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听不懂音乐怎么办?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25 阅读数:人阅读

 

涨工资

的回答已经非常到位了,能够让每个读者都能明白从心理上该怎么面对“听不懂音乐”这个普遍现象。

我就不自量力写点用乐理上的知识,如何去解释“听不懂音乐”更内在的原因吧~

长文、多图、多视频、慎入!

我曾有幸聆听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的关于音乐鉴赏的讲座,我就引用他在应用音乐心理学上的知识,再结合个人经历来回答一下。

—————————————————————————————————————

一、想要听懂音乐,先了解音乐是如何表现的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响,有两个根本的属性:

没有空间造型性没有语义符号性

没有空间造型性,意味着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

没有语义符号行,意味着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

这么一来,音乐不就成了纯粹的听觉形式么?

这个问题先放一放,听下这段音乐

想必听这段音乐的过程中,情绪应当是积极向上的吧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音乐的理解还是有着高度的相似性的。

因此,不具备空间造型性和语义符号性的声音,可以使人产生相当一致的、对于听觉之外的感受。

在此引入音乐表现非听觉性对象的心理机制——“联觉反应”机制。

简单来说,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叫做“联觉”。

声音,有五个方面可以引起联觉:

音高音强速度和节奏发音速度紧张度

与音高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表

与音强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表

与音长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表

与起音速度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表

与紧张度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表

因此,正是存在着这些联觉的心理反应机制,才使得音乐——这样一门纯粹由声音构成的艺术得以表现那些视觉的形象、情绪与感情、思想哲理,甚至戏剧性故事,这一系列的非听觉性内容。

接下来,我们结合一些音乐作品实例,来看看联觉对应关系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请思考:如果要写一段表现“悲哀”情感的旋律,那应该用什么样的音响形式?

高音or低音?

快速or慢速?

旋律下降or旋律上升?

唔,凭直觉就能想到,应该会是低音、慢速和下降的旋律。

恩,肖邦也是这么想的

图为肖邦的《降b小调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

再比如,上图为中国民歌《小白菜》,缓慢的速度和下降的旋律令人产生悲哀的情感体验。

可以举的例子多不胜数,就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知友可以边听音乐边看五线谱,然后根据联觉对应表去判断。

有人看完上述内容,可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尽管我知道音乐是如何表现的,但是听音乐时依然听不出上述乐曲解说中所说的表现内容啊!”

请继续往下看~

二、音乐表现内容的限度

唔,之所以“听不懂”,其实是因为听众无法从音乐音响的体验中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对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是听众的理解能力太差,而是.......

许多对象,音乐是无法表现的啊!

比如那些缺少感性特征,或是其感性特征不能与音乐音响形成联觉对应关系的对象,都不能成为音乐表现内容,无法通过声音仅有的五种属性(音高、音强、速度和节奏、起音速度和紧张度)去表达。这,就是音乐表现内容的限度

比如说:

明确、具体的视觉形象:家具、水果...

纯理性地抽象概念:博爱、平等...

所以,很多乐曲的介绍,都是听不出来的。

比如:

格温什,《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一个美国人漫步去爱丽舍广场,......走过一家敞了门的咖啡馆......这位美国人过了河,坐在‘左岸咖啡馆’的露天席上......”

以上为蒂姆斯•泰勒应格温什之约,为《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写的解说词

然后可以听一下下面的音乐

听完之后,是不是觉得这个解说词很坑爹啊.......

并不是因为听众的欣赏水平与理解能力差,而是音乐作品根本没有能力去表现这样的内容!

音乐所能表现的,仅仅是其非常有限的、与音乐音响有联觉对应关系的感性特征。而这些感性特征对于一个明确的对象来说,是非常模糊和不确定的。

音乐能否使人明确地产生对表现对象的感受,取决于:

充分而持续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

非常多的古典音乐,经常会出现许多性质相反的音响。正是这些性质相反的音响,让音乐本身缺乏充分而持续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因此听众们就难以抓住明确的表现对象。

比如,《最炫民族风》就拥有充分而持续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全曲旋律很有规律和共性,全曲4分46秒,听众们一直保持着相近的情绪和感受。

三、音乐理解的模糊性

事实上,对音乐表现的理解过程,是一个大脑的搜索过程,即“听众在记忆库中搜索其感性特征与音乐音响具有的联觉对应关系的对象。”

如果在大脑搜索到这一对象前,音乐音响的特征发生了变化,则新的音响引起的联觉就使得前面的搜索方向发生根本的变化,大脑就需要重新搜索具有新的感性特征的对象。如果这样的情况一直下去,结果就是直到最后也不能锁定一个对象,于是就“听不懂”。

如果大脑已经成功地锁定了一个对象,进而新的音响又使大脑锁定了另一个对象,而这两个对象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连续性,那么就使得欣赏者不得不放弃所有已经锁定的对象,于是理解活动重新陷入迷茫,也“听不懂”了。

四、音乐表现内容的多解性

正是因为上述的限度和模糊性,因此听众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是“多解的”,即,同一首音乐作品必然会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音乐表现内容的多解性的原因有三:

联觉对应关系必然是“多一对应”的关系,即多种对象均具有同一种感性特征。比如“大”这个意象,可以联想到大山,大河,天空,大海等等。从音乐内容的产生过程看,每个欣赏者的经验不同,决定了相同的感性特征激活的是不同人各自头脑中的记忆对象。听众对音乐作品注意的不同引起的差异。同一音乐作品,往往同时鸣响着不同听觉属性的音响,而注意不同的音响部分,就有可能产生理解的差异。

五、综述

根据上述对音乐表现及听者理解原理上的分析,能够得出一点的就是:只要是有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就肯定能或多或少抓住些音乐表现对象,不可能完全听不懂音乐,只是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一样罢了。

(所以这问题里“听不懂音乐”有点表述不清,╮(╯▽╰)╭)

既然,每个人都有对音乐的理解,而且对音乐的理解都不一样,那没必要去担忧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和那些名家的理解、和作曲者本身的意图一样。

题主不必多虑,愿你能轻松享受音乐:)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