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三趟快车”堪称“货车之首”,这部《香港生命线》让人泪目了
在中国,有“三趟列车”堪称“货车之首”。1964年,铁道部和外经贸部正式宣布,要求除特快列车外,所有客、货车都要为“三趟快车”让道。
这“三趟快车”从内地开往香港,被香港同胞形象地称作“生命线”。原外经贸部三趟快车办公室主任金旭说:“‘三趟快车’从开始到现在,参与的人有上百万人,常年保证货源、运输、检疫、市场销售、车辆供应的有十万人以上,参与的押运员八千人以上,这个壮举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只有在亲情之间才能够真正体会到。”
昨晚,CCTV-4《国家记忆》栏目开播的《香港生命线》,细细回顾了自然条件受限的香港是如何在党中央做出重要保障决策的背景下,保持繁荣发展之路。尤其当节目中提到1960年代初期,内地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短缺之时,两地同胞患难与共的场景,不少观众看着看着不禁泪目了。
很多人不知道,香港约90%的鲜活食品、约80%的淡水、约25%的电力,以及天然气,都源自祖国内地。五集纪录片《香港生命线》从香港同胞的民生所需为切入口,首度披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内地如何克服困难保障对港鲜活食品、淡水、电力、天然气等的供应。
昨天播出的第一集“三趟快车”呈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周恩来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表示,香港是一个观测站、气象台、交际处,通过香港,可以观察国际上的政治气候,接触各方面的人物。中央虽然决定暂不收回香港,但并未对香港同胞的民生福祉置之不理。为了保障香港同胞的生活物资所需,同时也为了打破西方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在内地自身供应极为紧张的情况之下,中央作出了对香港供应鲜活商品的决定。
1950年代,供应港澳的主要是广东、广西、福建,随着香港人口增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也开始向香港供应鲜活产品。金旭回忆:“50年代的时候,港澳人口加起来大概550万左右,每天需要8000头猪,800头牛,10万只鸡。那时候港澳正好发生旱灾,港英当局向我们党中央写信,希望能帮助香港渡过难关。”
1960年代初,内地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短缺。中粮集团原副总经理王福全回忆:“内地到各家各户收猪供港。在艰苦卓绝的年代,两地同胞患难与共。”
如何降低损伤率,高效快捷地将民生物资运往香港市场?
《香港生命线》中披露,1960年,中国的公路运输尚不发达,严重依赖铁路,里程不足、速度慢、运载量低,运力非常紧张。线路不固定、发车时间不统一。活猪死亡率高。1961年11月,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外经贸部、铁道部、中粮公司在上海联合召开会议,主题就是为解决供应香港鲜活商品运力不足的问题,专门为香港同胞开通一趟“专列”。会议一结束,中粮湖北分公司和武汉铁路局很快就做出一个专用快运方案。此时春节快要到来,要让香港同胞过好年,吃上鲜活食品。
1962年3月20日零时,随着一声长鸣,编号为“621”的列车缓缓驶出湖北武汉站台,直奔深圳。列车共有30多节,专为运载活口改良过车厢,装满了刚出栏的活猪,沿途除了几次加水补给外,没有停靠,连续行驶52小时抵达深圳北站。存活率高达90%。随后,合格的活猪转乘汽车去往香港。五丰行接货,根据市场反应及时安排配额供应,找当地的雇员建立活猪批发市场,将活猪直送早市。
1961年12月11日,另外两趟鲜活食品专用快车分别从上海和郑州发出,车次编号分别为753和755。621改编为“751”次,增添长沙北站。形成了由武汉、长沙、郑州、上海始发的供应港澳鲜活冷冻商品快运货物列车。定期、定班、定点,每日开行三趟,因此被形象地称作“三趟快车”。
原长沙北站车间副主任赵克生记得:“那时候运能极度紧张,开这三趟车非常不容易。国家采取了很多特殊政策,比如‘一保三优先’,保车源,优先配车,优先装货,优先挂车挂运”。中粮在京广和浙赣铁路沿线筹建了12个服务站,提供上水、吃饭、治疗等保障服务。郑州北站没有很先进的编组系统,调度人员仅靠手绘的调度编组表完成数量庞大的编组任务。从山西开来的列车到站之后,供应港澳的车厢被单独拆解出来,再和来自祖国北方其他省市的供港鲜活商品车厢组成一列“755”次快运列车,从郑州北站始发,直达香港。春运期间,铁路线上几乎所有火车都停下来为客车让道,只有三趟快车依然开行。车上满载着鲜活食品,寄托着中国人对家国团圆的渴望。
1964年,铁道部和外经贸部正式宣布“三趟快车”为“货车之首”,要求除特快列车外,所有客、货车都要为之让道。“三趟快车”被香港同胞形象地称作“生命线”。
金旭:“三趟快车从开始到现在,参与的人有上百万人,常年保证货源、运输、检疫、市场销售、车辆供应的有十万人以上,参与的押运员八千人以上,这个壮举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只有在亲情之间才能够真正体会到。”
“三趟快车”体系正式形成,由外经贸部“三趟快车”领导小组牵头,由中粮集团及各粮油进出口公司组织货源,由铁道部组织运输,由五丰行在香港负责销售,确保供港澳鲜活商品的充足稳定,自此成为一项基本政策。“三趟快车”有力保障了香港同胞生活所需,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经济发展,更加深两地情感联系
金旭说:“中央政府对香港血浓于水的感情,实际上也是保证了香港经济的繁荣,保证了香港经济的发展。所以这几十年,不能说香港的发展是靠着英国,靠着西方人发展起来的。没有内地对香港的支持,香港不可能有它今天的这种繁荣的景象。”
《国家记忆》之《香港生命线》于8月10日至14日(周一至周五)晚8点档在CCTV-4播出。同时,央视频APP每天17:00全网独家首发播放。
在之后的几集中,《香港生命线》还将以事实为依据,继续呈现祖国内地在淡水、电力、天然气等方面为香港提供坚强后盾的过程。
比如为彻底解决香港水荒,周恩来总理指示修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确定“应由我们国家举办,列入国家计划”;上世纪80至90年代,在邓小平等党中央领导人的决策和支持下,粤港两地合营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海上油气田向香港输送天然气,有效保障了香港能源供给,改善了能源结构。
为挖掘呈现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摄制组历时半年多,深入北京、武汉、上海、郑州、长沙、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广水、安远等地拍摄,并采访了多位亲历者。这其中,有“三趟快车”的组织实施者、铁路线上的调度员和押运员、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的建设者、经历香港水荒逃难到内地的亲历者、大亚湾核电站决策建设的见证者、输电线路的高空巡线员、坚守海岛保障向香港供气的员工……
《国家记忆》之《香港生命线》以事实为依据,佐证祖国内地是香港繁荣发展的坚强后盾。据统计,“三趟快车”开行48年间,经深圳海关验放的车辆达4万多列,验放活猪近1亿头,活牛580多万头,冻肉近800万吨,鸡、鸭、鹅等活家禽数十亿只,瓜果蔬菜、活鱼水产、干货等更是不计其数。充足的生活物资供应,保证了香港的劳务成本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香港社会保持活力的幕后英雄。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建成以来,已累计向香港供水260亿立方米,保障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成为香港运转的生命之源。
大亚湾核电站建成至今,已累计向香港输电2600多亿千瓦时,占到香港用电总量约四分之一。崖城13-1气田投产以来,累计供港天然气已突破420亿立方,深圳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输送至香港的天然气所发电量,也占到全港发电量不小的比例,充足稳定的能源供应,为香港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香港生命线》谱写了香港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的强音。回望岁月的风风雨雨,来时路上的崎岖,是祖国内地与香港携手踏过。展望21世纪的无限未来,前方征途的曲折,也需要香港与祖国内地并肩向前。
编辑:王彦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