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长安十二时辰》:若难逃蚍蜉命运,该如何选择?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6 阅读数:人阅读

 

#高燃影视季#

豆瓣评分:8.2

评分人数:46万+

天宝三载,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城——长安。

熙攘繁盛,光耀万年,再也没有比长安更伟大的城市了。只是,彰显着盛唐荣耀的上元节这一天,长安城却危在旦夕。

一直想着推行新政的太子面临被实掌大权的右丞相林九郎弹劾,而将在当晚宣让林九郎代政的圣人——也就是皇上,给了太子一个任务:查出突厥狼卫的阴谋。

太子把任务交给心腹李必,李必出身六世高门望族,七岁与张九龄称友,九岁与太子交,是个居庙堂之高而心不染尘的23岁小道士。

李必从牢里捞出一个死囚——张小敬, “十年陇右兵,九年不良帅”的张小敬被称为“五尊阎罗”,深陷死牢而临危受命。

张小敬和李必。

名士和英雄。

十二时辰,也就是24小时。

必须挽救长安城于倾覆之间,而在这短短的一天之内,各路人马,皇族、官员、民间志士、宗教人士等等悉数登场。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算是中国古装剧史上目前为止最能正确反映唐朝面貌的电视剧,尤其是对于上元节长安一天风貌的高度还原中,在长安城各处的危机面前,故事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这空前宏大的叙事构架下,在这盛世余晖的锦绣铺陈之下,各路人马,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所网罗出的整个大事件被镶嵌在这个精巧结构中,他们在繁华富丽的长安城内纵横捭阖,厮杀不止。

所有的欺骗、仇恨、怨怼,都在一次次的选择中,面临心灵的拷问,他们虽在同一个城市,却在各自的命运里浮沉,而这所有一切,如同画面一样徐徐展开,也预示了那个朝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1

帝国心 . 长安梦 . 百姓家

我一直觉得,到第38集的时候,故事才进入真正的高潮。因为到了这儿,几乎用了一整集的篇幅来叙述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往事——安西烽燧城一战,精准地说,是叙述那些人,叙述第八团,叙述那些细微真切的情谊。

或者说,那是第八团的长安梦。

战事残酷,米粮断绝,二百多人的军团,只剩下少数人,而救兵依然遥遥无期。

歇息之间,老闻就聊长安,以及长安的故事,比如火晶柿子的故事,而在他们聊长安故事的背景下,张小敬和萧规坐在一起聊天,那时,他们一个是弓弩手,一个是护旗手,两个人还是并肩浴血的兄弟。

萧规:人在旗在,要不,你挖下我的眼睛。

张小敬:那你可当心点,要不然在长安关灯的时候,没你不热闹。

萧规:老闻讲的那些故事,你真信啊?

张小敬:老闻讲的那不是故事,是真事,长安城自打隋朝开始建立,那是神仙一般的隋朝工部尚书宇文凯主持设计的,它不单是一座城……

长安

说到这里,张小敬的声音大了起来,扯着嗓子喊:长安!是龙首原上俯瞰众生、庇护万民的帝国之心!待到了我大唐,为了安置江南来的战乱流民,更是将长安城建成了一座环宇四海、超前迈古的第一大城,正彰显我唐之国力强盛,遂有万国来朝!……长安,有一百零八坊,分东西两市,百行千业,光人口,就有一百万众,一百万!咱们第八团的兄弟才二百来人,每个人身怀绝技,你想啊,这要一百万人住在一个城里,那是什么样的情形?

萧规说:老闻给你说的长安,未必是真的!

张小敬理解萧规,因为萧规家在兵部,吃过长安的亏,曾经被贬。

所以,他说:我宁愿相信老闻说的,兄弟们也相信,你不要说关于长安不好的事情,也别讲给弟兄们听,人呢,总要有点梦想在前面,才能活下去。

长安人最会造花灯,满城花灯亮起的时候,初烁空谷,漫若朝炬,百里皆见光明而夺月色,尽显大唐国力强盛万民和乐。所有戍边阵亡的人名字都会在花灯上,从正月十四夜一直燃到正月十七早上。

长安百万众,莫不竞相观看。

也许没人会知道,在安西这座烽燧堡,有过这样一场战役。我们都死在这儿,死得连名字都不留下。

那个时候,张小敬和他的兄弟们也委屈,也疑惑,可是想到长安城里的家人因为他们的守卫而安全,便也笃定自己的选择,所以吼叫的是一句誓言:第八军团,九死无悔。

为什么“第八军团,九死不悔”这样的口号会激荡人心?

关于安西军

安西军,《长安十二时辰》里张小敬所属第八团的原型。是一支在中国历史上既辉煌又悲壮的铁军。

公元640年,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统辖安西四镇,辖下部队既称“安西军”。它是大唐帝国的精锐部队,战斗力极强,时常以两三千人的兵力深入作战,却屡战屡胜。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吐蕃与大食古乌孙扶植傀儡政权阿了达为拔汗那国王,并击败了正牌国王遏波之,后者向安西都护府求救。时任安西都护府巡察张孝嵩对都护吕休璟说"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随后得到安西军指挥权,统率万余精兵长途进击。

安西军向西挺进上千里,一路攻克上百个据点,并在当年十一月攻克阿了达都城。

此后,张孝嵩传檄诸国,大食、康居等八国莫敢与之争锋,安西军声威大震。

影片《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看得很多人热泪盈眶,在这部影片中,全军覆没的安西军,却写尽了大唐荣耀。

他们是安西军,是热血又忠诚的士兵,刚烈与不屈已经深入骨髓。

镜头切换到后来,曾经的兄弟张小敬和萧规,开始生死对峙,已经是故事的后半段。

在看似纷乱但有条不紊的多线并进中,有两条线非常清晰:

一条线是张小敬设法破局救长安,身边旧日的兄弟一个个因此丧命;

另一条线是龙波(萧规)因为旧恨,当年朝廷没有给予十年前覆没的第八军团应有的荣誉和尊重,他借狼卫突袭的势头,设局刺杀皇帝。

所以,孤胆英雄张小敬发现,所谓自己要追捕的凶犯,就是当年第八军团的生死战友萧规,那个誓死捍卫军旗的萧规。

他是震惊的,但又是理解的。长安不是他们之前想的那个长安,它是灰色的,这兄弟俩相向而行的线索之外,还有林林总总的线索,有民间百姓、站队的各色军民将士;有太子与林九郎的对立派系的暗潮汹涌。

“野”和“朝”层层递进,各方阵营的思想,各色人物的故事,生动又残酷。

这似乎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自盛唐以后,中土再无盛唐,当年长安城人口百万,万国来朝,威镇寰宇;而上至庙堂帝王倦怠,朋党争权,下至坊间百姓困苦,奸恶横行。

这就是真实的长安。

而一切,看似从那一场第八军团劫后余生的老兵引发,其实,一切似乎早有预兆。导致第八团几乎全军覆没的安西烽燧堡一战,按剧情设置,是节度使不肯出兵援救。其实也不难理解,募兵制推广之后,作为唐帝国边境守备重要支柱的节度使,兵权便开始上升,名义上由中央指挥的军队,逐步成为边镇将领的私人军队,直到最后演变为藩镇。唐初设计的“内重外轻”的全国兵力部署,也“太阿倒持”,边疆节度使手中的部队,反而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军队。唐代的军制如何崩坏,从中可一叶知秋。

长安,长安。

而这,就是普通官员嘴里心里的长安城,因爱生恨,但又完全恨不起来,无法真正舍弃。就像诗鬼李贺写的《京城》一样:

驱马出门意,牢落长安心。

两事向谁道?自作秋风吟。

只是,护旗手萧规最大的梦想,就是要让皇帝亲眼看着光华最盛时的毁灭。就像我们这些旁观者,这些后来者,看着这个城市,这个朝代,如何缓缓坠入黑夜。

2

各种链条织就的长安城

长安城内,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的利益链条,所以张小敬阻力重重,他是不自由的,无时无刻不被靖安司和长安城的规矩限制,想挣脱也挣脱不了。用小说作者的话说,他是一个反体制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再跟体制互动。

第一条线索:李必

身为太子心腹,他要搜集政敌林九郎的证据,在压上自己的政治前途与其交涉之后,终于换来一天的办案权。他对于闻家父女与张小敬的关系做调查,又怀疑徐宾,质疑老师何监;檀棋身处困境时,他全力相救。

第二条线索:林九郎

历史上真实的原型就是李林甫,他是熊火帮的幕后指使,也是张小敬的仇敌,想利用靖安司办案不力来绊倒太子党羽,同时离间郭利仕和皇帝的关系,听闻郭利仕支持靖安司之后就开始为其网罗罪名;之后,接管靖安司;逼迫何孚供出太子及相关人员。

第三条线索:龙波

残酷的历史把他从忠诚的士兵变为反叛者,隐姓埋名之后,联络了很多受欺压的老兵,成立蜉蝣组织。他利用狼卫,利用何孚,烧毁靖安司,想炸掉花萼楼,为当初的付出讨一个说法。

第四条线索:何孚

因为全家都被林九郎所害,为了报私仇,不惜装傻多年,花了大价钱买通龙波和狼卫,反被利用,他的目的就是杀掉林九郎,但在被审问时居然相信林九郎对自己的许诺而诬陷太子。

第五条线索:元载

出身贫寒,靠着读书当上大理寺评事这样的八品小官,但野心勃勃,他的俸禄全部用来行贿右相府的管家探取情报,天天妄想娶五品以上高官家女儿,期待寻求靠山。

所以在机缘巧合之下解救了“长安第一千金”王韫秀之后,开始不择手段,心心念念想的就是用张小敬邀功,以至于屡次破坏张小敬的拯救长安行动。

第六条线索:闻染

算是第八团的“团宠”,她是张小敬的生死之交老闻的女儿,老闻临死前把她托付给张小敬,为了报仇,她也参与了计划的一部分。在亲情上,与张小敬和龙波都有牵扯。

第七条线索:吉温

林九郎的心腹,鞍前马后,观言察色,助纣为虐,是一条合格的鹰犬。在与王韫秀勾结后,诬陷张小敬是凶手,缉拿张小敬。

第八条线索:赵参军

听上级吩咐,缉捕张小敬,同时又见风使舵,和上面的吉温有的一比,只不过一个是武将,一个是文人。

当然,线索还不止这些,故事中更为繁杂。

总之,把问题的每一层拨开之后,发现,第一层是狼卫,草原上的狼卫就是一个马虎眼,只不过是虚惊一场,好让朝廷放松警惕;第二层是龙波,他战斗力非常强;第三层是何孚……,而何孚是给龙波提供情报线索,并且给予金钱支持,仿佛他是幕后大boss,但实际上,那个所谓躲在暗处的幕后大boss是徐宾。

曾经,何孚从即将复仇的喜悦跌落到失去双眼的低谷后,在墙上写了一个灯谜:“遥见双人影,知余在身旁”,这个灯谜的答案,正是一个“徐”字。

几乎是“谍影重重”,越是到最后,越是绝境不断,张小敬成为全城通缉的目标,民间团体有守捉郎,官方有右骁卫、武侯、望楼围追堵截;而龙波的计划如期推进,三百桶伏火雷开始进入指定位置。

3

蚍蜉 . 人

在一个城市面前,每一个人都像是蚍蜉。

就好像,蛰伏很久的龙波(萧规)组建了一个反抗组织——蚍蜉,他是为了报仇,也是为了获取尊严。

其实,所有人都是蚍蜉,包括皇帝,他被下放到民间之后,无人认得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头,甚至被人误会成“偷猪贼”。所以说,所有人无非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厮杀。

而这部戏的精彩之处,大概就是人。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性格和精神都非常饱满,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他们从来都不是存在于环境的真空地带,而是被牢牢地镶嵌雕刻在历史那面斑驳的墙壁上,就因为身后的那段历史,以及他们所处的朝代,以及那一天,天宝三载的上元节,他们心底所透出的光芒,才让人觉得夺目而珍贵。

比如,在故事初出现的剃须师,在为曹破延服务的时候,讲述了往年观灯的经历,包括到故事最后,大灯绽放的那一刻,他抱着女儿出现,尽管曹破延再三交代让他们老实在家呆着。

在这样一个宏大的架构中,为何要穿插一个极其普通的百姓视角?也许就是因为,他代表了安长城里那些观灯的百姓。他知道建造大灯用掉了巨额的赋税,他知道大灯的来源,也知道大灯可能会引发的踩踏事件,他什么都知道,可是,他还是要去看。这就是普通百姓,仅仅只是想享受当下。

还有一个一闪即逝的角色——祝先生,上元节这一天,他没有心情观灯,继续救济难民,也因此见到了皇帝,即使身份卑微,却冒死进谏,直言大灯是表面功夫,吸百姓骨髓。

只是,祝先生也死了。他的死,是偶然中的必然,当一个国家整体出了问题,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小小帮助就可以解决问题。

而李必,也会茫然和疑惑:

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罗列了五种“心魔”和四位“善良天使”。在《长安十二时辰》里,这些“心魔”和“善良天使”随处可见。在平克看来,或暴或善,或邪或正,其产生均非出自单一动机。

虽然“人之初,性本善”,但人的本能与趋利避害之天性,既有将人推向暴力、趋恶的元素,即“心魔”,又有让人厌恶强暴、崇尚美好和成人达己的一面,即“善良天使”。

平克所称的五种“心魔”分别是:

① 捕食暴力。施暴者完全没有仇恨等破坏性动机,就像为获得食物而进行的捕杀或狩猎。狼卫之一曹破延杀死他的救命恩人焦遂,仅仅是为了获取金鱼袋,就是这一种。

不过,对于女儿的情感又让观众对于这个人物有了更为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他心起歹念时,看到了一个和女儿差不多大的小女孩时。

② 支配欲。具体表现为对威权、声望、荣誉和功名利禄的追求;如“地下长安”葛老对手下的“赐福”,还有右骁卫参军赵七郎的那句冷血“名言”——我不在乎百姓的性命。

但这个人物最主要的特点确实见风使舵,且他“恶与支配”的属性被他的搞笑表演所冲淡,似乎他没有太突出的思想,无非就是随行就市。他代表了长安官场中不少官员的围观态度,也侧面点出了长安腐朽的原因。

③ 复仇心。此心态会激起人类的道德冲动,不管是公报私仇还是冤冤相报,抑或血债血偿、象征性惩罚等,均在此列。如“五尊阎罗”张小敬连杀熊火帮三十四人,狼卫精心谋划的对长安的恐怖袭击,萧规射杀县丞在内的大小官吏十几人等。

④ 虐待狂。以他人的痛苦为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的基础上,就像美国变态杀手克里斯滕森,就像右骁卫将军甘守诚让檀棋在燃烧的炭火架上跳舞。

⑤ 意识形态。因为共同的信仰体系而产生的乌托邦式的幻想,为了追求所谓的理想、乐土而不择手段地使用暴力。这一点,在袭击长安的狼卫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一旦他们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就会爆发出极大的反能量与破坏力。

萧规对张小敬说,自己看透了,空喊着不退的坚强生命,却被守护的对象从背后捅进灵魂。而这样的遭遇,在萧规看来,不是他一个。他认为,李唐的根子已烂掉了,需用火和血来发起一场涅槃,才能让所有人警醒.

再看看平克所说的“善良天使”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如何体现:

① 共情。顾名思义,就是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并对其利益、动机、立场产生认同,甚至惺惺相惜。如靖安司主事徐宾所言,张小敬是“真心真意喜欢长安城的人”,“他看到的都是别人”。人人生而平等,张小敬没有说过这句话,但他却是这句话的践行者、守护者。因此,其共情对象甚至还包括敌人。他对敌人不是那种一贯的心狠手辣,而是手下留情,“不想杀你们,死在正月爷娘没法过年”。

也正因如此,“五尊阎罗”才会做出种种令对手甚至敌人都匪夷所思的举动,才收割了一众暗桩的心。比如他明明能只身脱逃,偏偏要逆行“不自量力”地救人;明明可以不必自残,他偏偏要割下一指给葛老一个“惊喜”……

② 自制。让人能预测冲动行事的后果,并相应地抑制冲动。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非右相林九郎莫属。林作为政治老手、法家信徒,理性从来不缺,其信条之一就是“老规矩就是最不容易出错的规矩”。

因此,林的处世哲学就是想方设法扰乱对手心智,使其方寸大乱,然后他从从容容地用规矩收割之。“细微之处,方显功夫”,老狐狸的功夫与杀伤力,常现于细微之处。这,正是位高权重的可怕之处。

③ 道德感。将一套规则和戒律神圣化,来约束和管治认同同一文化的人的相互关系——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当属何监。何、林、郭(利仕)年龄接近,阅历均相当丰富,且均为政治精英,但同朝同事多年,郭却感叹与何“不熟”。

为何如此?就是因为道德感的疏离,让何监成为封建王朝中难得的一股政治清流。

提了何监,就不能不提其高足李必。李必“小狐狸”与张小敬完全不同。他兼有何张二人之长,却无二人之短。纵观其人生轨迹,堪称完美。为何?皆因其有着更大的政治抱负:贵族出身,少年成名,人生起点相当高。虽然高处不胜寒,但“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④ 理性。让人超脱有限的视角去思索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追寻改善的途径,从而引导其他的“善良天使”。这方面,张小敬堪称“万人迷”,很受待见,能够在遍布长安的不良人中一呼百应。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心魔”和“天使”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所以人性既不能说是本善,也不能认为是本恶,又善又恶、善恶兼具最为恰当。

平克认为,人类内在的天性几乎很少自发改变,但如果外生的历史社会力量给“天使”创造了可以发挥作用的条件,那么此消彼长,“心魔”将被遏制,于是暴力就会减少。

从心理学角度看,檀棋的“心魔”也是逐渐被遏制的。张小敬与狼卫、熊火帮等外生的历史社会力量的搏斗,为檀棋的“天使”创造了可发挥作用的条件。此消彼长,爱情这个“善良天使”的力量就慢慢占据上风。

檀棋在李必眼里,未必是奴婢,但他们总是“不熟”。因此当檀棋真正认可对方后,听说张小敬将再次被收监时,居然敢于舍弃李必,很不“理性”地要求陪狱。

由此可见,哪怕李必给檀棋再多社会支持,哪怕助其脱离奴籍,他们也无法构建平等健康的亲密关系。这一点,姚汝能倒是看得很清楚:“他(李必)是个没劲的人。”

“劲”是什么?

包罗万象,但其中的核心,应是充满人情味的善良+丰富的趣味,这也是包括清高的徐宾等在内的众人对张小敬的集体反应性。

而张小敬身上的这些,檀棋也不缺。前者在伏火雷车爆炸前,不忘割断缰绳,放马匹逃生;后者在姚汝能呵斥细犬时,顿生怜爱,称狗也受了惊吓。

惺惺相惜,所以张小敬会认为檀棋“和长安城里的女子不同”,所以从来不会说“谢谢”的他会在檀棋跳完“火盆舞”之后直接“公主抱”……这些都是“相熟”的表现,也是相爱的体现。

而檀棋得到的,则是前所未有的理解、认可和关怀。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反应性”或“响应性”(responsiveness)。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心心相印”。

4

选择

不同的人,在同一所城市,在同一个命运前,选择是不同的。

在何监眼里,长安是“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在第八团眼里,是誓死保护的帝国之心,是生活方式,是一种活着的理由,是希望;是让李必赌上政治前途的梦想;是妓女丁瞳儿的家园;是闻染和萧规眼里的憎恶之地;是林九郎和元载们玩弄权术拨弄人心的游乐场;也是徐宾算人心铤而走险的理由……

当然,也是皇帝陷入自我陶醉的理由。

那么多人,在这座城市里,有着各自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对未来的打算。所有人都在长安中做着自己的梦,区别无非是,有人深爱,有人憎恨,有人因爱生恨……

当然,也有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每个人心里的蛮荒之地,未曾被开垦,就死去。

而只有张小敬,他在24个时辰里走遍大半个长安城,穿过人山人海,看遍长安城的肮脏,却仍为他所守的那些人造一个梦,并造得尽可能真,且竭尽全力地去守住他。

张小敬认定了长安是他的家,而他是一个兵,兵的职责就是守卫家园,就算是家破了,修补一下就行,比如,他得知生死之交老闻被活活逼死,怒杀作恶的上司和熊火帮三十多人,之后投案自首;

而萧规似乎不同,他聪明,作为一个护旗手,看得仿佛更为高远,自从他投奔姐姐,看到姐姐被县丞侮辱之死,姐夫和两个之二也因此受连累而死,而他去告官,却反被诬告,经历这一切之后,他就“醒来”。

他,虽自知为蚍蜉,却不愿屈服于命运,依旧要炸花萼楼,要让皇帝在万民面前灰飞烟灭,要让所有人见证历史,甚至不惜无数老百姓陪葬,让长安城陪葬。

曾经,大唐朝廷的龙旗,在他们的守护下始终不倒。但之后,他们的选择却完全不同,一个是护城,一个是复仇。

为什么张小敬会有这样的选择?难道,他的心里没有仇恨吗?

有一次,张小敬问对自己有所怀疑的姚汝能,那个时候,他看向远处巍峨雄伟的大雁塔,眼神深邃:“汝能啊,你曾在谷雨前后登上过大雁塔顶吗?”

姚汝能一愣,不明白为何问这个问题。

张小敬心里的长安

张小敬说:“那里有一个看塔的小沙弥,你给他半吊钱,就能偷偷攀到塔顶,看尽长安的牡丹。小沙弥攒下的钱从不乱用,总是偷偷买来河鱼去喂慈恩寺边的小猫。升道坊里有一个专做毕罗饼的回鹘老头,他选的芝麻粒很大,所以饼刚出炉时味道极香。”

张小敬说:“我从前当差,都会一早赶过去守在坊门,一开门就买几个。还有普济寺的雕胡饭,初一十五才能吃到,和尚们偷偷加了荤油,口感可真不错。东市的阿罗约是个驯骆驼的老手,他的毕生梦想是在安邑坊置个产业,娶妻生子,彻底扎根在长安;长兴坊里住着一个姓薛的太常乐工,庐陵人,每到晴天无云的半夜,必去天津桥上吹笛子,只为用月光洗涤笛声,我替他遮过好几次犯夜禁的事;还有一个住在崇仁坊的舞姬,叫李十二,雄心勃勃想比肩当年公孙大娘,她练舞跳得后脚跟磨烂,不得不用红绸裹住。

张小敬又说:“哦,对了,盂兰盆节放河灯时,满河皆是烛光,如果你沿着龙首渠走,会看到一个瞎眼阿婆沿渠叫卖折好的纸船,说是为她孙女赞副铜簪,可我知道,她的孙女早就病死了。”

说着这些话,张小敬语气悠长:“我在长安城当了不良帅九年,每天打交道的,都是这样的百姓,每天听到看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达官贵人们来说,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这些事更是习以为常,但对我来说,这才是鲜活的、没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长安城。在他们身边,我才会感觉自己活着。”

所以,张小敬要拼尽全力地救长安。

他也曾说过,每一个长安人,都需要一个梦,他守护的,是这样一个梦。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深处的秘密显露,我们看到张小敬背叛暗桩,与兄弟作对,阻挠第八团的复仇。

他守护的,是龙首原上的鲲鹏吗?是长安城里的花萼楼吗?

都不是,他守护的,是有毕罗饼卖的长安,是有月夜鸣笛的长安,而他要保护的,也都是那些看起来唾手可得的幸福与安稳。

还有崔器,最让人感慨的,就是他了!

在前二十集,他是个让人讨厌的人,办事拖后腿、带手下背叛靖安司、公器私用捉拿张小敬,妥妥的猪队友,还有,因为兔唇,说话也不利索。

但是,龙波带领的恐怖组织硬闯靖安司时,当李必惶恐地喊道:旅贲军何在?

只有一个声音回答他,那就是崔器:旅贲,在!

当他倒在血泊中,“陇右道崔器”终于成为了“长安崔器”,一心想着要为阿兄报仇的他,也终于和阿兄一样,死在保护长安的路上。

5

不退!

《长安十二时辰》中,最动人心魄的当属两个字:不退!

崔器战死,靖安司被屠,李必生死不知,张小敬被全城缉拿,这一切,都对姚汝能造成了冲击。

姚汝能以前是什么人?

这个曾经被观众戏称为“姚跑跑”的男人,终于被激发了内心祖上传承的一丝血性,打翻传令兵,亲执大鼓,在花灯如昼人潮涌动的长安城里,发出了信号:长安,不退!

信息传递着。

檀旗看到了。

张小敬也不跑了,他第一次拔出腰间的折辱之刀,会审直面追击的众人,摆出了攻击的架势。阎王归来,长安,要见血了。

张小敬的“折辱之刀”

张小敬刚出牢时,与李必的对话中提到,自己所配的短刀为“折辱之刀”,因为唐玄宗开元十七年,信安王率军攻打石城堡,张小敬拒不出战,理由是需要太多的人命去博取一个名声。

信安王特赐其无用之刀,羞辱张小敬是无用之人。

张小敬的生死之交老闻曾经说过一短话:你自己选的路,分不清楚对错的时候,就记着两个字:不退!

李必,在面临诸多劫难和谜团,甚至性命堪忧时,依然心怀天下,同时也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宏愿,就是不退,死也不退;

檀棋,虽是奴婢,一介女流,却有着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如男子般的勇气,无论怎样,她都坚守信念:不退;

张小敬曾经想过后退是因为,很多事情他无法掌控,但他最后还是愿意为了长安城里的百姓,不退。

姚汝能为了救檀棋而不惜暴露自己的身份,被围堵时,那个见风使舵的元载实在是无法理解,就问他,而姚汝能的回答很简单粗暴:我觉得檀棋应该救,所以,死也不退!

这个故事看似悲壮,但又终归是浪漫的。

建造大灯的毛顺大师,就因为那句“一文钱可以换两个胡饼”,就有了愧疚,愿意配合龙波的计划。而龙波带着弟兄们杀进进入花萼楼,见到皇帝。

尽管一开始皇帝以良好的记性说出了当年烽燧堡一战那些士兵的名字,差点让涕泪横流的龙波(萧规)放弃计划,但之后,皇帝对自己评价为“神”,又让龙波心凉,劫走了他。

被劫走的皇帝“下放民间”,接受各种“再教育”。比如,从厕所里爬出来的皇帝被认为是偷猪贼,之后又被一个六品官员当街暴打,导致头破血流,到了百姓家里,尝到他难以下咽的粗茶淡饭。

终于,他知道,他所谓的大唐盛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而龙波也死了,在和圣人的短暂相处中,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动了恻隐之心。

龙波赴死的方式,是选择做回了萧规,冲出酒肆一个人对抗两方军队。他死得很悲情。此生,都在为自己的所信活着,他是个旗手,代表着信念,他信第八团的人,不退,坚持,他接受了那么惨烈的战场,所以无法接受第八团的死法,他既然活着,就要为第八团讨个公道。

当然,他最后放弃杀皇帝,也是深知张小敬的话是对的,那就是,即使把皇帝杀了,百姓得到的信息依旧是皇帝暴病而死的谎言,大唐体制的溃烂不是杀一个皇帝能解决的。

至于那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幕后大boss徐宾,简直是一个天才。

徐宾是有能力有想法的人,他的悲哀在于,赏识他的人不在其位,掌控重权的林九郎甚至认为徐宾是江湖骗子,而林九郎这种祸国殃民的丑角又怎么能入徐宾的眼?

为此,他给何监送了十几年的干谒诗(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终于凭借恒心打动了何监,而他的“数字治国”的才华也被欣赏,参与了新税法的设计。而这一切,都阻挠了右相林九郎的利益。

徐宾说,所有一切,都是他一人所为,背后没有任何势力。他向皇帝解释着自己构思的一切。

因为林九郎构陷太子,圣人准备废太子,而徐宾精通大案牍术,且他的职位可以查阅大唐所有的卷宗资料,他知道第八军团与大唐的矛盾,包括何孚的真实身份,所以把老闻的死讯告知给龙波,利用第八团和朝廷的矛盾引导龙波刺杀皇帝,包括利用何孚与右相的仇恨……

关于大案牍术,徐宾说:一个人的观点,总会受他的经验和视野所限,唯有大案牍术,它集合了千万人的故事,才能给我最接近真理的答案。

6

徐宾在临死前说过一句话,很让人动容:总有一个人,要去做那盏灯。

其实,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徐宾在很久以前就劝说过因为烽燧堡之战而意志消沉、终日醉酒的张小敬,让他重拾守护长安的梦。

是的,那个让所有人都喜欢的张小敬,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被徐宾唤醒的。张小敬是死囚的时候,也是徐宾救他出来。徐宾说过,他希望张小敬活下去。

最后的汇聚地点发生在大吉酒肆,也是因为徐宾之前就告诉过张小敬,有事就去那里。甚至,连最后张小敬可以通过杀了自己获得功勋,徐宾都计算到了。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经过惊心动魄的十二时辰,一切尘埃落定。最后一幕中,张小敬、李必、檀棋三个人分道扬镳,让人唏嘘。

还记得在马车中,檀棋唱到: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张小敬说:我不会走的。他日长安要再有危险了,再回来,还能为你们守护长安。

檀棋说:长安的太阳,真美。

绿尘,试图用心构建一个光影文字与生活的桥梁,在滚滚红尘中给予生机和能量。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