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现实版《天路》在这个小山村上演→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4-24 阅读数:人阅读

 点蓝色字关注“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脱贫攻坚纪实微剧《山里•山外》

第三集《扶贫天路》讲述了

湖南常德驻村书记张忠富

为村民“凿”出一条天路的故事

↓↓↓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主人公张忠富是湖南常德

石门县金河村的驻村书记

金河村曾是常德最后一个

不通公路的自然村

村民一直想修路

可地理环境让张忠富犯了难

修路,就地安置?还是集体搬出去?

看张忠富如何抉择

△“背包书记”张忠富 拍摄:蒋琦

“路不通,我绝不下山!”

金河村曾是湖南最偏、最穷的村之一

全村一亩水稻田都没有

378户人家散落在大山里

2016年,张忠富来后任务是

把村民们搬出大山

但村民们想修路,不愿离开家乡

“山里有的是宝贝

碗口粗的白竹、山核桃、野蜂蜜

哪个不是钱?

乡亲们想的不是搬迁,是修路!”

△记者姜文婧跟随张忠富走进大山 拍摄:蒋琦

张忠富开始走访村民

5个自然村,300多户走个遍

3个月后,他立下“军令状

“路不通,我绝不下山!”

经过700个日日夜夜,张忠富带着村民们

在1600米海拔悬崖峭壁上

修出一条“天路”

改写了金河村孤绝、贫困的历史

村里的野茶、土蜂蜜、中药材有了销路

2014年,该村人均年收入仅2800元

到2020年涨至14142元

△远眺“天路” 拍摄:姜文婧

“天路”成了脱贫路

这条“天路”不光是一条脱贫路

更是一条生命线

路修好后,村里一位老人发急病

从这条路送出去到镇上急救,救回一条命

修通了路,也打开了村民的心门

生活有了奔头

原本紧张的干群关系彻底改变

村民听党员干部的话听得进去了

道理也讲得通了

张忠富曾说,这就像婆媳关系

△记者蒋琦采访张忠富和村民  拍摄:姜文婧

张忠富的“小愿望”

曾有人问张忠富

为什么一定要修路

干脆易地扶贫搬迁不好吗?

他答道:

“把靠山吃山的村民搬迁到山下

后续没有适合他们的产业

长远来看,脱贫成果难巩固

大山里的非贫困户

享受不到易地搬迁的政策

奔小康的路上不能落下一户一人!

△记者姜文婧跟随张忠富走进大山 拍摄:蒋琦

如今,感受着大山的馈赠

金河村的野茶、蜂蜜、金钱柳等

产业初具规模

年收入已有一千多万元

张忠富觉得这还不够

要搭上乡村振兴发展的快车

还是要壮大产业、培养能人

张忠富寻思,下一步得接着搞产业

重点做好特色产业规划

不只是“卖卖土特产”

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是“人才”

张忠富说

在村里看到年轻人就像看到宝一样

希望能把他们留下培养成产业带头人

“愚公移山”写在峭壁上

记者采访手记 音频: 进度条 00:00 02:15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张忠富去村民的家里

总是背着那个磨破了肩带的大双肩包

包里装着肉、水果,还有日用品

都是带给村民的

聊起修路后最大变化时,他说

让村民们看到了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是最大的变化’”

他带着村民把“愚公移山”的寓言

真实地写在陡峭的崖壁之上

张富忠把老百姓当亲人

老百姓把他当家人

他的胸前始终戴着一枚党徽

时刻提醒自己

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摆脱贫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当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彻底摆脱贫困,世界不禁会问,是什么力量让中国人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五路记者走进太行山、大凉山等全国最贫困的大山深处探寻答案。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往期回顾

丈夫去世后,她的这个习惯让人泪目

从无人问津到每月几万订单,他靠啥?

监制/高岩

艺术总监/魏胜利

策划/魏漫伦 李天娇

剧本导演/权胜

记者/蒋琦 姜文婧

编辑/刘飞

音频制作/房大文

新媒体制作/李震 赵辛 刘元元

新媒体编辑/张娅喃

为张忠富点赞↓↓↓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