。公司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交付,展示出公司在产能上具备持续性、规模化发展的能力。”
2.客户优势
光启在2020年经营计划中有这么一段:“以客户项目为支撑,大力开拓市场。公司根据战略规划和经营计划,加大与客户项目的参研力度。从型号项目开始参与新产品技术开发及研发,保障公司的产品技术优势并积极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力争公司产品销售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相信来自我国军工各兵种的订单(目前也刚开始)将支撑公司产品不断迭代和产能扩张,为公司产品将来进入民用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3.率先完成从0到1的超材料工业体系构建
光启在2012年7月就建成了全球第一条超材料中试线,覆盖功能材料开发、验证、试产量产全流程,并配备能满足高性能、高标准复合超材料的全套精密设备,且将其扩张成年产4吨超材料生产线,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完成了从0到1的超材料工业体系构建,开创了超材料的设计、超算、制造、生产、检测、标准的全产业链体系。
早在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史密斯教授等人在实验室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负折射率的超材料样品,并实验证明了负折射现象与负折射率。但20年过去了,除了中国以外,全球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能够找到超材料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路径。这个说法或许有些绝对,但公开报道确实没有看到全球有第2条超材料工业化生产线。
据说当年光启创业团队在探索超材料工业化制作途径时,按照西方原来的思路怎么都走不通,后来大家索性完全抛开西方的那套做法,开展头脑风暴,结果真的给他们摸索出了一套特有的方法,在2012年构建了全球超材料工业化生产第1条生产线。也许这条生产线从原理上并不十分复杂,但世界上想不到就做不出来的事情多得很。
由于超材料具有自然界原来的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因此有极为光明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超材料的研发及制造都极为困难,成本极高,因此哪个国家或公司能率先建成完整的生产线并实现量产,其在抢占市场方面无疑具有巨大的先发优势,这种在高科技领域率先突破所带来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是后来者很难追赶的。这几十年内这方面的案例实在太多了,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苹果智能手机。
4.特殊的市场需求优势
“商品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反之则相反。”这个经济学中的需求定律贯穿了商业社会中的大多数交易,但是在尖端技术的产业和市场,却呈现倒三角分布:产品越尖端,价格越高,市场需求也越大。超材料正符合这样的规律。
相关数据显示,价格最高的“超尖端超材料”在市场应用中占比高达44%,再加上尖端超材料38%的市场应用占比,两者相加占到了市场需求的82%,这对具有尖端以上的超材料量产能力的光启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先发优势。后来者想凭借从低端做起逐步升级到高端的大部分企业所经历的发展路径,将困难重重。
在2019年11月的第一届超材料大会上,光启对外公布:在2012~2019年光启超材料技术研制过程中,共制造了15.24吨的超材料,共检测了9.05亿个微结构。近三年来光启所交付的超材料产品呈逐年上升趋势,具体为2017年 2.1吨;2018 年2.8吨;2019年3.14吨。
另外,为了适应我国各军兵种对公司超材料产品的急迫需求,公司在深圳银星基地已有的一条年产4吨的超材料生产线基础上,2020年再增加一条4吨的超材料生产线,在顺德项目一期工程2020年底增加年产40吨的生产线。也就是说到2020年底,公司尖端超材料生产能力可以达到48吨。如果顺德项目二期工程也是年产40吨的生产线的话,公司在两三年内就具备84吨的尖端以上超材料年生产能力。
数据显示,未来十年,国内超材料市场年需求量超过1000吨,也就是说未来10年尖端以上超材料需求量达到800吨以上。由于光启已经有了成熟的生产线,只要按照这个需求,像顺德项目那样不断的扩大产能。后来者就很难有追赶的机会。
5.专利优势
在超材料领域,光启技术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并率先实现了产业化。这从该领域的专利申请和授予数量就可得到佐证。
据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全球超材料技术专利申请经历了三次重要飞跃。第一次为从无到有的飞跃,第一项超材料技术专利申请是1972年在美国出现。第二次飞跃是在1998年以后,主要由英国带动。第三次飞跃则由光启技术带动。光启在2011年便申请了703项超材料技术专利,成为全球拥有超材料技术专利数量最多的专利申请人。截止目前,光启的超材料授权专利1961件,位居全球第一,实现了超材料底层技术专利覆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光启的专利授权率也处于行业领先,发明专利授权率为87%,实用新型授权率为99%,外观设计授权率则达到100%。
中国、美国、韩国等知识产权相关国家权威官网数据显示,仅光启一家在全球超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远大于其他国家的申请总量。在“全球超材料专利授权量排名前15的企业”的榜单中,光启的申请量遥遥领先波音、雷神等其他已致力于尖端装备近百年的企业。
公司在2019年年报中也明确说明,截止2019年12月31日,光启及关联主体的专利申请总量5500 余件,授权专利总量3200余件,其中,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3116件, 授权2000余件,实现超材料底层技术专利覆盖,受到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瑞典、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知识产权认可和保护。
公司在打通超材料源头创新,实现产业应用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标准引领者和行业规则制定者。2019年上半年公司牵头制定并发布了两项超材料制品的国家标准,奠定了我国在超材料技术研究和标准转化上的国际领先地位,为我国尖端装备升级夯实了科技基础。
在光启技术获得的专利中,有一条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实现超材料底层技术专利覆盖,受到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瑞典、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知识产权认可和保护。
大家知道,如果在高科技领域取得底层技术专利覆盖,形成专利池,会有巨大的专利授权收益。美国高通公司就是这方面的最好案例。光启在超材料专利方面无疑取得了很大的优势,但这些专利能否覆盖超材料制作必须经过的路径,中国标准能否成为世界标准,未来超材料能否形成全球贸易,这些都决定着光启在超材料方面的专利的商业价值。
十一、光启业绩预测及估值问题
当驶向未来的时代列车已经启动,越早上车受益就会越大。
1.对光启进行估值: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如何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好对光启的估值?我认为首先需要从超材料技术对我国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两个维度去把握,才能够充分意识到它的价值。
(1)光启首先是纯军工产品制造商
光启虽然在募资的时候是朝着超材料在民用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方向的,但几经周折,最后却是朝着超材料在军事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方向,而且应用到了我国海陆空和战略部队各军兵种的最尖端的装备上。它不只是纯军工产品类企业,而且对我国各军兵种的高端装备更新换代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它应长期享受百倍以上的市盈率估值。
(2)超材料是我国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前沿技术领域少有的领先技术
在我的认知中,我国能够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高科技方面取得领先的领域并不多,目前只有5G和超材料两项。
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领域,在人工智能方面,我国与美国处于并驾领先状态,美国在基础理论方面强于中国,中国在应用方面稍微强于美国;在集成电路和操作系统方面,中国还处于艰难的追赶状态。在生物制药方面,中国还落后于美国。就算在5G方面,我国也只是相对领先,唯有在超材料方面中国不但在基础研究方面是全面领先的,而且还率先实现了在我国军工尖端装备领域的产业化生产和应用,就凭这一点它的估值应该在千亿以上。
(3)超材料技术还开创了一个人造材料的全新时代
长期以来,自然界有什么材料人类就用什么材料,甚至用到了在自然状态下难以存在的材料,如超导材料,石墨烯材料等。但由于自然界存在的材料它的功能始终有限,使得人类的许多设想只能停留在设计层面。只有超材料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可以通过调整或重新构造材料的分子结构,从而创造出自然材料所不具有的性能。
这一完全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如果能够不断的成熟和全面的应用,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电动力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发明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对于已经走在这一时代变革的最前列的光启来说,如果在开创超材料在军工领域大规模应用的同时,还能引领超材料在空间更为广泛的民用领域的应用,其未来应有的估值绝对应该在万亿市值以上。
2.对光启的估值应该采用未来市值法
超材料概念是1968年由前苏联科学家提出来的,经过50年的探索,终于由光启率先跨入了量产的门槛,实现了由0~1的转折。
按理说一开始就要对像光启这样的公司进行过于具体的估值是不妥当的,容易受估值的约束而错失难得的投资机会。如果要真正对这类公司进行估值,那也应该用未来市值法进行估值,即根据超材料应用的各个阶段,相应付与该阶段公司应有的估值,并将这些估值与市场给予的市值进行比较,如果市值远大于估值的时候,进行阶段性的卖出,反过来就是买入的时候。这样才不容易错失大牛股。
如果它的顺德项目一期的产能能顺利释放,特别是顺德二期项目也能在这一两年内上马,那它在两三年内达到千亿市值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它的超材料在民用领域应用也能顺利展开,那公司在五到十年内达到万亿市值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3.光启未来5年业绩估算
为了满足投资者希望知道光启最近几年每年可能的盈利情况,我试做估算如下:
(1)光启深圳银星基地
深圳银星基地已有的一条年产4吨的超材料生产线,2019年该生产线生产的超材料3.14吨,盈利约1亿元(已扣除单兵aI头盔盈利),也就是相当于每吨超材料产品盈利0.32亿元。
2020年该生产线按满产计算盈利约1.27亿元。
另外,2020年上半年光启在银星基地另外扩张一条也是4吨的超材料生产线,该生产线2020年内贡献两三千万的利润应该不成问题。
也就是说光启深圳银星基地2020年产生利润1.5亿元左右,2021年和2022年分别产生利润约2.54亿元。
(2)光启顺德基地一期项目
光启顺德基地新一代隐身技术智能制造项目,一期工程产能40吨,计划2020年底竣工投产。
光启在2019年4月份公告顺德项目的时,在经济指标方面,虽然预计的净利润并不是很大,每年4.1亿元,但从投资回报率和销售净利润率两个角度看都是不错的,大约在25%左右。但我仍然觉得与深圳银星基地相比该利润指标还是偏低的。
基于同样层次的产品销售价格及利润率应该接近的原则,再考虑到顺德基地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会比深圳银星基地要大些,如果假设顺德基地的超材料产品每吨的盈利只有深圳银星基地的50%,且40吨的产能分两年消化完(每年消化50%的产能),则可以算出顺德基地一期项目2021年盈利3.2亿元,2022年盈利6.4亿元。
(3)光启顺德基地二期项目
如果再假设光启顺德基地二期项目2021年启动,2022年底投产,二期项目的产能和盈利能力与一期一样,则二期项目2023年盈利3.2亿元,2024年盈利6.4亿元。
(4)由上面的分析中可以预计光启的业务未来5年盈利情况:2020年为1.5亿元,2021年为5.74亿元,2022年为8.94亿元,2023年为12.14亿元,2024年为15.34亿元。
(5)上面的分析中还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没有考虑进去:a,沈阳尖端装备项目。b,像智能头盔这类军民融合项目。c,还有约25.6亿元的未用募资不可能都放在账上,极有可能会随时投入到新的项目中。这些就当做安全储备吧!
总之,在光启的超材料产业化刚处于转折点时就要给它未来5年的业绩做估算,更像是一个文字游戏。
十二、公司治理:缺陷不少,任重道远
由2020年5月25日光启公布跨境收购海容通信为引信,光启在不到一个月内先后收到两份中小板管理部的问询函和浙江省证监局的一份问询函。询问的内容从跨境收购的必要性到巨额募集募集资金的存放和理财,再到公司2019年年报的相关问题,许多问题问得十分犀利。尽管公司给予一一回复,但公司关于跨境收购的目的的解释并不能使市场信服。
这些问询函及公司的回复,相当于对公司的经营及财务做了一个比较彻底的清查,证实了公司长期守着巨额的募集资金,并不存在侵吞、挪用、违规担保等侵犯股东利益的事情。证实了我前面的判断:从逻辑上来说公司不应该自己砸自己的盘。
虽然光启跨境收购海容通信案,在证监部门质疑和市场反对声中被迫中止了(相信也会永远终止),但这也暴露了光启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不少缺陷。公司的价值除了来自于它的业绩和成长性外,还与公司自身治理是否规范和完善息息相关。在这方面光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面简单的说一下本人感觉到的光启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几个缺陷。
1.上市三年多了,还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超材料技术属于全球重要的前沿高科技领域,它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辛苦的脑力劳动及主观能动性。为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全球高科技公司无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薪酬和股权(包括期权)等方式为科研骨干建立激励机制。例如2014年,美国微软要进行线下产品为主转为线上产品为主的战略转型,重点发展云计算和云平台,当时微软的掌门人唐纳德聘请的阿米·伍德女士(担任微软CFO)设计了一套与其相适应的薪酬激励机制,对微软的转型成功起很大的作用。
光启借壳龙生上市已经三年多了,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除了上市前夕由进入上市公司的超材料研发生产团队的核心人员集资3600万元以新余超研投资名义参与增发外(目前的股份数为858万股),公司至今未能建立任何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研发与生产骨干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机会分享公司的发展成果。甚至在光启担任重要职务的5位创始人中的4位(除赵治亚外)还不在上市公司领报酬,而在关联公司领报酬。此举虽然能减少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费用,增加公司盈利,但也使市场担心这些重要的骨干在外面还有一摊自己的事业,并领着报酬,又如何能全心全意投入到上市公司的工作中呢!
2.公司董事会人员组成存在缺陷
公司现任董事会9名董事中,有5名是由大股东提名的,全部是光启集团创业时5位留洋博士,另一位估计是原龙生股份控股家族派出的董事。
对于5位留洋博士都成为光启董事之事,本人不是说这5位博士没有资格担任公司董事,而是说董事会的性质要求成员背景涉及面应该比较广泛。对一个高科技公司来说,除了学历背景外,还应有财务背景、经营背景、营销背景等。而具有高端科研能力又同时兼具其他业务特长的人才毕竟是很少的。
另外,公司2019年总共开过11次董事会,公司聘请的三名独立董事竟然没有一个人现场参加过一次董事会,全部是以通讯方式参与表决的。这些独立董事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有益的建议,真不好说。
3.公司募集资金理财方式存疑惑
由于光启的募资项目一再推迟和变更,致使公司账上经常留存五六十亿元的现金。2017年和2018年公司股东会前后通过对该留存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议案,额度分别不超过50亿元和40亿元。
截止2020年3月31日,还进行现金管理的产品额度为25.35亿元,募集资金账户余额为29.09亿元,三年收到包括银行存款利息在内的投资收益共计3.54亿元。
将滞留在账上的现金进行投资理财,为公司增加额外收益,这本来是好事,但公司的投资理财方式却让人存疑。
光启借壳上市以来,公司发布的公告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减持公告特别多,另一个就是现金管理方面的公告特别多。本文仅列举2020年上半年公司发布的现金理财公告。
时间 受托方 产品名称 金额 时长 产品类型
2.04 盛京银行北京支行 结构性存款 5亿 2个多月 本金保障型
2.06 盛京银行北京支行 结构性存款 5亿 3个月 本金保障型
2.10 盛京银行北京支行 结构性存款 3亿 3个月 本金保障型
3.06 华兴银行深圳支行 智能存款 0.5亿 有效期内 本金保障型
3.09 招商银行杭州支行 智能通知存款 0.5亿 有效期内 通知存款
3.31 澳门银行广州分行 结构性存款 0.5亿 6个月 本金保障型
4.06 澳门银行广州分行 结构性存款 0.5亿 6个月 本金保障型
4.21 中国银行深圳支行 结构性存款 0.5亿 7个多月 保证收益型
4.21 中国银行深圳支行 结构性存款 0.5亿 近8个月 保证收益型
4.23 盛京银行北京支行 定期存款 5亿 3个月 定期存款
4.28 华兴银行深圳支行 7天通知存款 2亿 有效期内 通知存款
4.28 盛京银行北京支行 定期存款 5亿 3个月 定期存款
4.28 招商银行杭州支行 智能通知存款 1亿 有效期内 通知存款
4.29 梅州客商银行 协定存款 0.6亿 有效期内 协定存款
5.07 盛京银行北京支行 定期存款 3亿 3个月 定期存款
5.07 华夏银行深圳支行 结构性存款 0.5亿 3个月 保本浮动收益
5.21 华兴银行深圳支行 7天通知存款 3亿 有效期内 通知存款
5.27 重庆三峡银行 7天通知存款 4亿 有效期内 通知存款
5.28 重庆三峡银行 7天通知存款 6亿 有效期内 通知存款
(注:有效期内是指最晚不超过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
仔细分析上面这19笔现金理财,使人不免产生疑问,光启为什么将主要的理财资金放到区域性小银行呢?虽然区域性小银行给的利息高一点,但也存在安全保障程度不足的风险。还有,银行业存在拉存款的潜规则,光启这么做,是不是在某种因素上也受这些潜规则的影响呢?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难免会有瓜田李下的猜忌。更重要的是,这容易使市场产生公司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这种小事情上,没有聚焦于主业突破的印象!这对公司形象是更为致命的。
4. 跨境收购海容通信股权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最能反映公司治理缺陷的,应该是2020年5月下旬发生的光启欲跨境收购海容通信7.5%股权之事了。尽管这一收购案在市场和监管部门的质疑下目前处于中止状态,但仍使投资者对该收购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深有怀疑。
市场不认同光启对收购原因的解释,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从来没有一个汽车制造公司为了卖汽车而去收购高速公路公司的股权的。各种猜测都有,其中比较广泛的怀疑就是通过收购进行利益输送或者转移资产。本人是不赞成这种怀疑的,原因前面都说过。本人认为有可能是某种情结的延续,因为在2016年光启还在处于借壳龙生股份上市过程时,光启集团曾派出一名叫李涛的副总裁到海容通信担任CEO(现在李涛的情况怎么样了?没有见报道)。也许那时光启集团就有意向入股海容通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了。
尽管这一收购案目前处于中止状态,但公司管理层应该认识到,既然公司已经上市了,就是公众公司,就应该严格遵守资本市场的规则,以经济利益为中心,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不能任由大股东或者管理层凭着自己的情结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在收购期间,本人曾通过公司邮箱给公司管理层发邮件,反映本人的看法,但一直没有得到任何回复。这也反映了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如何对待投资者的问题。
下面附录该邮件的全文。
就海容通信收购案给光启管理层的一封信
光启技术管理层:
关于光启为什么要收购海容通信,我们好几位公司的投资者讨论了几天也没找到恰当的理由,但我们相信证监会会帮我们问清楚的。今天我想从投资市场的角度来谈谈我对这次收购的看法。
为了写好关于光启技术的研究报告,这两三个月我查了不少资料,也跟众多的投资人士谈论过光启,但不客气的说在投资市场上对光启的整体印象是这公司是一个骗子公司。我想原因主要有两个:1,募资项目三年未能落实(现在顺德项目算是落实了,但也只占68亿融资资金的很少一部分)。2,扣除创业的前两年,从2012年开始算起光启集团吹了不少牛,也投资了众多的民用项目,但是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资本市场不怕公司没有钱,只要公司有好的项目,市场会给公司钱的。资本市场最怕公司有钱了不好好用,更怕乱用。这次光启即使公布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合同订单,还是止不住股价的下跌,主要原因就是市场认为光启收购海容通信属于乱投资。
资本市场最讲究的是信息的公开透明。对于一个公司的价值判断,投资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判断标准往往是不同的,有时甚至会产生巨大的差异。产业资本更容易看重现有的产值、利润、土地、厂房、设备等这些已有的东西的价值,而投资资本更看重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是否以股东利益为主和公司治理是否规范。二是公司的发展速度及未来应有的价值。
对于这次收购海容通信案,公司的中小股东明显是持反对意见的,如果公司没有明确而充分的理由,大股东仅凭自己的股份数量优势强行通过该收购案,只能会使公司的股价进一步下跌,或者在底部徘徊的时间更久。即使公司的业务在不断的快速扩张,市场也会认为公司股价只有炒作价值而没有投资价值,只会加大公司股价的波动,因为市场担心公司会再次出现类似的幺蛾子事件。这样受损失最大的还是公司的大股东。
既然光启选择了借壳上市,成为一个公众公司,管理层就要有责任感,做事要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准则(当然前提是不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做好了资本市场也会给你更大回报的。而不能像未上市前的私人企业那样为了自己的心中理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不好顶多是自己的财产受损失而已。
乐视网为什么会失败,最终退市,主要原因是他的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贾跃亭为了自己心中的造车梦而造成的(当然,摊子铺得太大,资金跟不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殷鉴不远,希望公司管理层给予重视。
现在光启在超材料生产技术上已经取得全球领先的优势地位,产品又经过严格测试得到了肯定,正处于产能大规模释放期,如果公司能够围绕超材料在各领域应用做深做透,再逐步向民用领域扩张,公司未来千亿市值不会是梦的,甚至万亿市值都有可能。万华化学仅凭着掌握全球领先的MDI生产技术,围绕该化工产品应用及上下游做深做透,就能成为一个市值将近1500亿的公司。光启掌握的超材料技术在全球的领先程度远超万华化学的MDI技术,市场应用空间也比MDI化工产品广阔得多,只要能保持专注主业,未来几年市值是没有理由不超过万华化学的。
当年中国能将“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我相信由留洋博士组成的光启技术也能将“骗子公司”的帽子甩到太平洋的。
此致!
林 中 行
2020年5月31日
尽管光启的超材料业务数额还不大,公司治理也乏善可陈,但毫无疑问的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革命已经来临,这是投资者一生都难遇到的投资机会。越早踏上这驶向未来的时代列车,收益就会越大。
林 中 行
初稿完成于2020年5月5日
修改完成于2020年6月28日
爱奇艺“患的病”,腾讯能治好吗?
天价搬运费背后:货拉拉们的“囚徒困境”
宣战京东,苏宁618“J-10%”仅仅是一场价格炮轰?
科技说说
▲由资深媒体人,前和讯网、21世纪网科技频道主编刘勇创办,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百家号百家榜上榜作者、2019年十大自媒体。专注文娱、金融、新零售、智能科技等领域。商务合作及内容转载,请添加微信:liuyong-hexun。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上一篇:关于佛山顺德光启怎么样?
下一篇:光启技术002625,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