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苏轼为何如此旷达?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5-02 阅读数:人阅读

 

苏轼的家世算比较好的。父亲苏洵年少时是个任侠放纵的花花公子,快三十岁了才发奋读书;母亲程氏知书达理,给了苏轼兄弟非常好的启蒙教育,按司马光的话说:

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苏主簿夫人墓志铭》)

加上程氏信佛,养成了苏轼良善温暖的性格: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是时乌与鹊,巢鷇可俯拏。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异鹊》)

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无论在文坛还是在政坛上,都没吃过什么大亏:二十出头,就以才华名动京师,为官之后,朝廷上很多高官都很欣赏他。

之前我整理了苏轼被贬黄州之前所担任的官职,有兴趣可以看一看: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王安石主政之前,苏轼是政坛的绩优股,即便虚职较多,却也是一路走高的。

我认为这个时候的苏轼,有一点意气风发,他身上有青年才俊的那种年轻气盛。以至于他频繁上书,反对王安石的改革,成为了反对变法的急先锋。

苏轼从《议学校贡举状》,到《上皇帝书》、《再上皇帝书》,一直写到《拟进士对御试策》,苏轼不断地上书,终于致使新党忍无可忍,决定构陷苏轼。

当然,第一次构陷苏轼失败了,因为新党找了半天没找到证据: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

但这次构陷,却促成了苏轼的第一次心态转折。一个勇往直前的青年才俊,或许是对政治失望了。他第一次发现原来政治是这么的肮脏,原来大家在朝廷里就是成天栽赃陷害。

于是苏轼自请外放,去了杭州。

此刻的苏轼,虽然远离了肮脏的政治手段,但他难道死心吗?苏轼没有死心,苏轼像一个受了气,选择离家出走的小媳妇。

在外放杭州之后,他又去了密州,去了徐州,去了湖州。按照惯例,调遣官员,官员需要给皇帝上一封《谢上表》,我们今天来读苏轼的这几篇《谢上表》:

学虽笃志,本先朝进士篆刻之文;论不适时,皆老生常谈陈腐之说。(《密州谢上表

》)

信道直前,曾无坎井之避;立朝寡助,谁为先后之容。(《徐州谢上表

》)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湖州谢上表》)

苏轼在干嘛?苏轼在絮絮叨叨地发牢骚:哎呀我迂腐啊,哎呀我不懂拉帮结派啊,哎呀我不识时务啊……

这个时候的苏轼,他洒脱吗?他不洒脱。如果没有因为《湖州谢上表》而发生“乌台诗案”,苏轼一辈子可能就陷入这个发牢骚的漩涡了。

古往今来,很多诗人、文人、政治家,都是这样,受到了政敌的打击,就一辈子陷在自己的“失望”和“不得志”之中无法解脱。

而苏轼的不幸和幸运,都在于这场乌台诗案。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给了苏轼和其他失意书生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苏轼发生了第二次心态转折。

所以题主的问题:为什么苏轼被贬后变得旷达。

我猜题主的潜台词是:为什么被贬的文人那么多,唯独苏轼能这么旷达?

那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苏轼第一次“失意”,自请外放之后,他也很难受,苏轼也一直不得解脱。真正让苏轼得到解放的,不是单纯的“政治失意”而已。苏轼在死里逃生之后,在黄州感受到了前半生从没有感受过的生活艰难。这些艰难岁月,激发了苏轼在父母的影响下,自小养成的纯良与乐观。

苏轼初到黄州的时候,很不开心。这在苏轼的《与章子厚书》中有所表态:

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见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禄廪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

这封信,应当说写得很凄苦。

苏轼在信中说:“我从来没有尝试过自己养活过自己,不太懂生计,从前花钱大手大脚。我怕过几年就该吃不饱穿不暖了。”

是啊。正如我一开始说的,苏轼的家境是很好的,此前虽然“自请外放”,但好歹也是地方知州,待遇不会很差。而到了黄州,在黄州的苦日子是苏轼从来没经历过的,更别提苏轼一直担心的弟弟苏辙,也因为苏轼的问题遭到贬官。

苏家两兄弟都遭到贬谪,这对大户人家来说,就意味着“家道中落”了。于是在黄州的日子,就是苏轼的“变形记”:一个小少爷,一个意气风发的官员,来到了多雨潮湿的黄州,过得布衣蔬食,甚至要担心将来一家人将来都吃不饱、穿不暖。

但苏轼很快就看开了。

苏轼其人有一点“苦中作乐”的精神。他在给秦观的一封信中,回忆初到黄州的艰苦生活,说: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答秦太虚书》)

这封信虽然也在说“穷苦”的忧虑,但苏轼说他有一个“妙计”:把钱分成三十份挂在梁上。苏轼还说,这个妙计他是向贾耘老(苏轼和秦观的一位好友)学来的。

这封信也写在被贬黄州不久之后,可苏轼却能穷开心,拿穷苦来开玩笑。且同在这封信中,苏轼还说: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答秦太虚书》)

苏轼:我估摸着我现在攒的这个钱够花一年多了,够了够了,我没有啥事可担忧的了。

我举出这两封信是什么意思呢?

少爷时期的苏轼、老爷时期的苏轼,他在担心什么?他在担心朝堂的变故,他在担心政敌对同僚的迫害,他在担心新政会使国家陷入困局。所以他要上书,要发言,他背负着“责任感”的包袱。

可到了黄州,苏轼担心的事就变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苏轼第一次发现,原来赚钱、生计,是一件这么需要在意的事。

因此,“美食博主”苏轼开始研究起黄州有什么便宜又好吃的: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

真一色味,颇类予在黄州日所酝蜜酒也。(《真一酒》)

虽然苏轼在黄州时,常常礼佛、诵经,自谓:

惟佛经以遣日。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但馋虫上来,也不忘戏言佛门不吃肉,实在太可惜:

已熟之肉,无复活埋。投在东坡无碍羹釜中,有何不可。(《禅戏颂》)

有时,他会有一些比较温馨的期许,也不忘说说吃:

但犹有少望,或圣恩许归田里,得款段一仆,与子众丈、杨宗文之流,往还瑞草桥,夜还何村,与君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不知当复有此日否?(《与王元直》)

我们看到苏轼在黄州留下最著名的词之一《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首词的洒脱超然,就是写于苏轼酒足饭饱之后的。

苏轼后来在黄州玩得自在了,成天吃吃喝喝、拜访隐士友人、收集玩物、听取民歌民乐……,他甚至多次萌生了退隐之意,并在黄州沙湖置办田地,打算就此养老: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将买田其间。(《游沙湖》)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

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江神子·乃作斜川诗》)

正是此刻,正是苏轼于黄州的琐碎生活之中,他开始领悟到“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人生境界。

一个人倘若能切实领悟到“人生如梦”“人生如朝露”这一层,他还会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所以,我们倘若要谈苏轼往后人生中“宠辱不惊”的豁达,必然离不开谈谈黄州对苏轼的“改造”。苏轼从黄州开始,自号“东坡居士”;而苏轼也正是在黄州,真正放下了他的人生包袱,追求起了属于他天性自由的一面。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