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爵位制度是怎样的?公、侯、君对应什么爵位?
侯、伯、子、男都是商代就出现的某种武官称号。而“公”似乎是西周时代才出现的一种尊号。
“伯”可以作为家族兄弟中的老大使用(伯仲叔季)。而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之下,只要没有意外,家族中的老大自然就是可以父亲官职称号的第一继承人。“公”的出现则可能是用于表彰那些功勋卓著的权贵,使用范围也很广泛,与“伯”存在着交叉并用的情况,西周青铜器中某公亦可称某伯的现象十分常见。
“侯”的本意是箭靶,隐喻狩猎活动中的射靶仪式,深层次的含义表示武将的射艺超群,武功非凡,能够担当起保卫边疆安全的指责,是一种纯粹的武官。商朝有“多侯”的概念,到了西周,部分商代多侯投降了西周王朝,西周为了稳定局势,允许他们保留商代沿用下来的称号和习俗,但是周人自己另外设立了“诸侯”的概念,虽然同样使用了“侯”这个相同的字样,实际上却属于不同的系统。从商代遗留下来的“多侯”逐渐边缘化销声匿迹,活跃在青铜器铭文以及后世史书中的主要就是西周王朝的诸侯。由于“公”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呼,诸侯的开国始祖往往以“公”相称,例如“齐公”、“鲁公”。而诸侯日常和死后也可以尊称为“公”,称公是否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许可就不得而知了。
“子”是男性的美称,甲骨文中武丁之子多称“子某”,这可能是后来西周时期将商代直系后裔(例如宋国国君)定为“子姓”的原因。“子”的称号也极为普遍,大概是不论嫡庶皆为“子”,所以运用范围可以比“伯”更大。《春秋》中常常将僭越称王的势力贬称为“子”,赋予了“子”一定的等级含义,将原本已经游离于周朝体系的势力重新按照拟构的周朝等级体系来定义。
“男”也是商代武官体系中所存在的称号,大概由于“男”没有像“多侯”那样被彻底边缘化,一部分被纳入到西周王朝的体系之中,所以到了春秋时代,称“男”的诸侯极少,只有许男和宿男两例典型。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公”是西周时代的新型尊号,“侯”是西周在商代武官称号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称号,“伯”是表示带有泛化的家族领袖的称号,“子”是比“伯”更宽泛的小首领的称号,男是被重新纳入周朝体系的商代武官势力的残余。
因此,西周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从宏观上看,这个体系存在一定的等级关系,但实际使用来看,它们之间是存在重叠关系的。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公侯伯子男”爵位等级,那已经是魏晋以后的事情了。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