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红眼”的印度 到底在赌什么?
印度,今年真可谓“杀疯了”。
上周荣耀正式宣布,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撤回印度团队。
印度对于中资企业频下狠手,冻结账户、巨额罚单、限制签证等等,百般刁难让大量中资企业心灰意冷。
忍不下去,自然只能摊牌了。
而在全球为能源发愁的大环境下,印度在美俄欧的眼皮子底下,堂而皇之地低价进口俄罗斯石油从中获利。
此后印度央行更是高调推出了卢比结算机制,试图在全球加息周期中杀出一条血路。
在我们此前的文章中,不少朋友在留言中表示印度卢比此举颇有志气,不乏为其叫好之声。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今年正式生效的RCEP,印度原本也是核心成员之一,但在签署的最后时刻,突然翻脸退群。
一系列举动似乎都表明,印度不愿只做陪衬,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如今已经“杀红了眼”的印度,显然是不准备回头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驱使着印度动作频频?印度的底气又在哪?
越刺激越低迷 印度制造业陷入怪圈
上周印度第二位女总统诞生的新闻一度冲上国内了热搜,不过,在印度掌握实权的是总理。
印度总理莫迪,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
2014年,莫迪上任后,就正式提出了“印度制造”大战略,并表示要将印度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从15%提升至25%。
此后,印度就一直在为这一目标而费尽心机。
为了刺激制造业发展,印度政府接连推出“阶段制造业促进项目”、“生产关联奖励计划”、“电子元件和半导体制造业促进计划”等等政策。
到了2021年,印度更是推出了21万亿卢比(约合人民币1.78万亿)的巨额刺激计划,用以刺激经济、基建、市场需求、电子制造业的发展。
在此期间,印度也推出过外资减税、抵扣退税、上调外资持股上限、扩大投资“清单”、提高破产保护等一系列改善营商环境的尝试。
然而,目前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根据中信的统计,不论从体量规模,还是从贡献增速来看,印度制造业表现仍然较为薄弱。与中国的制造业相比更存在显著差距。
从规模上看,2020年印度实现工业增加值6257亿美元,从体量上来看仅略高于我国广东省。
从GDP贡献看,2020年印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23.5%,远低于我国的37.8%;从增速看,印度2011-2020十年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仅3.8%,也远低于我国的6.5%。
而如果以莫迪正式提出“印度制造”战略的2014年为节点,更是会发现这一战略的尴尬现状。
2000至2013年,印度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大约是12%,而这一数据在2014至2020年的年平均增速仅为3%。
如果再对比体量相当的广东省,更可以发现2014年后广东省与印度的差距在持续缩小。
最尴尬的一点在于,印度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畸形,制造业在刺激下似乎反而受到了冷落。
根据Clocktower Group数据,自2015年以来,流入印度的大部分直接投资集中在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服务业,仅有很少一部分流向制造业。
也就是说,印度的经济结构直接从第一产业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出现了“跨工业化”的现象。
2014年后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增反降,2021年已不足15%。
“印度制造”战略唯一较为显著的成果,就是近年来印度的消费电子产品出口增长非常明显。
这样的局面下,莫迪难免心急如焚,不得不尝试做出更多改变。
疯狂试错 印度还有多少资本?
如今印度刚在于全球范围内特立独行的最大底气,应该就是其人口优势。
来源:央行
央妈在人口问题的相关论文中,曾给出过这张2050年中、美、印人口结构的对比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未来30年里印度的人口结构优势将变得非常明显。
这让印度如今有时间和机会成本来试错,继续探索各种可能性。
然而庞大的人口规模,也成了一把“双刃剑”。
诚然,如今印度拥有与中国相近的人口规模及市场潜力,以及更加便宜的劳动力成本,这让印度有潜力成为下一个制造业大国。
但是,效率成为了一个难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联合国的数据,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为76%,而印度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仅为55%。
而对于外资来说,印度的人口教育、宗教等问题,都是难以忽视的。
这就意味着,在印度庞大的人口规模下,并没有所谓的劳动力优势。
2021年,印度的GDP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达到3.0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1%。
尽管经济规模已经排在了全球第六,但实际上大约仅有我国GDP总量的17.4%。
事实上,在RCEP谈判过程中,印度出尔反尔的态度,并非美国或他国的干涉,关键还是制造业。
从近年来的贸易数据看,印度与RCEP谈判中的多数协定成员都存在贸易逆差,为了避免国内市场在自贸协定中遭受冲击,印度最终选择自保。
退群RCEP,是印度对自身制造业不自信的最大体现。
种种压力之下,印度要把人口优势发挥出来,找到经济的突破口,不得不来几招更猛的。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开头印度的大胆“尝试”。
其实不仅是中资企业,不少外资企业都在印度遭遇了困境。
瑞士建材公司豪瑞、苏格兰皇家银行、摩托车企业哈雷戴维森、美国花旗银行,都已宣布了裁员或离开印度的计划。
福特和特斯拉,则因为印度不愿下调过高的关税而暂停了在印建厂的计划。
相比美国主动卡别人脖子,印度如今更像是主动闭门造车,倒逼国内制造业发展来填补市场空缺。
印度不缺顶尖人才,这从美国大量的印裔高管就能看出,但如何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这还得看莫迪和接班人们的智慧了。
在关于乌克兰的文章中,我们曾指出过,“去工业化”是乌克兰从“苏联心脏”沦为西方“猎场”的关键原因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始终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莫迪的战略思维或许是对的,但是方法还有待改进。
当然,不管哪条路其实都很难,就如俄罗斯也不想走到如今这步田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 END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