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
十年生死两茫茫。
成千上万家庭的钟摆止于此刻,
在开裂的墙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69227人遇难、
374643人受伤、
17923人失踪。
十年的电话习惯
今天是2018年5月12日,第二天,就是母亲节。
我照例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并非全然因为母亲节的到来。每天给家里拨电话,是在这十年里养成的习惯。
是的,我每天给家里拨一个电话,有朋友笑话我,我不作回答,但心里总会想起十年前的5月12日,当我拨通父母电话那一瞬间的瑟瑟发抖和倾泻而出的眼泪。
“楼晃得太厉害了,你爸爸紧紧牵着我的手,带我躲进厕所。我当时想,可能出不去了,只能等着楼垮掉,然后我就很难过,不知道将来你该怎么办。”
我的家人很幸运,他们并没有处于震中,楼体在经历一轮猛烈晃动之后,平静下来。
但有更多的家庭,在那一天经历了天崩地裂的心碎。
2008年5月13日,都江堰市聚源中学,一名家长握着遇难孩子的手。
2008年5月15日,映秀镇,一名小伙子在废墟上大声哭喊着亲人名字。
2008年5月16日,一名救灾战士背着受灾儿童撤离灾区。
2008年5月19日,哀悼日的第一天,一处废墟上挂着结婚照。
2008年5月26日,洛水镇李冰村,山岗上埋葬了108位学生的青春。他们的墓碑,只是一块块砖头,没有名字,只有编号。
2008年5月22日,汶川县。
我们努力了
到今天整整十年。
十年间,这里发生了许多事。
我们不仅看到悲痛,也看到勇气,
看到奉献和牺牲,
看到对生命的敬重,
看到重生。
这十年,是中国应急救援得到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地震避难知识在中国快速普及的十年,社会体系中更多的标准,也在2008年之后陆续建立起来。
在地震后的2008年9月,中国高校首个灾难医学系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灾后心理援助在我国首次被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5年5月12日北京红十字会和999急救中心分别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和北京二十中分销举行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演练。
还有地震消息发布。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地震发生,直到14点46分,新华社才发出第一条准确消息。而我看到的第一条快讯,是14点32分英国路透社发出的。现在,一旦有地震发生,我们几乎可以同步在“国家地震台网”的官方微博中了解震中、震级、震源等信息。
也是在这次地震中,我们看到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全国网友们通过QQ、微博等社交媒体交换信息,发起援助,表达悼念,全社会对慈善机制的监督呼声也萌芽于彼时。
十年里,我们的社会在快速进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灾区也并没有落伍,废墟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但这不是一个值得庆祝胜利的时刻,因为无论我们做多少事,逝去的生命也无法再回来,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场让所有国人至今仍抱有痛感的灾难。
谢谢你,陌生人
也许是巧合,10年前的5月12日,也紧挨着母亲节。
那年的母亲节是5月11日。
对这场灾难的后续处理至今仍存有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是重灾区。
2008年5月16日,绵阳市,遇难学生家长。
痛失幼子的切肤之伤,全社会感同身受,否则不会有无数“陌生人”为之流泪并施以援手。这些年里,有好几次在和陌生人交谈的时候,对方一听说我是四川人,立即告诉我:“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也报名过志愿者……”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无奈现实,没有一场大灾的善后可以做到尽善尽美,不管是汶川地震,美国卡特里娜飓风,还是日本“3·11”大地震。
十年了,我们真的努力了。
今天,站在汶川的伤痛上,缅怀逝者依然是首要的,甚至带着仰望去怀念他们。因为这场地震,不仅震碎了千万家庭,也震出了我们应急体制和灾害教育的严重不足。
要善待这些破碎的家庭。时间可以抚平一切,时间也改变不了任何事。接近7万的死亡数字,背后是两三倍、甚至数倍的家庭成员。他们不应该被遗忘,被忽视。
还有那些参与救援的军人、医护人员、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以及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人们,他们的奉献和付出应当被铭记。
最重要的是,用一点一滴的改变和前进,去尽可能地呵护更多人的安全感。从疼痛出发,在疼痛的引领下进步,经历过苦难,然后帅气地活着。
今天,祝愿汶川安好,祖国安好。
来源:公众号"补壹刀"(ID:buyidao2016)
了解《环球时报》的三观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 (微信公众号ID:hqsbwx)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