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豪:不要随便给人戴败家子的帽子!
来源:李春玲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王均豪:给二代多一些宽容曾经贩过菜票、包过飞机、生产过绿色牛奶,现在忙于建立现代服务业国际化企业的王均豪,其本身的创业史就是一部典型的温商奋斗史。如今比一代企业家年轻又比二代企业家稍大一点的他又担当起沟通企业传承的桥梁。三
兄弟,二十年,四步走,这足以构成均瑶集团从一个农民首创的包机公司到迈向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企业之历程。尤其是大哥王均瑶去世之后,均瑶集团在大众猜测和关注的目光中完成了一次平稳的过渡,三弟王均豪以集团总裁的身份与二哥王均金共同肩挑企业的责任和未来。身为70后,他想起列宁的话:纪念历史的最好方式,就是将过去未完成的、现在正在做的、将来要做的事做得更好。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走在传承路上的二代。
1兄弟闯天下刚从“2012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峰会”上回来的王均豪又开始忙碌起来。这次会议上,他和众多企业家向国家发出一个倡议,希望多关注“中三角”。这个以长沙-武汉-南昌大都市圈构筑的中三角,将着力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三十年前看海边,三十年后看江中。王均豪想起早在十几年前一个学者曾说过中国将是一个弓箭型经济,因为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像是一个弓,而中三角就是长江带的箭。中三角发展起来,沿江经济带甚至整个东部经济都会再上台阶。当初他还半信半疑,多年后,学者的话应验了。
二十多年前,不到20岁的王均豪更不懂这个道理,但均瑶集团的起步确实是从中部开始的。在大哥王均瑶的影响下,他和二哥一起来到长沙打工。而第一桶金就是从印刷学校食堂的饭菜票开始,生意越做越火,但每到春节时期长途跋涉让兄弟仨疲惫不堪,于是萌生了包飞机的想法,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当时只有县处级以上的干部才能买到机票。
1991年,经过近一年筹备之后,王家三兄弟承包下了长沙到温州的航线。当年七月,第一架包机启航之后,震动整个民航界和社会各方的神经,媒体报道更是铺天盖地,用“胆大包天”形容这个国内首家民营包机公司。
这个经历了一年之久的政府审批,盖了一百多个公章的包机公司在当年就盈利近四十万,第二年,王家三兄弟成立了温州天龙包机公司。
想起当年的包机,王均豪就想起自己卖票经历。当时坐包机的人大多和他们一样没有固定的单位,更别提县处级的介绍信。
王均豪决定到朋友的公司开空白介绍信,可机场售票处不敢办手续,他干脆在马路上设摊用介绍信联系买机票的人。“我说在马路上开,警察抓我就行,我有底气,如果我被抓了,就让长沙公安局给温州公安局打电话,因为这在温州是合法”。
就这样王均豪跟着哥哥们相继开通了温州至贵州、上海、香港等多个城市的航线,在当时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中国,天龙包机成了冒险的开拓者。
2寻找幸福感当记者说起均瑶集团在还不十分开放的民航市场的生存之道,王均豪连声纠正:“已经很开放了,比起当初要幸福多了。一个人看事物不能光看现在,要看过去,未来,一条线连起来,就能看出来变化,而且是螺旋式上升的变化。”
农民出身的王家兄弟以“胆大包天”的气势,先后入股武汉东航,收购宜昌机场、收购无锡商业大厦集团,并把公司大本营放在上海。尽管民航市场的垄断局面迟迟未打破,但他们一直在等待时机。直到2006年9月,均瑶集团全资控股的吉祥航空在上海虹桥机场首飞成功。
“一锅好汤要慢慢熬。”王均豪这么形容民营航空公司。当吉祥航空起飞时,他们已在这个市场等了15年,“已经做了15年的虚拟航空,对市场行情,经营管理深谙其道”。吉祥和春秋目前成为民营航空公司中唯一顽强生存并实现连续盈利的公司。王均豪一句话就解释明白:“坚持走差异化的道路”。与春秋航空的廉价定位不同,吉祥航空决定走“中高端服务路线”让业界刮目相看。
“管理学上有个‘鲶鱼效应’的概念,我们做不了鲶鱼,就做个泥鳅吧,在这个市场总能搞点效应,”王均豪打了这个比方。“新飞机人们一听就懂,总比那些专业词语让人放心,”他指出吉祥的26架飞机平均机龄2.6年,而且采用空客320统一机型,因为国际上一天有4000多架320与737机型在飞,是普通机型,故障总结率最高。
“你们作为媒体要告诉乘客,飞机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安全第一。”王均豪不忘嘱咐记者。此外吉祥让人称道的是“空客320,别人放188个位置,我们158个位置,乘客坐着也舒服,虽然这个成本上去了,但我们因统一机型,维修保养成本也降低了。”
强调低成本,高服务的王均豪一直不认同“商场你死我活”这句话,在他看来,战场才有你死我活,商场是商业行为,没必要那么惨烈。所以吉祥与同行之间相处融洽,有空乘人员跳槽过来,他们都与对方航空公司通个气。吉祥这条“泥鳅”把民航这潭水搅起来了,却又能与池里鱼儿和谐相处。
3“铁三角”变双剑合璧“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家族的血缘亲情在家族企业的起步、腾飞阶段起了充足的助力作用,然后家族财富极速增长时,家族矛盾也易爆发。“江门第一民企”天健集团分家风波不断,香港新鸿基三兄弟内讧都让人对家族式管理有些头疼,可均瑶集团在2004年就承受住企业过渡的一次波动。
2004年11月7日,年仅38岁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先生,因患肠癌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引得无数人扼腕叹息。
时隔八年后,王均豪再次回忆当时情形:“那时真的心灰意冷,不想再做下去了,这时一位领导说了列宁的话:纪念历史的最好方式,就是将过去未完成的、现在正在做的,将来要做的事做得更好。”就是这句话再次激发了他经营企业的激情。
三兄弟一起创业,却从没有传出不和的消息。当初他们只用了一刻钟的时间分股权,没有纷争,没有不满,依旧兄弟情深。
在王均瑶去世之后,当大家还在为集团的未来担心时,兄弟间却向外界展示了从“铁三角”转为“双剑合璧”的平稳过渡,猜测中的纷争,家族企业的衰弱都没有出现,反而是集团前所未有地发展壮大了。
王均瑶的儿子今年已经大学毕业,并进入家族企业与两个叔叔共同打理父亲未竟的事业。这一切都来源于年前他与叔叔王均豪的谈话。
当时他高中毕业,“我问他选什么学校,他说牛津,因为老师说他的成绩能上牛津。我又问他学什么专业,他说统计学,为什么,因为学统计就能考上牛津。”当时的王均豪听了心里不轻松,因为侄子对自己的兴趣、未来的发展都没有方向,他开始引导性谈话,并向他详细述说了均瑶集团的发展过程,一番语重心长,让侄子认真思考起未来,最后他表示想和大家一起为集团努力。
这时王均豪才告诉他,想进企业就要学经营管理。最终侄子选了伦敦大学的经济与统计专业。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迷失困惑的时候,这时有一个朋友或长辈与他及时的沟通,对他的未来很有帮助。正处于交接班密集期的二代们时常就会遇到这种“成长的烦恼”,他们也需要有个沟通的渠道。
4宽容对待传承70后的王均豪比一代企业家年轻,又比二代稍稍年长一些,这让他与一二代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时间长了,他也沟通出一些问题。当他和一代企业家聊天时,别人总羡慕他精力充沛,对工作充满激情,而已经步入天命、耳顺之年的一代企业家却总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企业的未来,大家总有一种无奈情绪“或两眼一闭,不管了,或交给政府”,这让较年轻的王均豪有些吃惊:如果传承不好,中国民营企业的前三十年的心血很可能付诸东流。
可当他跟企业家子女聊天时,却发现这些年轻人大多不愿接班,而且比长辈还纠结。最终他总结出来原因:接得好,则是父辈的功劳,落得沾光的富二代称呼,接得不好,就是典型的败家子。
“试问,如果付出努力了,谁不想得到大家的承认,如果得不到承认,那还有干活的动力吗?”王均豪反问记者。
王均豪很同情这些二代,因为他们的身份,使得他们从小就肩负着家族企业发展的未来使命,却失去了普通人的选择权利,接班是使命,不接班也得干出样来,结局好坏都任由人评说。
在社会的有色眼光中,在家族沉重的期待中,二代成长的烦恼不断。为了向社会证明自己的实力,他们不愿待在父辈企业中,而是自己另寻天地,一切只为了证明“我是自己拼出来,不是躺在家族荣誉簿上吃老本的二代”,有人更是急着称自己是创一代。
“为什么那么急于证明自己呢,为什么社会不能给他们一定的宽容度?”王均豪很着急。站在比别人更高的起点上,二代有理由干好,但从国外家族企业传承的结果来看,只有30%的企业完成一代到二代的传承,而二代传承到三代的成功率只有5%。即使国外有几百年家族企业传承经验,也只有30%的成功率,所以我们的二代即使失败了也正常,王均豪呼吁:不要随便安一个败家子的帽子。
在过去,温州商人有一个两板理念: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现在王均豪也有个两板理念:白天做老板,晚上看天花板。只有静下心来看天花板,才能静下心来思考,急于证明自己的二代们,不论是走在接班路上,还是创业途中,都会有个看天花板的时间。当社会关注二代的成长时,也要营造“创业光荣,宽容失败”的氛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使二代也如此。
小编推荐
商务合作电话:18324263659(同微信)
法律顾问:郭炳彪律师 浙江泽瓯律师事务所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