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武汉有哪些特色街区/社区?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3 阅读数:人阅读

 

要不然考虑一下青山区?

绿水青山红钢城

青山的红房子是苏联人建造,给第一批北方过来的武钢员工住,而白馒头,是喜食面食的北方人带来的。成堆的北方普通话和武汉话结合,开创了“青普”,让青山变成了一个mini北方大家族。

年复一年,红房子开始成为青山的“标志性建筑”,而拥有着“二分之一北方血统“的青山人,也越来越离不开白馒头。

红房子就是当年的高级住宅区

看到红房子被围挡圈起,临街的窗户没了窗框,只留下一个空洞,才发觉很多年没有留意过它们。

远远看去,只是一片残破的老式居民区。而红房子的辉煌,只有老一辈青山人才知道。

五十多年前,余爹爹从农村老家来到青山,成为一名武钢工人。

他回忆说,最初的青山除了青山镇,都是农田泥塘,刚来时住的临时宿舍,几家人共一个厕所,灶台是自己用砖垒起的,蒸饭时得在上面再搭一块废铁皮。

不久后随着武钢生活区规划落实,一片带有明显苏式风格的楼房建成,外部是红砖红瓦红屋顶,里面是独立厨卫,红房子就是当时青山最好的住宅区。

这片区域后来也有了一个独特的名字——红钢城。

几十年前余爹爹在红钢城分到一套住房,终于成为了住进楼房的城里人,一家人开心了好久。

青山商场、红钢城夜市、沿街的精品店,一个个围绕着红钢城兴起。

以红房子为标志的红钢城不仅成为青山商业的核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青山以外的老武汉人对这里为数不多的印象。

在青山大家都是熟人

青山红房子是上世纪苏联人修建的,三排红砖房横竖一围,中间空出一大片公共院子,像是三层楼的四合院,让前后几十户都成为邻居。

附近的孩子放学后都爱在中间的空地玩耍,一到饭点,爸妈在厨房喊一声,小孩子各自回家,才得安宁,晚上带着孙辈出来乘凉的大爷大妈,又让这里热闹起来。

“以前隔壁那家是黄冈的,孙女学习特别好,现在好像在国外读书,楼下是对湖南夫妻,旁边那栋住着东北四口,两家的孩子总在一块玩。”

余爹爹说,街坊里能听到各地方言,住得久了,带着自己的家乡口音也变了些。

或许是背井离乡的共鸣,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对街坊概念也有着更深刻的认同,不管你是住在八街坊还是九街坊,都比普通陌生人天生多了几分亲切。

加上武钢配套的教育、医疗系统,青山人也乐于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红钢城的孩子喝着武钢汽水长大,小学上的可能是钢城二小、三小或者五小,大人们都期望自己能考上武钢三中

不用绕很大一个圈,你会发现在青山大家都能扯上关系。所以在红房子长大的一代代青山人也都陷入了“熟人魔咒”。

比如你的高中同学是你小学同学的初中同桌,你隔壁邻居收到的同事请帖,新娘居然是你姐姐,于是你们相约一起去参加婚礼。

即使后来有了钢花、钢都这些新社区,青山的熟人魔咒也没能解开。

红房子的生活成为历史

然而再踏进八街坊时,只见物是人非。

住户几乎搬空,一楼的入口和窗户被封住,花坛里杂草恣意生长,花园里积满了厚厚的落叶,踩上去沙沙地响,吓得一群雀鸟乱飞。

相邻的七街坊,围挡的铁门紧紧闭着,上面贴了张闲人勿进的通知。

几年前,武钢与宝钢合并,余爹爹的小女儿从武钢提前内退,而余爹爹家里接到了拆迁通知。

“其实搬了也好,红钢城也没以前方便了,周边施工灰大还吵。唉,几个老街坊最后聚在一起吃了顿饭,也彻底散伙了。”

两三个月内,住了十几年的老街坊都搬得差不多了。红房子里的生活气息渐渐淡去,红房子外的红钢城也动摇了江湖地位。

商户搬迁、车站取消、道路封堵,曾经属于红钢城的人气,分散到了众圆、印象城、红坊里、奥山世纪城……

红房子的生活最终成为回忆,不禁想问,没了红房子,青山的熟人魔咒还会存在吗?

熟人魔咒是一种情感羁绊

十二年前在红房子里开店的赵大哥,可能是街坊里最后一批离开的。他说与其说是守着红房子,倒不如说是等着那些熟人。

“当年心灰意冷从东北来到武汉,只想开个小店讨生活,没想到很快就融入这里,小店也慢慢有了些名气。”

如果不是因为拆迁,赵大哥可能想在这过一辈子。

“第一次来店里吃饭,出门时约你一起喝酒的客人不在少数,菜场碰到了还能惦记着这顿酒,很有意思。”

店铺营业的最后一天,他守到了半夜,就怕还有熟人想来吃饭找不到地方了。

“在青山会不由地卷入熟人关系网,并不是因为距离的亲近,而可能是大家从祖辈父辈那学会了情感上的相互支持。”

不愿解开的熟人魔咒

余爹爹指着远处一栋楼说,拆迁后他就和老伴在青宜居买了房子,原本是觉得这里离厂区太近空气不好,但一打听好几个老同事都住这,就跟着一起搬过来了。

青宜居,紧靠着青山三环外围,也是很多红钢城老街坊的还建住所。

比起红房子的年岁,青宜居是年轻的,但你却很容易在这感受到红房子里的生活。

老人们三三两两地晒着太阳,或者和三五熟人一起打牌唠嗑,小孩子自在地在社区游乐场玩滑梯。

“人老了就怕寂寞,上星期老同事聚会,又认识了几个武钢的退休职工,这两天准备一起到东湖绿道去走走。”余爹爹说到。

人气逐渐兴旺,带着宜居路两旁商铺也红火起来。南北特色、过早宵夜都能满足。

卖菜卖杂货的小贩沿路吆喝,路旁闲聊的几人各自用方言无障碍沟通,各地方言口音又在这里交汇。

而他们的下一代也慢慢学会了青山普通话。

青山的样貌每天都在变化,不止是红房子,所有曾经的生活痕迹都渐渐消失。

每天都会有新的人来到青山,然后在某天陷入熟人怪圈,而那时,他们也就真正和青山相互接纳、彼此包容。

没了红房子,青山人也解不开这个熟人魔咒,又或许他们是不愿意解开。

相比于青山的红房子,青山的馒头是低调而神秘的存在。哪里有好吃的馒头,只有住在青山的北方大爷大妈们,才知道。

多数武汉人对馒头的定位是早餐,或者是宵夜的一份小吃,但能一日三餐都把馒头做主食,在武汉还真不多。

所以在武汉,你可以搜罗到好吃的热干面、烧麦,却不一定能找到一家对味的馒头店。

青山最正宗的馍馍

五十年代初, 东北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而随着武钢在全国招工,不少东北职工及家属搬迁到了青山,也成为青山建设的主力军。

有数据称,当时青山区80%人口是北方人,他们不仅影响了“青普”,也成就了青山最正宗的北方面点。

如果说大部分武汉吃货对青山美食印象是炸炸,那么生活在武汉的东北人率先想到的,就是这里的馒头或者说馍馍。

在青山人记忆里,馒头是和周围东北口音一样常见的存在,每天早晨都能见到东北大妈提着一大袋馒头回家的场景。所以想要在武汉吃到好吃的白面馍馍,必须要向生活在青山的东北大爷大妈讨教一番。

武钢职工食堂

1958年武钢建厂,十多万武钢职工及家属从此在青山扎根,为了满足这些东北职工的饮食习惯和需求,武钢厂区食堂通常都有馒头供应。

对武钢食堂馒头的印象是实在,食量小的人一个馒头得分两餐吃。馒头颜色微微泛黄,闻着不如街边店香甜,但吃下去就是满满的劲道。

如果厂区食堂的白案师傅是东北人,那前来买馒头的人必定要排起长队,一人买上一家人两天的早餐不嫌多,个个都是碗口大的馒头。

买回来放在蒸锅上加热,不一会整屋子都是面食的甜香气,一闻就知道是老面馒头

从中间掰开能看到一层层面的叠加,小时候最喜欢一层层撕着吃,不知不觉就吃了大半,也不会觉得口干。

不止馒头,花卷、发糕、包子……花样繁多也是武钢食堂的面点受欢迎的原因。不过食堂馒头只对职工出售,也只有武钢家属才能有此口福。

华润武钢总医院食堂

原本是医院职工和病人就餐的医院食堂,因为馒头味道好,附近的爹爹婆婆会赶在饭点前排队买馒头,去晚了就买不到了。

或许是和武钢食堂的馒头系出同门,医院食堂的馒头同样货真价实,五毛钱就能买一个,吃起来也非常有嚼劲,不会觉得累。

另外,面点窗口还有现做的发糕、面包。

考虑到饮食健康,包子肉馅以瘦肉居多,少油少酱,面皮劲道不粘牙,很适合老年人口味。

窗口面点有限购,如果想买更多,可以在食堂旁边的小市场购买,也都是当天现做的,口感有保证。

三满意

三满意原来是武钢退休职工食堂,后来也将面点菜品对外销售。

三满意位于红房子之间,吸引了一大波东北大爷大妈,成为它的忠实粉丝。

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他们两手各提一个大袋子,满满的白面馒头,不过这对他们来说也只是一家人一天的分量。

因为是手工制作,馒头花卷看上去并不太规整漂亮,但用手捏一捏就会感受到饱满的弹性。

东北大妈说,这样的才是真馒头,哪是街边那些看着白胖的馒头比得了的,“看着大,吃起来就一小口,这样的馒头有什么好吃的”。

相较于武钢食堂的馒头,三满意的馒头甜味更突出,且馒头大小正好,正适合南方家庭的喜好,所以来三满意买面点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除了中式面点,三满意还有各式卤菜,搭配馒头也是一顿美餐。

钢花117社区食堂

还没到午餐供应的时间,不少大爷大妈已经在钢花117社区食堂排起队。

一位大爷说,117社区食堂的菜品经济实惠,而且手工做的馒头非常地道,旁边社区居民也会慕名来购买。

馒头差不多拳头大,比一般馒头店卖的更厚实些。掰开看,每层面皮都紧密排布着细腻气孔,口感绵软易咀嚼,但又保留了老面馒头应有的力量。

小时候最喜欢把这样的馒头掰开,中间夹上菜,在那个把麦当劳做奖励的年代,这样的吃法就是一个中式汉堡。有时小孩子之间还会比赛谁吃得快,一会就能消灭一个夹着满满蔬菜牛肉的大馒头。

不过现在街边店卖的馒头很少能达到可以夹菜的大小,也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是不是也会“发明”这种创意吃法。

山西罐罐馍

一位不太爱吃面食的南方朋友,安利了这家位于三兴农贸市场的山西罐罐馍,“朋友说以前觉得馒头吃起来太寡淡无味,但是这家的馒头有很多种口味,五颜六色看着都能勾起兴趣。”

这家馒头不仅南方人爱吃,也得到不少北方人的认可,据说每天早上好多爹爹婆婆排队来菜场买馒头,风雨无阻,想趁热吃到新鲜出炉的馒头可要赶早了。

豆沙馒头填补了馒头没有馅的遗憾,从中间掰开还能看到一层层豆沙馅,口感比白面馒头更香甜。

玉米馒头口感相对干一些,用力掰开容易碎,不过这也是玉米面的特性,吃起来有种特别的玉米香气。

身为南方人的自己对面食并没有过多喜爱,甚至不理解为什么北方同学可以一天三顿都吃馒头。

慢慢和这些北方人接触后才发现,馒头或者馍馍,对他们来说不仅是饱腹的食粮,也是在异地他乡为数不多的可满足的家乡味。

在寻找这些地道面点的路上,他们也离家乡更近一步。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