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社旗之——酒(第1集)
我的大社旗之——酒(第1集)
对于生我养我天天生活着的大社旗,我内心有着母亲般的热爱,不管走到祖国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人说起社旗,心里就生出层层暖意,且不说闻名全国的赊店古镇72条街的美丽传说,也不说山峡会馆前世今生,咱也先不说唐河逮鱼串几个庄藏马忽的童年记忆,今天咱先说说酒。
对大社旗的描述,百科里说“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在记忆里,还有着“东烟西棉三粉地,浓墨重彩绘社旗”到“东烟西艾中药地,产业扶贫看社旗”的演变。不过今天咱只说酒。
全国别的地方都把杜康当酒祖,我们大社旗的酒祖名讳仪狄:相传,大禹身边有一位酿酒师叫仪狄,因酿美酒晋献于王,王恐酒亡其国,遂将其流放。仪狄四海为家,到处流浪。这一日,他行至神泉镇(今社旗境内),此镇四面环河,流水滔滔。清澈迷人,河岸上遍地红高粱,乃美酒之佳地。此镇有一古井,深不见底,下有龙泉直通龙宫,即使大旱三年,也从未干枯过,仪狄盛起一瓢清水,放至唇边。感到清凉扑面,喝上一口,顿觉甘冽甜润,浸入肺腑;仪狄欣喜若狂,就在神泉井边建场造酒。自此赊店酿酒业一步步发展起来。还有说赊店老酒始于夏,兴于汉,盛于明清,从“仪狄造酒杜康润色”到“刘秀赊旗”——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在皇宫待客,总拿出两把酒壶,一把是金质的,一把是银质的。金壶装的是绍兴黄酒,银壶装的是赊店老酒。史载:赊店老酒是好酒,妇孺皆知皇宫有。东汉大科学家、文学家南阳三杰之张衡最爱喝家乡的赊店老酒。《南都赋》,他还生动地记载了赊店的酒风俗:“若全家聚宴,或纪念祖先,或招待远方朋友,宾主按礼节就座。珍品美玉,琳琅满目;招待人员,姿态迷人;传杯送盅,行动敏捷;赠送礼物,礼节端庄;吹笛弹琴,乐器齐鸣;清角微鸣,听者增哀;酒后客人辞行,主人踏露相送;宾主日夜欢宴,真乃其乐无穷。”南阳三杰之医圣张仲景不仅爱喝赊店老酒,而且还经常用赊店老酒炮制药酒,为百姓起解沉疴,深得乡邻爱戴。隋朝时,南阳大诗人刘斌应邀赴赊店游玩,朋友奉之以赊店老酒。刘斌饮后,顿觉齿生异香,不禁诗兴大发,随搦管挥毫,天成佳句:“纵觞畅饮赵河边,始知佳酿出赊店。愿学曹植箜篌饮,文思泉涌诗百篇。”更为赊店老酒平添了几多文豪之气。崇祯六年(公元 1633年),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进入南阳。崇祯八年,他与李自成共商反明大计,席间谈至兴高处,张献忠大呼曰:拿酒来,拿赊店好酒来!(见姚雪垠《李自成》)
我对赊店老酒的记忆已不知始于哪一天,也许从有记忆时就开始了,最早的记忆里有黄泥样的小酒壶,伸着两个手臂一高一低的像交警指挥的手势也象自由女神伸开的怀抱。后来我才弄明白其实只有一个壶嘴,另一个高的是进气孔,记忆犹新的是总也点不着的酒叉(音)和我伯倒酒时那兰花指的手型。还有就是童年记忆一直到刚上班几年还几乎日日操练的枚、枚歌和报排。日出东方一点红,喝家是个酒英雄!二目望空,喝家真中!三朵桃花开,连中三元!红城一座,喝家多!梅花一朵,喝家高啊!黑城一座!日头月亮,二目观日(早一儿起来看太阳)!三泉印月(三英战吕布)!日照红城!日照梅花!日照黑城,喝家偏!小板凳儿两头平!小板凳儿是三条腿儿!二目观红城!小二姐进花园(二目观梅花)!两眼观黑城!刘关张桃园仨结义!三座红城!三朵梅花,三座黑城!红城两座!红城梅花开!两支梅花并蒂开!黑城开梅花!黑红城两座!江湖排是:身上穿1,山东秦2,桃园会3,和尚住4,校场马5,山上跑6,家中贤7,云中走8,外甥亲9,一块玉10!字排是丁无勾,天无人,王无竖,罪无非,吾无口,交无叉,皂无白,旭无日!还有乒乓球排、年排等。前年去晋庄一位老支书在桌上枚歌唱的贼溜,约好有空单独录下来哩,至今未再见,很是遗憾。不过这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事,后来不知是酒的质量越来越好还是人的酒量越来越大,小黄盅儿不见了,换成了高脚杯,别说报排就是100枚往下减也不解渴了,兴开潇洒枚,一排7个盅可以一风吹也可以一六烟儿。世纪之交那几年,倒酒的规矩似乎也与时俱进,从开场先喝三杯的酒过三巡再由主人倒酒的喝一敬二演变成后来大家轮流用烟盒做志子用玻璃杯喝酒,根据桌长安排酒的多少可以是一立或一坐或一卧倒,轮谁喝必需把杯子和酒瓶伸到酒桌子底下盲倒,倒好后跟志子比比,倒少了喝了重新倒,正好或者倒多了,喝了过关。还有把开场三杯改成一大玻璃杯喝了叫清清场、踢踢苗的(半斤量的客人一杯下肚就坐不住了)。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的收入明显多了,酒风也更加丰富多彩,庄上自家屋里的酒场少了,有客敢去饭店点菜了,逢年过节、老人小孩过生儿自己一家人也会到街上搓一顿儿。酒场多了,人们都不馋酒了,但喝酒的方式更加五花八门,很少再听到猜枚声。扑克牌成了新的酒筹,方法更加新奇,从简单的喷大气、揸点儿、补五子到纯中纯、心里一个猫。让我想起猜枚时代的奇葩来法,孔大哥在二八板上开始用“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横扫全桌无人能敌,张支书一到二八板上就开始“一响一哑一杠子”力压群雄,遇到难缠的还会加上"一小腔儿一高声儿"引来众人注目,二人的名声也是响彻唐河两岸。
这些年喝过的酒也是越来越贵,但人们的酒量似乎也越来越大。我刚上班时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正是“赊店老酒天长地久”刚流行的时候,酒桌上多是一块多到三块的酒,流传着:要想玩、喝永元,要想晕、夜郎村,要想嘣、阁老丰,要想不活喝林河。不过待客流行喝的还是一块六的老酒、一块八的白字赊店大曲。记得在南阳参加自学考试住在一个屋里的一位内乡老哥晚饭后拿着半瓶老酒给我们说:“常喝老酒、不忘旧情,你俩都是社旗的,来,一起喝!”我说我们社旗现在都不喝这个酒了,开始喝黄标签了。这个时候是社旗酒界最纯净的时候,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是赊店老酒战胜秦池,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预报天气前的黄金时段,一瓶赊店老酒从天安门前无垠的麦田上方飞过。那时候的社旗人只喝社旗酒,老百姓待客统统黄标签,政府招待县长们或百姓们招待特别的贵客也是黄标签,不过这是五元的黄标签,我感觉那时五元的黄标签比现在的内部品鉴好喝而且更不容易喝着。为了区别,就把大众化的三元的黄标签称为小黄签。这之后又经过三五年的有外盒的精制时代,这之前酒是没有外盒的,酒箱打开就是酒瓶,精制酒是紫色外盒烫金字赊店老酒(精制)。精制酒好象伴随了卡间的诞生,那时的酒场儿,在《长相依》《杜十娘》《舞女泪》的歌声中,在昏黄的灯光下,桌子一圈喝着赊精(赊店老酒(精制)的简称 )眼迷离,桌子外边舞姿影婆娑。
进入新世纪,赊店老酒虽然曾受到过仰韶的冲击,但不改社旗市场的霸主地位,主流的待客用酒从银地窖到锦品再到升级版十年陈、黄盒永隆统、三星永隆统三国混战,主流招待用酒始终是内招,2010年后,市场开始大暴发,光是赊店老酒就有十多个主流新产品,什么三金、三瓷、三青花等纷纷亮相,非常突出的品牌看不到了。大概2015年后,外地名酒在社旗慢慢多越来。
好了,本期就聊到这儿,下一期咱再聊聊社旗酒界轶事和听过的咱大社旗的喝酒界牛人。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上一篇:哈药股份没落记
下一篇:艺术明珠卢浮宫,就在东北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