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第15讲 过犹不及
(本文仅为听视频课程时所做的笔记,可能有些句子比较乱)
这节课程主要讲的是:1)工作过程中适当休息的重要性;2)同时做很多件事情,即使都是你喜欢的事情会使你感到劳累沮丧,休息的时候就好好享受休息的时间,工作的时候就认真工作;3)如何克服拖延症
休息
一、不同层面的调整:
1. 微观上
每冲刺90min,休息10min;定期去健身;听喜欢的音乐,和朋友聊天等
2. 中度调整
晚上休息;每周休息一天
3. 长假调整
假期,节假日
人性中视野的局限性,服从权利,人的天性需要休整,所有动物都是,如果我们违背心理或者生理需求,我们就会为此付出代价。
关键就是集中注意,同时关注工作和休整。成功的人知道何时聚焦工作,何时聚焦玩乐;多则劣,少则精。
举例:妇女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并不感到愉悦,这是为什么?与孩子共处时,并不是全身心的在一起,有可能同时在打电话、或者思考下一步工作怎么进行等。这些工作单独进行的时候可能还不错,但是一起进行就会很糟糕,量影响了质。类比分别听两首歌和同时听两首歌。
现代生活中,我们可能同时进行多种活动,生活中有各种美好的东西,但又多过头了,这常常会导致沮丧,内疚。人们会对自己说怎么会这样,我喜欢这些事情,但是我竟然不高兴,我肯定有什么问题,但是这又是正常的,就像你不能同时欣赏两首歌。过犹不及,多则劣,少则精。
简化生活,降低压力,幸福指数将会上升。
如果我们把午餐作为休整,但同时又给同时打电话等,那就不是休整,而是更多的压力。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享受午餐或者与喜欢的人呆在仪器,那么我们就是休整。专注是关键,工作也是如此。
但是在当今社会不可避免多任务,关键就是减少任务。
举例:从事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时,等于智商减少10,;如果你通宵不睡,等于实质上减少10,抽大麻智商减少4。上班发短信的人智商会减少10。如果你关闭邮箱2 h,不会发生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即使每个电话都不接也不会发生什么,创造力提升,效率提升,工作满意度提升。
因为我们分心时就会过犹不及。
关键是不要多做事,关键是少做,做你真心想做的,然后坚定不移的执行。
时间充裕的研究
物质充裕对我们的幸福影响不大;
时间充裕确实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感到我们能充分享受手头所做的事,而不是竹篮打水,做无用功,东奔西跑,压力巨大,时间充裕的人往往能够获得幸福感。
即使现代生活,充斥着使人分心的诱惑,虽然这些诱惑对你来说可能美好精彩,意义非凡,但如果同时出现,很不幸,会使你分心。
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同时又正常运转。
我们要知道休整,重拾生活中的乐趣,听喜欢的音乐,每次只听一首,享受和亲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如何调和快乐和有用。
快乐,健康切成功的人士 是如何达成这一切的?聚焦工作,聚焦休息。效率更高,质量更佳。
英语中最短最让人害怕的单词是“no”,无论是对寻求帮助的人是不,还是对眼前的机遇说不,因为我们对某些机遇或者某些提议说不时,其实是对我们自己说是。如何选择对什么说不,对什么说是,很简单,问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很简单,宁缺毋滥。关键就是找到最适宜的简化程度,因为过于简化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他可以在9个月完成一年的工作,但是不能花12个月
因为需要休息时间。
你的适宜点在哪需要反复试验,反复摸索。
本质上我们关注的就是可持续增长。你要做的事情应当是两三件,而不是成千上百件。
简化,简化,简化
如何进行可持续增长:我们提倡的是我们努力奋斗,竭尽全力,给予自己一定压力,然后通过充分的休息得以恢复,这才是可持续。因为如果不休息那就不会恢复,会出现焦虑,抑郁,疲惫等情绪。
所以问问自己我的生活需要简化什么,我的生活还需要做些什么。也就是说如何克服拖延心理。
拖延与不快乐,免疫系统缺陷,压力过大都有关联,甚至导致抑郁,两者称呈正相关。
拖延的研究:
如何克服拖延:
1)5min起步,他们对行动的要求有所误解,所有的拖延者认为要行动必须先收到激励。
我必须感到共鸣,有灵感才能开始,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第一件事不是改变态度,即受到激励,然后行动,恰恰性反,要先开始行动,然后行动慢慢影响我们的态度,因为行动开始后我们会有惯性。有时候会完全不在状态,要么是拖延情绪,5分钟起步,我告诉自己,没事就5分钟,坚持住就行。5 分钟产生向上螺旋,不是通过思想或者心灵,而是通过行动。5分钟起步可能是克服拖延症最有用的技巧。换句话说就是放手去做。没有奖励的生意
2)公布出去,破釜沉舟,告诉大家你的目标。一旦对外公布,就以为止我们不得不做。
3)团队方法,坚持训练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别人一起进行。
4)书面写下也有用。
5)最后一点,允许自己消遣娱乐,允许自己为人,允许自己休整。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上一篇:语文学习,成语“过犹不及”
下一篇: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