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无法成为“完美机器”的我们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4 阅读数:人阅读

 

现代生活无可回避的一大困境,或许是可能性与不确定感的并存。看似有诸多可能与自由,但系统性的无力感却确凿侵蚀着生活本身。

社交网站上声音很多,我们却容易听不清哪一声是属于自己的;未来的选择多种多样,最被期待的路径却似乎早已被规定好;对美的欣赏理应更多元,但现实是审美标准的日趋单一……我们成为模板下的人。个体的力量与系统、外部环境相较,显得那样无能为力。我们总是被裹挟着去往某处,在各种外部的束缚中伸不开手脚。如何面对这种无力感,在外部的限制之下最大限度地活出自己,是每个人难以逃避的课题。在SK-II STUDIO出品的“VS”#改变命运#动画系列中,这个问题被以六组奥运选手的真实经历展开呈现。在选手与外界不断对抗又和解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到某种启发——种种压力之下,困惑难以避免,但或许,有所坚守能带来更大限度的自由。

1.

嘈杂的声音中,自己才是最大的力量

在现在的社会里,选择是众多的,踏上一条路似乎很容易,但坚持下去却受着太多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妥协、停顿、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内心最初的坚持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甚至开始怀疑,“我是不是根本不行?”在短片《VS压力》中,乒乓球运动员石川佳纯也在遭受同样的诘问。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石川佳纯输给了朝鲜选手金宋依,没能进入女单四强,这也意味着几乎是一路高歌来到23岁的她,天才光环消失了。其他的“失败”也接踵而至,2017年1月,在全日本乒乓球锦标赛上,她输给了16岁的平野美宇。2019年10月,又输给中国选手杨晓欣。石川佳纯乱了阵脚,在短片中,媒体不断问她“你的表现达到预期了吗?”,“佳纯会像以前一样勇往直前吗?”。所有的质疑和褒奖,都成为她失败后需要承受的压力,一直承载着她向上攀升的电梯崩塌了。玻璃罩将我们包裹起来,无事发生时,我们的步履不会停下,生活就这样缓缓向前,但它终归易碎,在罩子破裂后,所有来自外界的规训和质疑会将人袭卷,于是开始自我怀疑。石川佳纯面临的情况显然要更残酷些,现实没有给她留太多时间,如果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不能够取得胜利,她将失去参加东京奥运会的机会。又一次输掉比赛后,在采访中,石川佳纯展现了自己的慌乱与无助,“怎么办啊,还是输了,为什么赢不了呢?”,但在对赢的期待下,越是急切,就越是无法解决问题。这种状态,被作家Karyn Hall概括为“自我确认”(Self-Validation)的缺失,在质疑、动摇之中,我们会否认自己的经历和感觉。一面自我欺骗问题还不太糟,一面又不能够接受过往曾做出的选择。2019年年底,石川佳纯再次在挑战赛中与平野美宇相遇,这一次的比赛结果,将决定她是否能够拿到东京奥运会的最后一张入场券。石川佳纯赢了。对于自己为何终于调整好了心态,在GQ报道《运动员石川佳纯:当天才光环消失之后》一文中,提到了石川佳纯的感想,“从前失误时总是责怪自己,真是笨呢,(应该把这股情绪)转换成没事的,没关系,能进能进,把它变成激励。”她的想法从“努力了为什么得不了分”,变成“努力了所以没关系。”挣扎会带来痛苦,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自我确认的机会,在清晰意识到问题存在后,逐渐学会接受自己不论是好是坏的内在经历,建立起自己的身份,哪怕遇到来自他人的责问,也能够坚定自己的内心,向前走去。

2.

“在参照别人时,人就选择了自己”

我们需要通过“自我确认”来应对被外界质疑扰乱的内心,外界的规训也常常被视作自我实现的阻碍和束缚,需要以对抗的姿态才能突破。这是否意味着,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始终是对立的呢?短片《VS规则》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冲浪选手马西娜·梅达出生在夏威夷瓦胡岛,那里是享誉世界的冲浪胜地。阳光,海浪和乘风破浪的自由感觉,早早就种在了她的心里。可是,由于她日本女孩的身份,从事冲浪运动与传统文化对她的期待格格不入。短片就在这种挣扎中展开。海浪的召唤和一个年长女人的声音交替回响,她教导马西娜步伐要慢,说话要轻,要保持谦虚……“美就是你的行为都必须符合规则,跟随规则,你就能成为美人”那个声音反复出现。个人总是在社会关系中成长,不存在脱离了群体的个体。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写过,“因为人是参照别人进行选择的;而在参照别人时,人就选择了自己。”查尔斯·泰勒则指出,自我来自我们和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我们无法单靠自己来构成自我,形成有意义的独特性标准。自我的理想是在对话关系和反思中塑造的。”当外界的规则与内心的声音不符,马西娜需要在成为“美人”和做想做的事情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她的选择,同样可以对外界造成影响。短片的最后,马西娜脱掉了和服,穿上了冲浪衣,抱着冲浪板走向大海,在她的身后,一直教导她的人和许多穿着和服的女性一起站了起来,支持她的选择。马西娜冲破了他人的标准和期待,因为她的突破,同样受困于“规则”的其他女性,也拥有了挑战的勇气。“美就是,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代表传统观念的女声说出这句话。曾经作为阻力的外部世界,生出一股股支持马西娜的力量。面对系统与外部环境,个体的力量当然是微小的,但并不是无能为力。我们和外界始终处在你来我往的交互之中,而不是恒定的对抗关系。在自我与外界一次次的对话之中,“规则”的边界被不断拓宽,个体也能够得到更多力量。

03.

活出自己,不是为了“赢”

如何活出自己,是个庞大的命题,除了应对来自外界的质疑和规训,我们仍然面临着对自己道路的把控问题,上升渠道日益狭窄,要想过上“良好生活”似乎需要与他人展开“厮杀”。项飙将这种充满焦虑和紧张的生活形容为“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只是,当任何实现方式成为强制,都会让人离快乐与幸福越来越远。羽毛球二人组高桥礼和华松友美佐纪曾在里约热内卢赢得金牌,然而,在欢呼与庆贺的声音过去后,继续获得胜利的压力也被放在了她们身上,似乎胜利是她们的唯一使命。在短片《VS机器》中,两个人被完全驯化为“赢的机器”,一切行为和动作都被设定了僵硬而精细的标准,只能够“遵循程序”“控制情绪”,从而赢得比赛。刘擎曾将现代社会比作一条流水线,社会中的每一个部门,都是这个“自我循环的流水线上的一环”。社会呈现出机器的属性,人则被看作是机器的零件。“我们有一个摆在眼前的迫切任务:满足社会机器对一个零件的要求。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合格、优质的零件。”零件为了实现机器的运转而存在,合格和优质则意味着有用且高效。“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逐渐变成了一种商业的供求关系”。在这样的前提下,自我实现逐渐等同于在竞争中取胜。“不惜一切代价都要赢”,短片中一直不断重复着这句话。情感被隔离,目标也变得清晰,但想象中的胜利没有到来,她们在变为机器人的过程中,一点点远离了自己真实的内心,忘了自己为什么打球,个人的价值与意义也开始崩解。

杨照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焦虑当中,大家太容易把世界看成是零和游戏,但在人生的追求跟意义上,有许多“不可共量”的价值。陈嘉映在《何为良好生活》一书中也写过,“自我实现,本该是形形色色的人去实现形形色色的自我。”自我实现并不建立在竞争和输赢之上。和赢得一场比赛相比,朋友间共进退的情感也许更加珍贵。注重情感,发掘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够让我们过上一种更为主动也更为自由的生活。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三支短片,SK-II STUDIO出品的“VS”#改变命运#动画系列还有几支,主角分别是:美国体操名将西蒙·拜尔斯——她不再受到对自己身材、样貌攻讦的干扰,选择坚定自我;中国游泳队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刘湘——不被外形优越所定义,努力开拓游泳事业……面对外界的压力和成见,她们不断做出自己的抗争和突破。如何更大限度地活出自我?这个问题,或许没有唯一的答案。在潮水中,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被裹挟着前行,但有限不代表全然无力,我们仍然能在倾听内心的声音后,做出尊重自己的选择。也正是通过这一个个看似微小的选择,我们逐渐拓宽了自我生长的空间。“命运并非偶然,是选择使然”。不断选择的过程,也是突破桎梏的过程。我们在选择中自我确认,不断成长,这是一条艰难但值得走的路。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