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爱》究竟表达了什么?
谢
同学邀。
我只能从很个人的角度来谈谈对《爱》这篇散文的看法。这些看法由于过于私人,所以并不一定太贴切。
散文中表达出来的,就是爱的短暂发生与长时间的存续。
这爱的发生,对于那女子来说,可以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了,所以历经沧桑、渡尽劫波,时常念叨地,仍旧是那件事儿。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道: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在扇子上,就在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一朵桃花。
所以这篇散文,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普通女子的故事,有个开头,有个结尾,就没了。读起来有那么一点点玄,有一点禅意,有一种留白太多的感觉。
对于那个女子来说,她的人生就是一把桃花扇,年轻时的那次偶然就是撞破头的血,老年的她是一遍一遍梳理过往,把那点点血印摆弄成了桃花。
据说这篇小说取材胡兰成过继的庶母。所以我想,可能原型中的女子,对于她人生的此事,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中。她的人生本来就混沌不堪,她可能早就把人生的一切归于命运这个解释当中去了。
但是张爱玲清晰并且升华了她的这点人生经历。
她的人生只有这一点可以说道的,其他的那些东西不足为道——皆可一笔略去。可是那些不足为道的东西却在暗中加深她这仅有的一点美好。
这种个人人生里,经历过爱的微妙,要是写成小说,该怎么写呢?
首先得写写这个女子的童年,写她无甚新意的童年生活。接着便是她和对面男青年的相遇,她是如何暗生心结的,他在心里又是对她什么态度的。然后便是她漫长又琐碎的一生,最终是她年老后无休止的回忆。
这样写一把“桃花扇”似的人生,显然不值得,要浪费太多的笔墨,最终可能却到不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地方。
她人生的美,就在于空洞苍白的人生上,有那么一点点桃花似的美好。
从一个女子的角度去写她经历过的爱。
他们见过几次面,可能她察觉到了他的一点不同,其他人和他相比,她更倾向于他。她离他很近,可是两个人却像从未相识似的。她可能将自己的那点心事想了一遍又一遍,她可能也早在内心翻涌过无数次两人相见时打招呼的场景。或许她那天去后门口站着,就是想,或许碰巧能看见他。或许他能在这样的一个春天的晚上,能注意到在桃树下的她。
而最终,她所有的念想与愿景与等待,像是最汹涌的海啸,达成一致,向她涌来。
他走过来,对她说:哦,你也在这里吗?
她可能由于心情过于亢奋激动,懵头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两个人在那呆呆地站了会儿,就走了。
她人生最澎湃的等待,最终意想不到地等来了。
在她听到那句:哦,你也在这里吗?的时候,她经历的,便是属于她个人的唯一一次的爱。爱与被爱达成一致,流成了她心里的江流。
心生情愫有所属,而倾心的那个人对你也是这样一种欲言又止,进退维谷的态度,最终倾心的那个人却主动向你来说话。
张爱玲还曾说过:要有多幸运,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你。
这种喜欢除了放在心底,还在你苦苦等待的时候,主动来找寻你。就一刹那,就是爱。
我想,这就是《爱》这篇散文所表达的“爱”这种概念的体现。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主人公一生单恋、暗恋男作家,而男作家却对这个女人一无所知。他们两个人从始至终,却没在一个世界里边,所以女主人公等啊等啊,最终两手空空,迎来了幻灭。
与这种极度惨烈悲壮的幻灭对应着的,便是极端状态下因爱产生的喜悦。
读者很容易理解悲剧状态下人的感情,却往往很难想象人的愉快与喜悦。喜不自禁,就是那女子体会到爱时的感觉吧。
所以生而逢时,所以可遇可求,所以喜欢的那个人恰好喜欢着自己。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恐怕也只是在千万年的千万人中,仅此一例吧。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