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归何处
这世间,有些人无心,行尸走肉、游荡凡尘。有些人有心,却不知何处安放、灵魂流浪。
生死两端,人走在中间。好比那只“薛定谔的猫”,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不论有心无心,人总想抓住某些东西才会安心。这些东西,可能有形,也可能无形;可能具体,也可能抽象;可能有迹可循,也可能虚无缥缈;可能我爱若珍宝,他却弃如敝履。奔波劳碌,白驹过隙,抓住的抓不住的,安稳的惶恐的,独立潮头的随波逐流的,有一天岁月无声亦无情走到尽头,发现一切瞬间失去意义。与世界告别,是恋恋不舍,“想再活五百年”?是无怨无悔,足慰平生,含笑而逝?是感慨“原来大梦一场空”?还是终归无言,悄然离去?不要以为谈论这些悲观,或许只有向死而生,才能彻底参透造化、真正爱惜生命。
自己活着,也看别人活。看得多了,活得久了,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杆秤。怎么才算活得好?位高权重?富可敌国?名满天下?流传千古?忠孝两全?及时行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大浪淘沙,客观规律只容许少数人“达则兼济天下”,多数人难道只能“穷则独善其身”么?普通人和蚂蚁有什么区别?“此心安处是吾乡”,如何才能心安?心安是一切的标准么?算不算逆来顺受?说好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呢?王阳明遗言“此心光明,夫复何求”,这恰恰说明他还有所求,如果他转危为安、再活十年呢?他会求什么?
不论怎么活,人之为人,有两个维度总不会变,那就是“外求”与“内求”,所谓“外求”,就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我”之外的客观世界;所谓“内求”,就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我”这个主观世界。两者辩证统一。当内外和谐时,“我”就是主动的、升腾的、幸福的、平静的;当内外冲突时,“我”就是被动的、萎缩的、痛苦的、挣扎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自古以来对这“十六字心传”有很多种理解,我倒认为,这流传千古的中华心法,讲的恰恰是主客统一、内外和谐之道。人心外求的是“危”,对应的是广大的外部世界,是“纳须弥于芥子”,是客观世界主观化,是感性的理性收敛;道心内求的是“微”,对应的是深沉的内部世界,是“月印万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主观世界客观化,是理性的感性膨胀。所以,必须“惟精惟一”,精益求精,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专一其心,正确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而且“允执厥中”,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从而求得和谐,实现圆满。
说穿了,在世界中找到自己,也是找到自己的世界。这,或许才是所有人的心之归处吧?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上一篇:哲学解读-万物归心,心归何处?
下一篇:心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