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横幅广告
  • 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万字长文】深入浅出消费金融(一)——消费金融及消费金融公司简介

作者:三青 时间:2023-06-20 阅读数:人阅读

 

2020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从中国蔓延到整个世界,给家家户户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疫情肆虐,国内经济骤然遇冷。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2020年Q1,国内生产总值为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GDP下滑,消费负增长,却有越来越多巨头入局消费金融,消费金融究竟为何物?

2020年下半年,蚂蚁金服上市被叫停,开启互联网金融整改序幕,花呗、借呗持续调整,蚂蚁金服随后拿到消费金融牌照并正式开业,首份业绩报告于2021年出炉。

“消费金融”一词,再次成为行业热点。

深入浅出持牌消费金融系列第一期,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您详细介绍消费金融和消费金融公司。

先来看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2020年1-2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是-20.5。而2019年12月,这个数字还是8%。简单来说,疫情影响之下,消费负增长20%。对消费金融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考验,尤其是一些依赖线下渠道的消费金融公司。在这样的环境下,消费金融行业依然有巨头不断涌入。

1月10日,光大银行获批筹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

1月17日,小米参股的小米消费金融获批筹建。

3月18日,五大行之一的中国建设银行已经在计划百亿独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4月9日,平安集团携平安消费金融正式杀入消费金融领域。

6月3日,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准开业。

疫情冲击下行业依旧看好的消费金融到底是何方神圣?

一、什么是消费金融

最通俗的解释,消费金融就是金融行业提供资金借款给用户拿去购买商品,包括信用卡和分期乐付款等各种金融服务。

从宏观上讲,与消费相关的金融都可以称之为消费金融。一般意义上讲,消费金融是面向中低收入个人或家庭提供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小额、短期借贷融资服务。它其实是传统个人金融服务,也就是银行信用卡贷款消费的一种补充。消费金融的主要特点如下,更强调普惠性和便捷性,像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的一个宣传点就是“普惠金融“。

海外的消费金融涉及到衣、食、住、行,涵盖了个人房贷、车贷、医疗贷、教育贷、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场景。中国消费金融公司按照规定,不能涉及房贷,其他领域和场景则无太大差别。主要的金融形式包括购物分期和消费贷款。

我们可通过用户场景来理解消费金融的金融形式及特点:

A. 小明。

职业:在校大学生。

收入:一个月生活费1500元。

需求:手机坏了,需要买一部新的手机,约5000元。

现状:本月生活费所剩无几,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且无法申请到信用卡。

解决方案:通过在京东商城购物,使用京东白条付款,先消费后还款,5000元分12期,每月到期还月供400多元。

B. 黄老板。

职业:小公司老板。

收入:一年薪资200万。

需求:受疫情影响,急需现金周转以经营公司,最好马上就可以提现。

现状:此前已有银行贷款,申请其他银行贷款需要一段时间的审核。

解决方案:通过微粒贷完成借贷,后选择按月分期还款。

从以上两个用户场景可以看到,消费金融是传统金融服务的补充。很多人行征信小白(即人行征信记录上为空),很难申请到银行的信用卡。而在一些急需现金周转的场景,传统金融服务同样具有审核门槛高,审批速度慢的问题。如今消费金融恰恰抓住这些用户痛点,通过快速审批,较低放款门槛,灵活服务方式,为这些用户提供购物分期和消费贷款的服务。

二、消费金融因何而起

投资、净出口、消费是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随着经济新常态成为共识,投资、出口逐渐走向饱和,消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所占的比重正在迅速上升。早在2016年,消费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就已达到64.6%,而其中消费信贷占据了我国所有消费规模中的47%,消费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力量早已不可忽视。

近年来,与投资表现疲软、出口持续低迷相对比,我国内贸领域的持续增长表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增长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增长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政策着力点之一。

通过PEST分析消费金融发展契机如下:

1、政策

经济新常态成为共识,消费成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的领头羊。2009年出台《消费金融共识试点管理方法》,2015年将试点推广到全国,2016年发布《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2018年,银保监会、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关于完善促进消费机制体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全方位支持消费金融快速发展。促进消费升级产业政策持续出台,涉及信息消费、旅游消费、健康消费等。

2、经济

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达到10276美元。早在2016年,中国的人均GDP达5.4万元,约8800美元,超过8000美元这一国际上公认的消费结构变化拐点。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达30733元。收入决定消费,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意味着中国消费规模的持续扩大,消费升级的持续推进,以及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2019年,消费作为经济增长领头羊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7.8%。2018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近1万亿元,预计2023年可达3万亿元。2018年,我国狭义消费信贷余额占GDP的比例达到了2.52%,与美国的19.55%的GDP占比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占所有信贷比例在60%以上,中国消费金融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3、社会

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越来越注重休闲娱乐和身心健康。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讲究生活品质和格调。中国网民规模突破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上网设备成本和使用成本降低,为消费金融触达人群和发展奠定了基础。80后、90后,甚至95后,成为消费市场主力军。超前消费、信用消费、追求时尚与个性成为年轻人的潮流。

4、技术

互联网的便捷性,无边界性,让网购,消费更加方便。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各线城市和城镇居民都可以接触国内外的高品质产品。移动互联网消费场景的扩展,第三方支付便利的资金流通,互联网平台的信贷类产品不断涌现,互联网消费金融已能够全方位的为社会所有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让用户借贷、消费有更加快速和良好的体验,也在风险控制上提供了更多支持,帮助消费金融公司控制风险,良性发展。

三、消费金融市场格局

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四大主体的格局,一是银行系消费金融的分支;二是 30 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如蚂蚁、捷信、招联等;三是互联网公司旗下的消费信贷平台,比如京东金融、微众银行、分期乐;四是非持牌消费金融,小贷公司和P2P平台。

近两年,监管力度加严,P2P暴雷事件频发。2019年,P2P网贷停业机构已超过了1200家,大部分为主动选择停业退出。银监会积极推动P2P向小贷公司转型。截至2019年,全国范围内共有小贷牌照300张,拥有小贷牌照的平台大多为头部网贷平台,实力较强,如人人贷、你我贷、和信贷、开鑫贷、宜人贷等。随着监管日趋严格,原本在资金、流量、风控上就不占优势小贷公司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艰巨。

四、商业银行消费金融

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机构相比,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经营,在产品体系、线下网点布局、风险控制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传统银行系在消费金融业务上也存在业务手续繁琐、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线上运营能力较弱等劣势。

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服务一般包括信用卡和消费信贷。信用卡是最能支持消费金融的产品,其安全便捷已经经过了全球几十年的实践检验,也是最为普通百姓所熟知和认可的。信用卡收入已成为当前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消费信贷则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商业银行陆续开创的用于个人消费目的的贷款,不可用于经营目的。一般包括个人短期信用贷款、个人旅游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等。

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模式主要包括:

1)控股或参股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例如,中国银行是中银消费金融的股东,招商银行是招联消费金融的股东。当前已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银行主导的比例非常高。

2)与互联网电商平台合作。例如,建设银行与土巴兔合作推出装修贷,中信银行与小红书发布联名借贷合一卡——小红卡。此举可以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扩展消费场景。

3)自主推出信贷产品。例如,用理财持牌质押申请消费贷款。商业银行利用庞大的客户基础和客户数据,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金融服务。

4)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例如,工商银行的“融e购”,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商业银行线下网点广布,不缺线下流量。电商平台则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聚集线上流量,提供支付等消费金融服务,还能积累用户数据,提升风控水平。

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的未来发展上,可通过以下方式创新尝试:

1)精细化运营。

商业银行在用户基础和用户数据上拥有最大的优势,充分运用用户基础,既可以打造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产品,也可以围绕用户生命周期打造专属组合产品。同时,依托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风险定价的方式。不但对在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进行了创新,还能增强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

2)场景化布局。

商业银行之前因产品形式单一受消费者诟病,当前消费场景越来越细化,国家政策也体现了对新消费的支持,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品质消费等,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将是未来消费金融市场竞争的关键。以住房消费场景为例,就可以衍生出家电、家具、家居、家装等一系列消费场景,还包括租房、购房税费等消费领域产品。

3)线上化运营。

商业银行通过多年的网点布局,已经获取了不少线下流量和渠道,线上客户资源就成为了新的竞争点。为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势必扩展电子渠道,丰富线上运营,全力争夺线上市场。银行既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手机银行等传统线上渠道,也可以打造自己的专属消费场景APP、自动短信等业务。例如,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APP就将消费场景、金融服务等完全线上化。除此之外,还可以与线上互联网巨头合作,例如与携程合作旅游分期消费场景,与学而思打造教育分期消费场景等。

五、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银保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消费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消费(不包括购房和买车)为目的的贷款。

在141号文《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出台后,非持牌机构的激进放贷扩张遭到强有力的约束,持牌机构的先天优势开始凸显,未来有望在规模和行业占比上快速赶上。从最新监管政策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拥有天然护城河。公开资料显示,消费金融牌照的申请门槛很高。根据2013年修订后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非金融企业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最近1年年末净资产不低于资产总额的30%;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承诺5年内不得转让所持有的消费金融公司股权等。

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并不具有这一资质标准,加上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基本遵照“一省一家”的原则,所以,目前对于阿里、腾讯、京东等大互联网企业来说,还没有一家巨头搞定这张牌照。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自2010年以来,仅有20多家机构获得消费金融牌照。到了2021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达到30家。和第三方支付以及互联网小贷相比,消费金融领域的正规军数量较少,内部竞争压力远远低于其他行业。

消费金融公司的意义主要包括:

1)促进消费增长。

消费金融公司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和定位,其业务开展与消费场景结合更加紧密。合作商户涵盖教育、旅游、健康等多个领域,有效地释放了消费潜力,带动了消费增长。

2)践行普惠金融。

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定位主要为传统商业银行无法覆盖的中低收入群体,包括蓝领工人、低收入白领、职场新人、大学生等,客户平均年龄在25-35岁之间,平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工作岗位较不稳定,且缺乏人行征信记录。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这部分群体增长迅速,消费潜力巨大,消费金融公司刚好填补了这部分群体消费需求与收入之间的差距。

3)融合线上线下。

在银行已通过网点覆盖线下场景后,消费金融公司多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线上布局,利用智能手机普及之势渗透到三线、四线城市,再加上已有的银行线下服务,推动了中国金融服务覆盖面的扩大,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丰富金融服务体系。

当前消费金融公司可分为三类,包括银行系、产业系和互联网系。三大派系,各有所长。

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人,即主要股东,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它可以丰富传统商业银行在小额信贷服务的场景,消费金融公司贷款额度小、手续简单、审批速度快、产品和服务定制化的特点,刚好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不足。同时,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具有资金优势,可获取更低成本的资金,再加上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更容易实现盈利。主要代表包括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等公司。

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是由实体企业资本为主要股东的消金公司。它们通常将消费金融业务作为促进其主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与主业的紧密结合,更容易获取线下和渠道等流量优势。依托于产业消费场景实现产融结合,在场景金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例如,海尔消费金融公司就在自身家电消费分期业务上,提供比其他消费金融公司或平台更多的利率优惠。主要代表包括马上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公司。

互联网系消费金融公司是以各大互联网平台为主导的消费金融公司、自营消费分期及现金贷产品、分期购物电商平台等。这些公司具有明显的互联网优势,本身已经搭建了完善的互联网消费场景,再加上已有的用户交易数据,更容易搭建大数据风控模型。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也可以提升其消费业务的交易体验,增强消费业务客户的忠诚度和黏性。主要代表包括苏宁消费金融公司、蚂蚁花呗、蚂蚁借呗、京东白条、分期乐等。

目前获银保监会批准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有30家,主要情况如下:

六、互联网消费金融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是传统消费金融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其本质依然是消费金融,但比起传统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效率更高。主要在于它将金融场景、金融产品、渠道、支付、服务都实现了互联网化,再加上消费者历史申请、信用、行为、交易记录以及社交等大数据,丰富了风控模型,提升风控水平。特别是,通过传统风控体系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审核周期大大缩短,审批效率的提升极大的解决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用户体验问题。

互联网消费金融近些年发展十分迅猛,不少巨头纷纷入局。不过作为一个无可借鉴经验的新行业,互联网消费金融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用户观念上的限制。相比起新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普通老百姓更加认可和信赖传统消费金融形式。同时,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人民的消费意识和观念依然是偏保守的。所以很多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用户集中在大学生和年轻的上班族,用户群体结构明显的不合理,对其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风险层面上的制约。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针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法律依然不够健全,很多问题在无法通过法律得到支撑的情况下就容易产生纠纷。好在近些年监管力度加大,互联网金融各项服务内容法律法规化趋势明显。其次,由于没有可借鉴经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在处理风险问题上,明显不如传统商业银行那么有经验,企业自身内部结构和体系建设不完善也会导致更多的风险。

3)互联网信用体系不健全。当前互联网征信评估依然不够完善,各个平台拥有着各自的用户数据却无法实现跨平台合作,这对于打造统一规范的互联网征信体系是一大障碍。同时,互联网信用体系在保护用户隐私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至今,我们仍能看到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用户信息泄露导致的诈骗案。

关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模式,根据主体不同,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商业银行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

前文讲到,传统商业银行是最早入局消费金融的,也拥有着资金优势。对于它们来说,最重要的扩展消费金融业务方式就是线上化,通过线上平台,消费者向银行申请消费贷款,银行审核并发放,消费者得到资金后购买服务或产品。

很多商业银行通过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为用户提供信用消费场景。通过积极的布局网络消费的全产业链,丰富自身网上商城的消费场景,力图在部分领域追赶淘宝、京东等电商行业龙头。例如,工商银行推出“融e购”B2C电商平台,主打线上、线下直接消费的信用贷产品。

2)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

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服务模式与银行很接近,但是审核标准更宽松,用户体验更佳。它们更擅长利用互联网优势,从线上入手,通过互联网产品和运营优势,提供更亲民的用户体验。例如,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和腾讯财付通公司就曾携手推出线上信用支付产品。很多消费金融公司也会建设自己的线上商城,包括招联消费金融的分期商城,马上金融的安逸花商城,直接为用户提供消费场景。

3)互联网电商平台

电商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模式主要依托自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面向自营商品及开放电商平台商户的商品,提供分期购物及小额消费贷款服务。这类公司以蚂蚁金服的花呗和京东的京东白条为主要代表。

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消费商品后,由平台提供资金完成支付,然后平台商家交付商品给消费者,最后由消费者按期偿还贷款。电商消费金融由于具有天然的场景优势,获客成本低。另一方面,由于可以掌握客户的购买记录、资金流和物流信息,可以更精准获得客户画像,并降低风控成本。随着电商平台消费金融的扩大,金融业务逐渐与主营业务剥离,形成独立板块。

4)P2P网贷消费金融

P2P网贷消费金融在2013年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力军。它主要是以P2P平台为中心,连接消费者和投资人。消费者通过P2P平台获得投资人的借款,再去商家消费购买产品和服务,最后按期通过P2P平台还款,P2P平台再将借款人的回款返还给投资人。它的主要代表包括宜人贷、人人贷等。

P2P网贷消费金融最大的问题在于风险。消费者信用风险是P2P网贷消费金融模式的基础性风险,P2P平台的经营风险是网贷消费金融模式的核心风险,P2P平台和投资人都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除此之外,P2P平台因为没有消费金融牌照,常常存在无资质经营风险,这也是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中严厉打击的行为。由于自身平台风控审核不严,常常出现信用和诈骗风险。另外,P2P模式中常见非法集资风险,通过制造虚假的消费需求项目在平台上借钱,再用于其他目的,极易涉嫌非法集资等法律问题。

5)垂直分期购物平台

垂直分期购平台是指主打分期购物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如来分期、分期乐等,主要面向大学生群体。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分期服务或者消费贷款的方式切入传统消费金融渗透率不高的消费场景和消费群体,然而它的缺陷在于风控要求高。由于针对某一垂直细分市场,很难有电商大数据优势,因此,大多数分期购物平台依赖互联网征信,坏账率较高。

分期乐是乐信旗下的分期购物商城,成立于2013年8月,是国内领先的分期购物商城,与苹果、宝洁等众多知名品牌都有官方合作。作为中国分期购物商城模式开创者,引领了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浪潮。当前分期乐商城用户已超过4000万。

综上所述,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1) 市场参与主体多。电商消费金融和消费金融公司发展较为稳健,更受业内看好。P2P平台行业因暴雷事件频发,正在转型中。

2) 运营模式统一。一般多为以直接或者合作债权人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或现金贷的信贷服务。

3) 资金来源广。商业银行或以银行为主体的消费金融公司,可获得较低的资金成本,其他非银行机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4) 消费场景垂直化。随着市场逐渐饱和,消费金融更讲究精细化运营,通过场景垂直化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分期消费产品和服务。各类主体不断向各类垂直领域深入拓展,构建流量大的场景生态,消费金融产品与消费场景结合也将更加紧密。

七、蚂蚁消金

6月3日,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开业。批复显示,监管核准蚂蚁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80亿元人民币,其中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人民币40亿元,占公司注册资本的50%。

9月22日,蚂蚁花呗正在推进介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工作,即用户在花呗上的借还款行为,将上报至征信系统,体现在个人征信报告中。此事曾经引起大量用户关注,是否意味着是否不能使用花呗了。其实,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将花呗的借还记录上报征信,是一个有一定好处的事情。如果你一直正常的使用借款并按期还款,那么对于你来说,这是将你的优秀信用体现在了征信报告上。比起“人行白户”(征信报告为空),这是提升征信评分的一大方式。当然,如果频繁的查询和更新征信,比如很小的借款还款消费都会上报征信,也会造成征信记录变得杂乱。

11月24日,由蚂蚁启动花呗的品牌隔离工作,由蚂蚁消金提供的服务会继续显示“花呗”品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和联合贷服务,会在“信用购”页面展示,与“花呗”品牌隔离。蚂蚁消金将主要负责承接“花呗”、“借呗”巨量消费信贷需求。这其实呼应了先前蚂蚁金服被要求整改的内容,在此之前,用户在花呗和借呗上的贷款资金基本都由各银行或机构承担,而蚂蚁仅作为一个平台方的角色。这意味着银行和其他资金方承担了极大的资金风险,而蚂蚁却白白赚取平台服务费且不承担风险。因此,明白了此次花呗品牌隔离的工作内容,也就明白了当年蚂蚁金服为何上市会被喊停。

自2021年6月4日成立起至2021年9月30日,蚂蚁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2.91亿元人民币,税后净亏损额为5.25亿元。截至2021年9月30日,蚂蚁消费金融总资产为600.98亿元,净资产为74.75亿元。可大致推算出蚂蚁消费金融首个季度贷款规模超过500亿元。

从业绩来看,蚂蚁消金依然表现不俗。12月24日,中国信达出资60亿参与了蚂蚁消费金融增资扩股,持有蚂蚁消费金融20%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根据股权认购协议,蚂蚁消费金融向全体增资认购方增发注册资本人民币220亿元,这也意味着,增至完成后,蚂蚁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将由80亿元增至300亿元。监管批准后,蚂蚁消金将再次超越招联消金,坐上消费金融行业的“头把交椅”。

在重重监管和整改压力下,依托自身流量、数据等方面的巨大优势,蚂蚁消费金融依然是消金市场上最凶的“猛虎”。

八、2022年关键词

如果说当前消费金融行业有一个关键词,那一定是“强监管”,不只是监管,而且是强力。

一年之内,先是出台《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设定了5项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要素:公司治理与内控、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专业服务质量、信息科技管理。行业规范逐渐建立。

随后,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向大学生发放消费贷款的行为。各机构不能再为学生群体提供消费金融贷款。

紧接着,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于下半年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继学生场景后,医美场景宣告无法继续展业。

然后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的出台,正式对个人信息处理的规则、个人信息处理的义务、征信业务的边界和信息处理等内容做出明确的界定。

如果说以上内容仅是限制业务开展的合规性,那么将个人贷款产品年利率降至24%以内的要求则给消费金融行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是实实在在的“商品价格降低”。此前,消费金融行业一般以24%或36%作为产品利率设计的参考标准。

有了规则,有了标准,还有层出不穷被处罚的公司。“强监管”的决心,不言而喻。

其实,在《2021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了五大原则,这五大原则刚好对应了以上所有的监管和要求,也是未来消费金融在“强监管”发展下的关键词。

1、客户适当营销。什么样的客户可以营销,大学生不行,医美贷不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用户过度贷款,过度消费,从而避免过度负债。

2、金融价格合理。不能为了追求暴利而给用户提供太高的产品价格,明确规定需控制24%以下的年化利率。在金融机构财务可持续与客户承受能力之间取得平衡。

3、信息透明公开。依据各类管理办法规定,在消费金融展业过程中,需明确告诉用户这是贷款服务,由谁提供贷款,贷款价格多少。蚂蚁金服也因此进行了花呗的品牌隔离。

4、注重隐私保护。依据个保法和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对用户的信息收集和使用有了更加明确的限制。没有合理理由,不允许获取用户相关信息。在此之前,消费金融行业一直存在滥用用户信息的问题,因为判断用户信用和催收时,都需要使用大量的用户信息。

5、大打普惠招牌。如果仔细看各大消费金融公司的宣传文案,会发现大家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普惠”。依据监管导向,消费金融行业其实是服务于消费能力暂时不足的用户,为了能过上幸福生活,而采用先消费后还款的方式。那么其终极目标必然还是让老百姓生活更美好。普惠就在于真正的为老百姓提供其需要的服务,既注重财务绩效,也兼顾社会绩效。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规范和制度。“强监管”其实是好事,它意味着这个行业已经有了很大的体量,且开始进入规范化道路。在“强监管“下怎么找到下一个突破点,将是这一阶段各大消费金融公司的重要命题。

九、小结

从2009年8月13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开始,消费金融已走过了10年道路。它是时代的产物,在欧美经济体系中,消费金融,信用消费已占据了很大比重。它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政策支持,技术发展,都为它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消费金融在中国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疫情之下,依然有巨头持续不断入局的原因。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一行业,通过一系列方法进行规范和指导,未来的消费金融行业必将走的是“强监管”“重普惠”的道路。只有真正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服务质效的产品,才能最终脱颖而出。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产品小球】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dacesmiling@qq.com

标签:
微信

三青

当你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就要去奋斗。如果缘分安排我们相遇,请不要让她擦肩而过。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
阿里云