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大败局》之五:铁本、三九、拓普
写在前面
终于要写到最后几个案例了。胜利在望。
《大败局》前几期直达链接:
今天是之五:铁本、三九、拓普
明天是完结篇。
豆瓣评分:8.5
铁本
事件:
1996年,戴国芳成立江苏铁本铸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万2002年,提出在长江边建钢铁厂的规划,总投资10亿2003年,在常州市政府的推动下,铁本的投资预算加码到106亿。戴国芳提出“3年内超过宝钢,5年内追上浦项“2004年,铁本项目因”毁田占地”被写到内参上报中央,该项目性质变为违规建设,常州市紧急下达停工令,中央成立专项组进行检查,戴国芳被捕,项目全面下马2006年,戴国芳被指控“虚开抵扣税款发票罪”反思:
加杠杆+“巧妙”运作
启动铁本项目时,铁本固定资产只有12亿,净资产6.7亿,这样是不可能启动一个超过100亿的项目的。
但政府大力支持,一方面是银行贷款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在审批方面的投机:整个大项目被拆成了若干个子项目分别上报,巧妙的避开了更上面的审核
典型惩戒对象
在国家重点清查进入钢铁、电解铝、水泥三大行业时,铁本的非法用地、违规建设浮出水面。铁本公司本身也成了最典型的惩戒对象。如果:
这里其实没有“如果”。
因为中国的钢铁行业是一个有准入门槛的半垄断性行业,民营企业在进入这样的领域时要谨慎,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自如,持续发展。
三九
事件:
1985年,赵新先创办南方药业1988年,首创出租车灯箱广告和明星代言广告,实现产值18亿,利税4亿1989年,赵新先被授予全国劳模1992年,朱镕基视察三九集团,赵新先的“一人机制”轰动全国1995年,在美国纽约曼哈顿时代广场打出广告1996-2001年,并购了140多家地方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医药企业2000年,三九集团的旗舰公司“三九医药”上市,同时并购了另外两家上市公司2001年,遭到证监会警告,被公开通报批评三九大股东和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2002年,提出国际和国内两条战线同时出击,但都中途夭折2003年,曼哈顿的广告拆除。媒体刊发《98亿贷款:银行逼债三九集团》,资金危机全面爆发2004年,3月赵新先逼宫国资委,要求国资委为三九注资或让三九产权明晰化,5月国资委党委书记亲赴深圳,免去赵新先的一切职务2005年,拥有500多家公司的三九集团失控,三九系瓦解,赵新先被逮捕2007年,华润集团重组三九反思:
强人姿态所形成的三九机制
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个人魅力,在企业草创期间起到了第一要素的作用。解放军总后勤部给赵新先充分放权,明文规定只管赵新先一个人,他对企业全部资产的增值和安全全权负责。
在三九集团内,赵新先是总经理兼党委书记,下面不设副总经理,集团总部支设党务部、财务部和人事部3个机构。赵新先之下设5个秘书,分别处理相关具体事务。
这种管理设置被称为“一人机制”。
这种管理模式在当时国内所有国有企业中绝无仅有,甚至是不可想象的。他突破了僵化的国有体制对企业的舒服,带来真正的政企分开,从而解决了国有企业10多年来始终难解的老大难问题。
可以说,还是有一定正面意义的。但这种做法却缺乏对管理者本身的管束,到后面酿成了恶果。缺乏关联度的并购,无节制的扩张
赵新先并购企业的成本非常低,主要是三种方式:
- 承债式,把企业的资产和债务全部打包吃下来
- 控股式,出一部分资金成为企业控股方
- 托管式,只管经营不承担债务,从增长效益中分钱
并购理念是“输出机制不投钱”,即政府把企业送给三九管理,并打上一大部分的股票,而三九付出的则是机制、品牌和渠道。
通过这种方式,三九并购了很多企业。
但没有关联度、缺乏整合的并购战略,其实消耗着三九的资本和品牌影响力,为日后的发展埋下了危险。
再往后,三九在资本市场和互联网市场都有涉足。
摊子铺的太大,规范化管理和运营成本控制都出现了问题,项目执行显得“大而不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但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效应的项目却并未出现。无节制的扩张、急速膨胀的债务和迅速上升的成本,无可避免的导致了三九系资金链的紧张。而其进行资本运作的手法大胆、无视法规及股东利益,最终导致崩盘。
—— 摘自本书如果:
缺乏产权背景和有效管理约束的“一人机制”,以及冲锋式的多元化扩张,这都是三九需要检讨的地方。
而导致赵新先直接下台的,是向国资委逼宫。
这其实是果,而不是因。
在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时,试图自救的赵新先确保矛头对准了国有资产的拥有者,他想利用这次财务危机,彻底解决产权问题。
因此,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居然公开把矛头对准国资委。
他大胆逼宫国资委,无非想达到两个目的:
其一,国资委担负起出资人的智能,对三九注资50亿,这样银行逼债风波自然化解。
其二,国资委同意三九进行股份制改制,那么他及团队就可以顺势成为三九的真正主人。
——摘自本书托普
事件:
1992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宋如华和好友凑了5000元钱,创办托普电子1995年,托普计算机自动计税系统1.0版开发成功,当年实现营收4000多万1996年,国家启动金税工程,托普业务陷入困境1997年,宣布建设“西部软件园”,成为政府重点扶植企业1998年,受让川长征48.37%国家股,借壳上市1999-2002年,在全国开建27个软件园2000年,受让金狮股份,更名为“炎黄在线”;注资《四川文化报》等,但后相继退出,亏损4300万2001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02年,高调宣布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同年,《托普泡沫》发布,托普的照片行为及软件园经营不善等问题被质疑2003年,危机全面爆发:招聘以闹剧收场,银行追债,股价大跌,政府收回软件园部分土地2004年,宋如华辞去职务,将股权转让给他人。股票也因重大违规遭停牌反思:
中国的计算机软件产业正处在喷发的前夜,有必要建设一个软件工业园区,通过产业基地的打造,把众多高科技企业吸引到一起,以实现集约效应,体现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效应。
从商业理念上,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尝试的模式。
但是,宋如华已陷入概念狂热和资本炒作中难以自拔,无心一砖一瓦的建设软件园,他想法把软件园效应数十倍上百倍的放大。
尽管年年凯歌高奏,可是没有人搞得清楚,托普到底是做什么的,靠什么产业盈利。
如果
2002年,托普10年大庆,宋如华宣布“向社会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
通过这种轰动性的行为,宋如华想吸引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注意力,以此得到银行贷款和推动园区的招商。
这种做法也引起了业内的质疑。一些媒体经过实地调查,发现了空空如也的软件园,各种危机随之而爆发。
而宋如华在面对质疑时,一度选择沉默,直到最后在接受采访时,才轻描淡写的做了回应。
托普的衰亡,很大程度上是失去控制的一个案例。
宋如华没有能够将手中的资源,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力,企业一直处于外延式的疯狂扩张中。
因此,当危机来临时,庞大而缺乏整合的商业帝国就会摇摇欲坠,最终失去了控制。
——摘自本书始终铭记德鲁克的管理哲学:管理的本质是控制。
来,聊 5 块钱的
感觉有点累,只想早点睡。
晚安。
本文内容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谢谢
读好书,让自己更好。更多精彩内容,请前往《读书笔记——豆瓣高分图书》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上一篇:负债48亿,“资本狂人”决定自杀
下一篇:三九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