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经济学上的规模效应?
规模经济也可以叫规模效应。
一句话概括: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的规模扩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增加企业利润。
说白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规模越大的企业越能做到产量多、速度快、质量好、成本低,也就是做到多、快、好、省。
那么能通过扩大规模做到多、快、好、省的叫规模经济,规模扩大却没有做到多快、好、省的叫规模不经济,也就是没有规模效应。
注意:股市上也有一个所谓的规模效应,它指的是规模越大的企业股票波动率反而越小,也叫小盘股效应。这个咱们以后聊庄家操盘的时候再说。
咱们先说说规模扩大怎么就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做到多、快、好、省呢?
目前认为有两种主要的途径。
第一种是内部途径,也叫内部规模经济。
说的是企业规模扩大了,就有能力买更专业的设备、雇更专业的人才、掌握更专业的技术,做到更合理的内部分工,也就是可以更专业化生产。同时还可以通过规模扩大、产量增加、锻炼经验值,生产的越多、越熟练、技术越精湛,这个叫干中学。
在高级经济学里面还专门有个干中学模型,来研究企业是怎么边干边增加效率的。也就是说规模扩大能给企业带来专业化和干中学两种作用,这两种作用共同降低企业的管理、设计、研发、运营等等各种成本。
企业可以用更少的成本和更短的时间来生产每一件产品,也可以说是每件产品的可变成本降低了。还有就是随着产量的提高,均摊到每件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也会变小。
比如奶茶店每天的固定成本是666,那每天卖200杯的时候分摊到每杯奶茶的固定成本就是3.33。如果规模增大了,每天卖300杯,那每杯奶茶分摊的固定成本就是2.22。这就说明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同时降低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这不就是多、快、好、省了嘛。
第二种是外部途径,也叫外部规模经济。
意思是当一个行业很赚钱,有很多企业都进来的时候,这个行业的整体规模就扩大了。这些企业通过互相竞争来提高各自的生产效率,或者通过互相抄袭、互相山寨,也能提高整个行业的总效率,做到多、快、好、省。
比如手机行业,都知道卖手机赚钱,所以一大堆企业都开始生产手机。那有能力搞研发的就走研发路线来引领市场,没有能力搞研发的就玩山寨、玩抄袭,买别人的技术用,这就逼得搞研发的企业得抓紧研发,每年都得拿出点新产品来,否则就有可能被那些山寨企业超越。而那些山寨企业通过多年的山寨和抄袭之路,也就是干中学,也多多少少掌握了不少技术,虽然核心技术依然研发不了,但可以在产品外观、设计、人机交互上,多弄几个摄像头,对硬件方面做些文章。
最后的结果就是研发型和山寨型企业一起努力,把整个手机行业搞得突飞猛进。这时候行业里活下来的企业都扩大了自己的规模、提高了生产率。
这就是通过企业外部途径来实现的规模经济。
聊到这呢就要考虑一个问题,既然扩大规模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那为啥现实中还有很多小企业没有去扩大规模呢?
有人说没钱扩大呀!这倒对。
要知道除了自己花钱扩大规模之外,还有一个途径可以扩大规模,那就是合并。
那为啥很多相似的小企业不去合并成一个大企业呢?
这里面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存在聚集效应,它的意思是当一个产业有正的外部规模效应的时候,这个产业内的企业就没有合并的动力。
这个正的外部效应指的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如一个行业里面有一个企业特别厉害,其他的企业买它的技术,或者抄袭、山寨它的技术,活得都挺好。那这个企业无形当中就帮助了整个行业里面的其他企业,这个叫正外部性。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行业里的其他小企业,他们的技术、芯片和零件都能轻易地买到。那各个企业还都差不多,合并不合并都一个样,所以他们就没有合并的动力。
用交易成本来解释,就是当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跟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差不多的时候,企业就没有动力合并成一个大企业。
还有一种集聚叫空间集聚,指的是一大堆中小企业围绕在一个或者几个核心企业周边,为这个核心企业提供服务。
比如我们总能看见汽车厂周围会有很多轮胎厂、配件厂、内饰厂;在医院的旁边就会自然地聚集了很多药店、花圈、寿衣店等等。这种聚集本质上就属于企业之间的功能互补,在一个小的空间内自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表面上这些企业各自为政,但实际上他们相当于分散的各个职能部门,互相之间互惠、互利,所以他们之间也没有动力去合并。
而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的时候,也就是行业内的企业互相坑,你搞我,我搞你。我出了一个新产品,我就能把你们的市场份额都抢过来。那剩下的那些企业就倾向于联合来扩大规模进行对抗,最后形成一个寡头垄断。
我们再看不合并的第二个原因是存在范围效应。
什么意思呢?
就是当有时候市场容量不足的时候,也就是市场就那么大点,生产出来的东西可能卖不出去,这时候的企业可以通过搞点副业、多元化经营来扩大规模,这个市场不行,去别的市场,那就出现了横向扩大规模的公司。它啥都生产,既生产手机、还有手表、还有音响、还有自行车、净水器、电瓶车,啥都整,它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规模,它就不用通过收购、兼并来实现规模经济了。
咱们说到这呢一直在说规模经济的事,前面说了还有一个规模不经济的。
那怎么去判断规模扩大后是规模经济还是规模不经济呢?
这时候我们需要用一个叫规模报酬的指标来判断。如果企业投入的土地、机器、人工、原材料等等,所有生产要素的规模都增加的时候,企业的产出量增加的比例比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高的话,就认为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举一个简化的例子,比如生产要素只有土地、劳动和资本三样的时候,当企业规模扩大之后,这三样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翻了一倍。假设原来价值是一百万的要素可以生产一千台手机,规模扩大了之后变成投入二百万总价值的要素,用了同样的时间,产量变成了两千五百台。要素投入了原来的二倍,而产量却变成了原来的2.5倍,产量增加的倍数比要素增加的倍数高,这时候叫规模报酬递增。
也就是当规模报酬递增的时候,就认为规模扩大是规模经济。
因为规模增加之前,每台手机的成本是一千块钱,规模扩大之后每台手机的成本变成了八百块钱,这不就是多、快、好、省了嘛。
也就是说,这个企业通过扩大规模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叫规模经济。
那么当产量增加的倍数跟要素增加的倍数相等的时候,叫规模报酬不变。也就是多投入一倍要素,只能多生产一倍产品,一加一等于二。
而当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要素增加的倍数的时候叫规模报酬递减,也就是多投入了一倍要素,产量增加还不到一倍,这时候一加一小于二了。我们认为当规模报酬递减的时候就是规模不经济,这时候再扩大规模就不合适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吃两个人分量的饭,但是干不了两个人的活,那么这个人的晚饭就不要吃了。
而现实的残酷就在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研究发现,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基本都会先后经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过程。
先增后减似乎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的成长是如此,国家、政权是如此,宇宙万物皆是如此,都是先成长、再成熟,达到巅峰之后再衰落。企业当然也逃不过这个规律。
是不是任何企业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走下坡路?
目前从实践中看还真是这样,还真不存在一直在扩张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盛极而衰,大到一定规模,然后就开始剥离很多业务,保留主要业务,或者苟延残喘,或者涅盘重生。当然了,有些特殊的垄断企业除外,比如两桶油这种非常规意义上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盛极而衰这个规律不光是西方经济学家认同,我们的马克思也是这么认为的。在资本论的第一卷就分析了企业规模从盛到衰的过程,有兴趣的可以去翻一翻。
那么聊到现在我们的主要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企业规模太大就会出现问题。
这里面还是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内部原因来自于人。
主流经济学家都认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速度往往跟不上规模扩大的速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层级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复杂,灯下黑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根据我们以前讲过的彼得定律和帕金森定律,我们知道机构越大、吃闲饭的人越多,越容易出现外行领导内行,每一个岗位最后都会被一个不能胜任的人来干。
比如有的企业原来一个管十个人的班组长,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这个人摇身一变变成了管一百个人的车间主任,但是他的水平就只能管十个人,那他这时候就得找几个副手来帮忙。根据彼得定律和帕金森定律,他找的助手不是他亲戚,就是听他话的人,基本不可能是比他有能耐的人。全公司要都这样,那还有个好吗?最后的结果就是管理混乱。
公司规模扩大了,咋不能请点新的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呢?
您回忆一下你干过的企业或者咱们看过的偶像剧,哪个企业规模扩大了之后,会把原来那一批管理人员都给炒了,然后换一批新的。要知道这些可都是企业元老,而这些元老的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公司会经常组织培训,但是基本这些人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跟职业经理人比那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就是这些元老们却往往身居要职,这就是为啥管理水平提高通常跟不上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
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大企业病。大企业病的存在会让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增加,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再顺滑、通畅,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增加,各种内耗也在增加,从上到下就开始混乱。
我记得我小时候在一个钢厂的家属区住,我就看见过有无数人大摇大摆地偷废钢、偷生铁,甚至是偷铜、偷铝,根本就管不过来。那车队里面的人把大卡车开出去加一箱油一千多块钱,回来把票子报上去之后把油抽走了卖。有的卡车司机这么干一天能加七、八箱油。抓住一个还有另一个,根本就罚不过来。
私企也好不到哪去,姐夫、小姨子、小舅子、丈母娘、秘书的表哥都进入了管理层,有的人连初中都没毕业,你给他个qq群他都管不明白,他就做了人事主管,成了生产经理。往往是这类企业有点规模之后,七姑八大姨就都上来了,还美其名曰自家人信得过,其实就是自家人坑自家人最不客气。
大家可以去看看刘老根,那真是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讽刺了。这种管理混乱的后果一定是造成企业几乎所有活动的交易成本都上升,最后导致每件产品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也就是边际成本递增,慢慢的这个企业就会失去企业创立的初心和存在的根本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要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才行,这时候企业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除了这个内部原因还有外部原因,那就是企业规模太大的话会形成垄断。
咱们聊垄断的时候说过垄断会破坏市场公平竞争、降低市场整体效率,造成市场失灵,那少数几个人控制市场,把钱都赚走了,这是政府不希望看见的。所以当某个企业过大的时候,政府就会反垄断。
再次强调一下,有的天然垄断行业或者国字头的企业,各国政府一般情况下不收拾。其实各国政府也矛盾,想让一个产业发展,就需要扶植其中某个企业让它扩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还不能让它发展过头了,让它变成垄断企业,去欺男霸女、欺行霸市、扰乱市场。而且这个企业一旦获得垄断地位,往往它就不思进取了,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打压同行上面了。
政府面临的这个矛盾也可以叫做马歇尔冲突,意思是规模扩大会产生规模效应。规模太大会产生垄断,反而降低整个经济效率,那政府就得让它缩小规模。所以现在很多政府的做法是限制一个行业里面规模最大的企业,然后扶植几个跟它竞争的企业形成竞争,让这几个企业的规模都达到一定程度,互相制衡,这个叫做垄断竞争。
说到这儿规模经济的原理基本就介绍完了,因为规模经济这个概念它的原理比较复杂,涉及的知识点也特别多,所以咱们有必要稍微详细点的再总结一下。
首先规模经济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企业规模增大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多、快、好、省的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主要来自于两个途径,一个是内部途径:通过降低成本和干中学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第二个是外部途径:通过技术转让或者购买来增加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
而当外部规模效应为正的时候,也就是企业之间互相能通过交易得到好处的时候,企业倾向于不去合并。而当外部效应为负的时候,也就是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时候,企业就会倾向于合并来扩大规模。
衡量企业规模扩大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可以用规模报酬来判断。当规模报酬递增的时候就存在规模经济,企业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得到好处。当规模报酬不变的时候,就代表企业规模可能达到了饱和,再怎么增加规模都无法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当规模报酬递减的时候,企业规模再扩大反而会让企业走下坡路。
所以咱们从头到尾一直在强调规模经济一定是在一定范围内,那为什么超过一定范围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呢?
也有两个原因,内部原因是管理水平跟不上,那是因为存在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定律,从而形成大企业病,造成企业每生产一件产品的成本越来越高,也就是边际成本递增。而外部原因是企业太大了会形成垄断,造成马歇尔冲突,被政府压制。所以我们说当企业规模扩大超过一定规模的时候,就会从规模经济变成规模不经济,这就是最全套的规模经济理论。
最后我们再引申一点,这个规模经济告诉我们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度,不是有个广告语嘛,光大不行,深发展才是硬道理,大而不强只是傻大,又大又硬才是极好的。很多时候盲目扩大规模就是给自己挖坑,规模越大,挖的坑越大。咱们就看国内有多少个品牌到处开分店,但是管理团队跟不上,最后一家一家的倒闭,跟当年的蒙古帝国扩张差不多。还有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铁矿石谈判。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钢材产销大国,当年竟然连圆珠笔的笔尖都生产不了,也没有能力给钢材和铁矿石定价,所以才匆匆上马了钢材期货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铁矿石谈判,这些都是大而不强的体现。所以现在我们一直在强调供给侧改革、制造业2025、去产能、新常态等等新理念,改进生产工艺,不再迷信扩大规模,而是要做精品、搞高端制造。
文章来源:经管老邢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