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找到新的人口机遇?
今年春节前夕,一组有关中国人口的统计数据引发舆论热议:截至2022年末,中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近61年来中国首次人口负增长。
“负增长”后
中国人口红利仍在
中新社记者:“人口负增长”意味着什么?中国会不会就此正式进入“长期人口负增长”周期?杜鹏:人口负增长是指总人口数量开始减少这一标志性转变,其源于生育率的下降。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总和生育率就下降到了2.1,2.1也被称作世代更替水平,即低于更替水平就相当于已经踩下了人口增长的刹车,或早或迟就会出现人口负增长。因此,中国人口负增长起因于30年前,只是到了2022年,直观的数据才显示出真正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中国人口负增长,它还伴随着出生人口首次少于1000万这一事件。观察历史,1963年中国出生人口接近3000万,10年前都还在1500万人以上,2022年降到了956万。未来的几十年,中国可能都要处于人口负增长状态,只是速度快慢问题。政策放宽
为何有些年轻人不愿生孩子?
中新社记者:去年8月,国家卫健委曾刊文谈到,低生育率成为影响中国人口均衡发展的最主要风险。这里的“风险”主要包括哪些?杜鹏:人口负增长后,一方面人口总量特别是劳动力数量在下降,另一方面人口在老龄化,特别是未来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加速趋势。“少子”是人口负增长最主要动因,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关注未来几十年中,生育率能否得到有效提升。这个“提升”不是恢复到一二十年前的状态,而是首先使它不再进一步下降,同时,使有生育意愿的人们能够充分实现生育意愿。导致出生人口减少的相关因素,如果我们不能够在未来5-10年尽快解决,可能人口负增长就会进入加速过程。而从长期来说,虽然人口增长总会进入到一个负增长阶段,但我们还是要力争生育率不出现急剧下降,不出现出生人口数量长期低迷,这样才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量的优势”与“质的优势”
中新社记者:当“少子老龄化”成为常态,人口结构的“一减一增”之间,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杜鹏:我们在进行全面的准备。早在2006年,国家层面就已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此后又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二十大报告将“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放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部分进行部署。从实践来看,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探索解决“一老一小”难题,诸如不断完善生育政策,探索普惠托育,促进教育公平等,减轻年轻人在孩子择校、课外辅导等方面的焦虑或抚育成本。此外,养老措施发挥作用与提高生育率也密切相关。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一般老人会照看,如果第二个孩子还让老人照看,老人就要有8-10年时间全部用来为子女照看孩子,这就提出新挑战:老人是否愿意帮助子女承担抚养责任。跟养老一样,这里会涉及很多社会保障问题,怎么促进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怎么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年轻人优待,怎么解决老年人的异地医保问题等等,这些方面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当然,政策路径上已非常清晰,但政策落地实施,还要有几年时间才能够看到真实成效。中国如何找到新的人口机遇?
中新社记者:联合国的人口预测称,印度将在今年4月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未来的全球人力资源结构中,中国如何找到机遇?
杜鹏:人口数量第一、第二,本身没有优劣可言,我们没必要过分关注人口规模排第几,而更应关注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更有利,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否在持续提高,更应关注人口结构变化会带来哪些优势与挑战。优势方面,无论是人口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还是人口城镇化进程,与印度相比,我们都高得多。挑战方面,我们的生育率较低,人口老龄化较快,也意味着在社会保障方面,要花更大力气去提升生育水平,解决托育养老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地区间城乡间差距问题等等。因此,不必拘泥人口数量的排名,我们必须看到过去40年,特别是过去10年的发展成就,从而利用自身优势和发展势能,立足人口国情,去走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编辑:王伊萌责编:宋方灿RECOMMEND推荐阅读“春季攻势”能否助中国经济实现“开门红”?
中国人的“文化获得感”从何而来?丨中国这十年·焦点面对面
共筑全球新“气候”,中国从未缺席丨中国这十年·焦点面对面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